公共治理学院成立于2006年,设置行政管理、公共关系学、人力资源管理、社会工作4个专业,现已向社会输送毕业生千余人。学院学习、科研氛围浓厚,学生活动多样、竞赛成果丰厚。“地方政府与区域治理”学术研讨会和“中国大学生公共管理案例大赛”是由学院发起的全国性学术活动,校级品牌活动“公管月”开展的学业规划大赛、公关策划大赛等活动为学生搭建了良好的实践平台。
学院积极搭建第二课堂,开展“公管月”“公共管理案例大赛”和“人力资源管理知识技能竞赛”等一系列品牌活动。“公管月”已经连续举行十四届,包含学业规划大赛、公关策划大赛等各种学术性、创新性、公益性活动,为学生搭建实践锻炼平台。

学生参加第四届“寻是杯”全国大学生公共管理决策模拟大赛(华南赛区)
专业建设
行政管理专业
行政管理专业以“行”达天下、“政”以安邦、“管”束社会、“理”通民情作为专业定位,以培养学生“行天下之志管众人之事”为目标,设置系列核心课程:行政管理学、政治学原理、公共政策、行政管理案例分析;同时,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锻炼,设置毕业实习、毕业论文、社会调研三位一体的实践教学体系。
培养了解管理的基本知识,掌握现代行政管理的理论和方法,具备较高的管理、经营、策划、调研、沟通等能力,适应各级政府机关、基层社区、企事业单位从事行政管理、办公室管理、人力资源管理、政策研究、宣传策划、行政秘书等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公共关系学专业
培养具有扎实公共关系专业基础知识、开拓意识与创新能力,能够在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工商企业从事调查研究、关系协调、形象设计、宣传推广、舆情应对、危机处理等工作,熟练掌握全媒体环境下公共传播、商业传播技术、技能与技巧,懂AI、会传播、善策划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培养,鼓励学生参加国家级各类大学生创业、策划大赛,荣获一、二等奖多项。十多年来为社会输出合用良才,为地方经济发展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人力资源管理专业
坚持“尽精微、致专实”办学定位,尽心于精益、细微的教育手段,致力于专业、实用的培育目标,培养面向政府、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熟知国家人事政策、通晓地域人才规律、胜任人力资源工作,兼具“精英素养”和“工匠品质”的高素质应用创新型人才。围绕人力资源管理六大模块设置专业课,注重课内外实践锻炼:“人力资源管理实践平台”软件、人力资源沙盘模拟软件的应用为学生提供实践平台;全国大学生人力资源管理知识技能竞赛、职业生涯规划大赛等学生竞赛也为学生提供了锻炼的机会。
社会工作专业
主要通过价值构建、理论学习和专业实习等途径,培养具有扎实的社会工作理论知识和工作方法,具有分析社会问题、承担社会调研任务、组织策划及实务操作能力,能够在各类社会组织从事社会服务、社区发展、管理与评估等工作,在政府公务员岗位和事业单位从事社会政策研究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从而服务社会弱势群体,协助个人、家庭及社区发展潜能、解决问题。
课程以基础理论模块与实操模块构成,高度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建立多元化的实习实践基地,实习时数累计达到800小时。实践基地涵盖了民政部门下属事业单位、社区组织、珠三角地区和粤东西北地区的社会工作服务机构或镇街社工站等单位,为学生掌握前线服务实践能力提供有力的保障。
师资队伍
学院有专任教师50人,其中具有博士学位教师11人,在读博士教师4人;正高级职称4人,副高级职称11人,中级职称24人。教师队伍以中青年为主体,老中青结合、学缘结构合理。
近年来,学院教师承担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10余项;出版学术专著10余部;出版公共治理学院系列教材5部;在核心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地方政府与区域治理是我院科研强项,在全国具有广泛影响。
育人成果
学院毕业生就业率连续十年稳定在90%以上,多次荣获学校“就业工作先进单位”称号,学生就业面广、就业质量高,深受用人单位好评。多数学生在毕业后选择直接就业,包括考取公务员、事业单位,投身于“三支一扶”“西部计划”等,在基层一线贡献着青春力量。近年来,毕业生考取研究生的数量和质量不断提升,其中包括北京师范大学、广西大学、苏州大学等双一流院校。
公共治理学院以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为核心,于2020年成立了人才发展与服务研究中心,成为撬动社会服务的支点。中心立足湾区产业升级与人才治理需求,共输出人才发展规划、调研报告、人才目录等10余份。在专家团队的指导以及专业教师的带领下,学院学生积极学以致用。以人力资源管理、行政管理、传播学三个专业为主的24名同学带动了100余名同学完成对“粤港澳大湾区急需紧缺人才”调研原始数据的收集与初步清洗。2021级学生吴晓倩、张鹏飞、王鹏等8名同学在佛山市禅城区新业态调研中提出“灵活就业者权益保障分级方案”,被纳入政府政策优化建议;2022级学生蔡丽华、陈诗淇等在“零工市场调查”“人才现状调查”中积极发放与收集问卷、记录访谈内容等,采集200余份用工数据,为后续的调研处理提供了翔实的资料。学生在数据处理、政策建言等实践中逐步成长为“懂产业、会诊断、能献策”的应用型人才。
特色课程
行政管理学
行政管理学课程是行政管理学专业本科学生必修基础课程。它主要研究的是行政管理现象及其规律,对于提高学生的基础理论水平和公共管理实践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该课程贯穿学生大学生涯,是强化学生职业素养和专业能力的重要保障。
课程立足社会现实,借鉴和吸取国内外研究的最新成果,追踪当今行政管理学的理论前沿和热点问题,在教学上做到理论与实践结合;采取多元化的教学模式,实现多样化的教学方式;综合运用教师授课、案例分析、情景模拟、学生专题报告、课堂讨论、角色扮演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教材使用由陈瑞莲教授和张紧跟教授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行政管理学(第二版)》,是国家精品课程教材、高等学校公共管理类专业基础课程教材、公共治理学院系列教材。结合陈瑞莲教授主编的《行政案例分析》配套案例分析,供学生课后自学和参考,有利于学生掌握行政案例分析的基本要领,以加深对《行政管理学》一书中基本知识的理解,为学生日后学习行政案例夯实基础。
该课程具有“以课带赛、科研见长、教改领先”三大特色。依托《行政管理学》课程,学院举办三届中国大学生公共管理案例大赛,并编写出版了《中国大学生公共管理案例集》;推出“公管月”系列品牌活动,为学生的实践活动打造优质平台;联合中山大学政治与公共事务管理学院、华南师范大学、中南大学等承办六届地方政府与区域治理学术研讨会。
劳动关系管理

罗亮梅副教授在《劳动关系管理》课堂上与学生进行讨论
劳动关系管理课程是为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本科生开设的专业核心课程。该课程的开设既是回应劳动用工风险防范、和谐劳动关系构建、理论政策研究的社会需求,又是响应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劳动关系事务处理工作的人才培养需求。
课程专注于帮助学生厚植“和谐劳动关系”情怀,培养学生“懂防范、善协调”能力,使学生具有“劳关天下”的职业素养。基于劳动关系管理的基本理论,遵循劳动关系的建立、履行、解除和终止的逻辑,从入职、在职、离职三个阶段探讨劳动用工管理,使学生掌握劳动关系管理的基本理论,掌握劳动合同订立、员工参与管理、集体谈判、劳动关系解除与终止、劳动争议处理原则与方法等,并提高学生观察、分析、处理劳动关系问题的能力,为毕业后从事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工作打下必要基础。课程采用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多元化考核评价模式,以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和自主性。

同学们参加全国高校模拟集体谈判大赛
公共关系学原理

公共关系学原理课程学习框架图
公共关系学原理是一门经典传承的课程。1996年中山大学开设公共关系学管理专业,当时任教中山大学公共关系学课程的谭昆智副教授与吴柏林副教授完成《公共关系学原理》课程开发,该课程被评为国家级精品课程。为更好地适应新时代公共关系人才要求,两位教师悉心带领年轻教师,并逐步深化课程改革。
公共关系学原理课程自2013年起开展实习基地建设,目前共有校外实习基地4个;有优秀的师资团队,已聘15位校外导师,均从业于公关行业一线,部分导师服务于国内知名公关团队,对行业发展需要具有敏锐的洞察,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行业从业经验;邀请专家到学院与学生交流,拉近学校与社会的距离。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掌握公共关系学的基本理论及其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课程以案例课、讨论课与演示课的形式,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个案工作

周晓凤老师校一流本科课程个案工作录课视频
个案工作课程作为社会工作专业的必修基础课程,系统涵盖了个案工作的基本原理、工作程序、技巧方法以及多种理论模式。从个案工作的起源与发展历程,到其服务目标、工作形式与进程,再到心理社会治疗模式、认知行为治疗模式等常用理论介入模式,课程内容丰富且深入。通过学习,学生能够全面理解个案工作的知识体系,为深入社会工作实务奠定坚实理论基础。
本课程与行业多家知名社工单位建立深度合作关系。行业专家直接参与课程建设与教学,将一线实践经验融入课程内容,确保学生所学知识与行业实际需求紧密相连。学生们还有机会进入这些单位进行实习实践,以实习生身份参与真实个案服务,将课堂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工作中,积累宝贵的实践经验,提升专业技能与职业素养,实现从理论学习到实践操作的无缝对接。课程摒弃传统单一的讲授式教学,采用多样化的创新教学方法。翻转课堂模式让学生在课前自主学习理论知识,课堂上则通过小组讨论、案例分析、角色扮演等方式深入探究个案工作中的实际问题,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案例模拟与现场实操环节更是课程亮点,学生可以模拟真实个案场景,进行实际操作演练,在实践中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增强对个案工作的感性认识与操作熟练度。此外,课程还充分利用超星学习通等在线学习平台,提供丰富的线上学习资源,如教学视频、电子教材、在线测试等,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拓展学习时间和空间。
课程教学团队由具有丰富教学经验与深厚专业背景的高校教师,以及长期奋战在社会工作一线的资深社工师组成。团队成员包括副教授、讲师、高级社工师等,他们不仅在学术领域有着深入研究,更在实际社会工作中积累了大量宝贵经验,可以为学生提供全方位、多层次的专业指导与实践支持,助力学生成长为既懂理论又擅实务的复合型社会工作人才。
特色活动
“地方政府与区域治理”学术研讨会
地方政府与区域治理研讨会在全国具有广泛影响。区域治理是学院原首席教授陈瑞莲在国内公共管理研究领域率先开拓的研究方向,是学院科研强项,在学界有着广泛和深远的影响。
自2015年起,学校先后与中山大学政务学院、华南师范大学、澳门区域公共管理研究学会、香港公共管治学会、中南大学联合举办了六届全国性“地方政府与区域治理”学术研讨会,吸引来自海内外40余所高校的专家学者、10余家专业期刊编辑以及港澳学术社团代表等400余人参会,收集研讨论文200余篇。研讨会得到中国新闻网、凤凰资讯、中国网、中国行政管理等10余家主流媒体的广泛报道,校内外新闻报道50余篇。

中国大学生公共管理案例大赛
中国大学生公共管理案例大赛旨在积极引导学生关注公共管理问题,切实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充分发挥公共管理学科在服务国家战略和社会发展方面的优势,推动新时代公共管理学科的建设更上新台阶。
作为赛事核心承办单位,学院已连续三届成功举办赛事。首届赛事即收到来自121所高校的458份参赛案例,展现出青年学子对公共事务的深度关切。第二届赛事规模实现跨越式发展,吸引全国200余所高校的590余支团队同台竞技,形成跨校际、跨学科的智慧碰撞。第三届赛事在保持专业深度的同时优化赛制设计,共收到82所高校的149份精品案例,参赛作品质量显著提升。
大赛不仅为公共管理学子搭建了交流切磋的平台,推动了公共管理案例教学的进一步发展,也展示了当代大学生的公共精神、社会关切和家国情怀,展示了新时代青年的责任与担当。

第二届中国大学生公共管理案例大赛合影
校外合作
近年来,学院积极配合学校组织学生前往日本东京大学、日本早稻田大学等高校参加学习,开展社会实践;教师前往日本杏林大学等知名机构进行交流,推动跨国学术协作,助力“健康中国”战略实践。师生通过海外实践和交流,不仅提升了专业技能,还增强了跨文化沟通能力,开拓了国际视野。
资料来源|公共治理学院
资料整理|陈梦欣
审校|王光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