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设计与传媒学院创立于2008年。经过多年发展,形成了以教学为中心、党建为引领、制度为保障,体系完备的组织架构。学院下设艺术与设计系和融媒传播系,涵盖了服装与服饰设计、书法学、网络与新媒体、播音与主持艺术、传播学、艺术设计学以及环境设计等七个专业,形成了丰富多元、互为支撑的教学体系。
专业建设
服装与服饰设计
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致力于培养具备扎实专业知识、创新思维和国际视野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下设三个专业方向,分别是服装设计方向、服装设计与工程方向、服装买手与管理方向。专业与法国Esmod时装学院开展国际合作,每年组织学生前往意大利、法国等知名艺术院校进行国际交流游学。
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的毕业生可在服装企业、服装设计公司、服装贸易公司、服装行业管理部门等单位从事服装设计、服装制版、服装生产管理、服装市场营销等领域工作,也可以在教育、科研等单位从事服装设计教学和研究工作。

“艺术设计与传媒学院2025届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毕业展演”合照
书法学
书法学专业秉持传承中国书法文化艺术的理念,以书法理论、书法技法创作实践教学为主线,结合岭南地区丰富的工艺美术资源,培养书刻工艺人才、书法教师以及其他具有较高人文素养的书法应用型人才。
书法学专业师资力量雄厚,聘请多名高等院校书法专业资深教授、学者以及著名书法家担任学院专职或兼职教师。书法学专业建设有先进的书法实训室,具备完善的教学条件,学生未来就业方向有中小学书法教师、工艺美术书刻从业者、企事业文化部门工作者、个人书法艺术工作室从业者等。为保障教学质量与学生就业,书法学专业在省内已签署了7所教学实践基地,类型包括工艺美术类实践基地、大师工作室、中小学与文化公司等,为学生拓宽实习与就业渠道。

“新声”——艺术设计与传媒学院2025届书法学专业毕业作品展合照
艺术设计学
艺术设计学专业致力于培养具有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设计应用型人才。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多元化的课程设置和丰富的实践项目,培养学生掌握相应的设计思维以及自主创新的能力。
艺术设计学专业采用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采用小班教学制,“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科学合理设置课程,其中理论教学占比55.64%,实践教学占比44.36%。专业以视觉传达设计为主要方向,主要培养学生在企事业单位的市场推广部、策划部、设计部及各类广告设计与策划公司、平面设计公司、商业美术设计公司、摄影公司、展示设计公司、印刷公司从事策划、设计及管理工作。

艺术设计学专业学生作品
环境设计
环境设计专业旨在培养具备扎实的艺术与设计理论基础,掌握环境艺术设计相关知识与技能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环境设计专业以“空间设计与人文关怀”为核心,聚焦人居环境设计、公共空间营造及生态设计,注重学科交叉与技术创新,服务区域经济与城乡建设,建设成为粤港澳大湾区环境设计领域有较强竞争力的应用型专业,推动“设计驱动城市创新”,满足粤港澳大湾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求。专业课程涵盖环境艺术设计的各个方向,如室内设计、景观设计、展示设计、公共艺术等,兼顾理论与实践,强调学科交叉与融合。专业与业内知名设计公司、事务所保持紧密合作,可为学生提供实习、就业机会。

环境设计专业学生作品
网络与新媒体
网络与新媒体专业致力于培养兼具应用与创新能力的专业人才,涵盖影视制作、新媒体策划运营、智能媒体三大方向。专业融合文理、艺术与技术、传统媒体与新媒体,通过新闻传播、数字媒体、人文社科的综合教育,结合新媒体运营、视频创作、网络直播、人工智能等实践课程,旨在培育具备全媒体传播知识与能力的应用型人才,同时强调全球视野与跨文化传播能力。
专业内设有智能创意媒体、XR扩展现实演播、网络直播、舆情大数据分析、数字创意媒体、融媒影视制作、数字虚拟交互等多个先进实验室,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实践平台。毕业生拥有广阔的就业前景,可进入媒体平台、党政机关、企业单位等领域,从事内容创作、运营、宣传等工作,亦可选择自主创业或投身自媒体行业,展现个人才华与创新能力。

网络与新媒体专业实验室
传播学
传播学专业坚持“立足学苑,通达社会”的定位,致力于培养智媒时代专业技能精湛、人文学养深厚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在培养过程中,实行创新思维与技能实践相结合,力争使毕业生达到经济与社会对创新型应用人才的要求。
专业师资队伍的教学经验丰富,学科背景广泛,知识结构合理。教师分别来自学界、业界,具有多领域跨界工作经历,理论指导熟练,实践经验丰富。传播学专业以粤港澳大湾区发展的人才需求为靶向,着力培育学生的人文素养、专业气质和创新能力,使学生养成完整的专业知识体系和娴熟的信息传播技能,能够胜任机关事业单位、经济实体、医药卫生领域和公共服务部门的信息管理、策划与传播工作。

传播学专业师生走访广量集团
播音与主持艺术
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在深耕守正创新的现实基础上,重点实施基于网络媒体的新型人才培养方案,旨在培养坚持正确的播音主持创作道路,掌握人文社会科学和新闻传播理论知识,熟悉必备的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综合素质高、传播力强,能胜任音、视频等传媒机构的全媒体主持人,以及具有采编播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语言传播人才。
专业教学活动实验室设备配备先进丰富、实验管理制度完备,新媒体数字虚拟演播厅、网络直播实训室支撑专业主干课程的实践教学需求,为专业应用型技能培养提供坚实保障。
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拥有一支教学研究深、行业经验深、中外跨学科培养深的“三深”教学团队。特别选任具有播音主持及影视编导、网络直播等专业人才,聘任牛津大学、伦敦大学学院等世界顶尖院校毕业的教师,引进吸收跨学科知识及世界先进经验,全面提升及保障教学质量。

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专任教师合照
师资建设
学院拥有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教师队伍。137名专任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教师9人,在读博士23人;正高级职称11人,副高级职称9人,中级职称53人。多元的师资力量为学院的教学质量和学术水平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也为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名师风采

杨贤春,执行院长,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服装学科带头人,曾任教于武汉纺织大学;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大学服装学科带头人。广东省高等人才培养评估专家、教育部校企合作服装委员会专家委员、广东高等教师职业技术资格评定委员会成员、广东省职业技能鉴定专家、广东省政府项目评审专家、中国服装设计师协会会员、广东纺织服装教育学会理事、广东省旗袍文化促进会专家委员会主任、广东服装设计师协会理事、广州服装设计师协会理事;担任多家品牌服装企业设计总监、品牌战略顾问。
曾获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广东省教学成果一等奖;广东省旗袍文化促进会年度“杰出贡献奖”“特别成就奖;荣获国际、国内各类服装设计大赛奖、服装创新设计专项奖;育人奖、伯乐奖,校企合作产品研发贡献奖等若干;多次荣获国家、省、市级最佳优秀指导教师奖,指导大学生获省级科研成果一、二、三等奖等。

郑培心,党总支书记兼学院实验中心主任,服装高级技师;曾有13年的总后军工服装企业技术工作经历和18年的高校教学经历,具有丰富的企业实践和高校教学经验;发表多篇论文,参与项目多项。曾获“武汉市优秀共产党员”、新兴铸管集团有限公司“优秀共产党员”“中山大学优秀共产党员”称号;多次荣获“优秀指导教师奖”和“师道匠心奖”;在参加中国(广东)大学生时装周指定面料团体创意设计大赛中荣获“最佳舞台效果奖”“最佳工艺制作奖”;指导学生在2025“广州国际轻纺城杯”广东大学生优秀服装设计大赛中荣获本科组“金奖”。

杨继红,副院长,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口语传播系讲座教授、广东省播音主持专业委员会主任;身处广播电视业务一线30年,先后获得国家级广播电视作品评选一等奖九件、省级作品奖二十多件。1998年荣获广东省第三届“金枪奖”,2000年被评为高级编辑。暨南大学任教14年,在播音主持与艺术专业领域具有极其丰富的教学、研究与实践经验。

聂静虹,副院长;中山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澳门科技大学博士生导师;中山大学高端智库粤港澳研究院双聘教授;中国新闻史学会健康传播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广东省应急管理专家组成员;广州直播电商研究院院长。
主要研究领域为政治传播、传播政策与法规、危机传播管理、健康传播等,在Human Communication Research (HCR)、《新闻与传播研究》《政治学研究》等多家国内外顶刊发表论文60余篇,专著2部。主持国家级、省部级项目十余项。曾获广东省教学成果一等奖,第十届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

郭宜章,副院长,设计学博士,教授,正高级工艺美术师。主要讲授艺术设计学、环境设计相关课程,多次获得优秀指导教师和教科研工作先进个人。主持省、市级课题6项;发表论文20余篇;出版专著3部;主编教材7部。曾先后参与《景德镇中国陶瓷博物馆》《泸县石刻博物馆》《长沙市大观仓博物馆》等10多项展陈设计项目。

学院全体教职工合照
育人成效
学院高度重视美育工作的推进,积极引领师生投身于多彩的艺术实践活动,促进美育教育的蓬勃发展。学院组织了十一届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学生参加中国(广东)大学生时装周“广州国际轻纺城杯”大赛,2025年获“广州国际轻纺城杯”广东大学生优秀服装设计大赛本科组金奖。
学院还精心策划书法学专业毕业作品展等系列艺术活动,生动展现了新华学子在学术研究与艺术创作上的丰硕成果与创新精神。在省市级赛事中,学院师生屡获殊荣,2024年至今,学院荣获省市级“优秀组织奖”三项,彰显了学院在艺术教育领域的卓越贡献与影响力。

“艺术设计与传媒学院2025届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毕业展演”现场

“新声”——艺术设计与传媒学院2025届书法学专业毕业作品展现场
学院始终致力于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不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毕业生就业率保持在90%以上,学院多次获评学校“就业工作先进单位”称号。毕业生专业对口度高,就业方向涵盖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及知名企业,主要集中在广州、深圳等大湾区城市,整体就业质量较高,深受用人单位青睐。升学方面表现稳步提升,2025届已有21名学生被国内外高校录取,升学成果喜人。高质量就业与稳步升学齐驱并进,体现了学院高质量人才培养的显著成效。
特色课程
服装设计采风课程
服装设计采风课程突破了传统课堂的局限,将学习的舞台延伸到广阔的社会与自然之中。从繁华都市的时尚街区到古老村落的传统手工艺工坊,从现代艺术展览到民俗文化节日,每一次采风都是一场视觉与心灵的盛宴。学生在法国、敦煌、云南、青海等实地考察中,亲身感受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服饰风格与审美观念,触摸到服装设计的灵魂。除此以外,服装设计采风课程还为学生搭建了与行业前沿接轨的桥梁。学生们有机会接触到服装行业的最新动态与设计理念,与设计师、手工艺人、时尚从业者进行面对面的交流,拓宽了视野,也明确了未来职业发展的方向。它让本校的服装设计专业在众多院校中脱颖而出,成为培养具有深厚文化底蕴与创新精神的服装设计人才的摇篮。

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师生采风课程合照
五体书创作与应用课程
五体书创作与应用包括篆、隶、楷、行、草五体书的创作与应用教学,是书法学专业的核心专业必修课程,以五体书的创作为主线教学,从书法创作的材料、题材、形式等多方面扩展书法创作的应用模式,培养学生的创作能力,扩展学生在书法创作中的思路,培养书法应用型人才。
打破传统书法创作形式,结合其他工艺美术门类,探索创作新模式。传统的书法创作模式以平面为主,运用书法创作的基本章法完成书法作品。本课程以传统创作为基础,不仅有平面形式,还增加立体作品的创作,材料从纸张到陶瓷、端砚、木材等。本课程以课内教学为主,课外实践为辅,走访工艺美术大师工作室,学习不同工艺美术书、刻作品创作流程。

书法学负责人靳继君课堂示范
平面设计与印刷课程
平面设计与印刷课程是艺术设计学专业的核心必修课,旨在培养美学与技术兼备的应用型人才。课程结合学生特点,强化设计技能与印刷工艺知识,提升设计稿与成品一致性,助力学生角色升级。
课程内容聚焦四大模块:设计规范与印刷适配、印刷工艺与材料实践、全流程项目实战及课程特色与职业价值。学生将学习色彩管理、文件标准化设置,掌握印刷工艺特性与材料影响,通过真实案例模拟全流程,强化协作能力。课程特色在于技术融合与市场反馈考虑,优化设计降低成本。以“理论-实训-复盘”模式展开,帮助学生实现创意到市场的转化,为广告、包装、文创等领域职业发展奠定基础,提升学生市场竞争力,胜任品牌设计师、印前工程师等岗位。

学生课程作品
模型制作课程
模型制作课程是环境设计专业重要的专业课程,它是环境设计的关键辅助和表现手段,重在培养学生动手营建空间环境的能力。课程目标明确且多元,通过学习,学生能强化设计思维与空间观念,掌握模型制作的基本知识、理论和方法,完成专业的模型实体。还能锻炼动手表现、团队协作能力,增强设计思维、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毕业设计和职业工作打下基础,同时提高艺术审美,培养工匠精神。
教学内容丰富且具针对性。理论部分包括模型分类、制作材料和工具、前期设计、基本方法等内容。比如在材料方面,涉及纸质、木质、塑料等多种类型,学生需掌握其特点及适用范围。实践部分有模型类型分类训练、设计与准备,以及模型主体、配景、底盘制作和摄影实践等。
这门课程注重理论与实践结合,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知识,培养科学态度,提高专业技能和综合艺术修养,是环境设计专业学生必须掌握的专业技能课程。

学生课堂作品
网络直播课程
网络直播课程是网络与新媒体专业的一门特色课程,旨在全方位培养学生在网络直播领域的专业知识与实战技能。课程内容丰富全面,涵盖了从直播营销的形式、平台类型等基础知识,到直播营销方案策划、人员配置、话术设计、直播间搭建与选品等核心技能,再到引流互动与数据分析等进阶内容。同时,针对淘宝直播、抖音、快手、一直播、腾讯看点、B站等热门平台,深入剖析其特点与生态特征,通过实操演练与典型案例分析,使学生能够熟练掌握各平台的直播流程与运营技巧。
课程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理论学时与实践学时分配合理,通过课堂讲授、实践教学、案例展示等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主动性。学生将参与抖音、一直播、微信视频号、B站等平台的实际直播操作,完成直播策划、执行与复盘等任务,积累丰富的实践经验。此外,课程融入思政要素,引导学生在了解直播行业发展历程的同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与职业素养,培养其奋斗精神与综合素质,为未来在网络直播行业的职业发展奠定坚实基础。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成为具备专业理论知识、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的高素质网络直播人才。

网络直播课程实训室
新媒体传播导论课程
新媒体传播导论课程是传播学专业本科教学的核心课程之一。面向本科二年级学生开设。课程旨在通过新媒体理论与实务学习,提高学生在新媒体方面的理论素养与实践能力,拓展学生的专业视野,实现培养具有系统的专业知识,思维缜密、技能过硬、创新意识突出和善于解决实际问题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目标。课程内容包括新媒体发展史、新媒体传播模式的演变、新媒体的具体传播形式、新媒体用户研究、新媒体政治、新媒体经济、新媒体文化、新媒体商业运营和新媒体研究方法等。
在教学实践中,课程特色在于要求学生自主选择平台运营新媒体账号并于期末进行课堂汇报,由此学生能够掌握新媒体的运营技巧甚至部分学生得以利用账号开展副业进行变现。学生初步具备了自媒体运营的理论基础与实际操作能力。学生能够在新媒体平台发表个人作品,从而为未来从事新媒体运营工作奠定良好基础。

传播学专业学生运营小红书账号
播音创作基础课程
播音创作基础课程作为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核心必修课程,立足粤港澳大湾区传媒融合发展需求,创新构建普通话、粤语双语协同教学体系,充分体现出“理论引领、技能为本、实践导向、融合创新”的教学特色。立足于播音创作的“正确道路”,系统构建“内部技巧—外部技巧—表达形态”三位一体的知识结构,围绕情景再现、内在语、对象感、语气节奏等核心内容,注重训练学生的语言表现力、思想理解力与创作实践力的统一。
教学改革以“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为突破口,创新实施“理论讲授+案例分析+分层训练+即时点评”的教学模式,通过10节高质量微课资源延展学习空间,实现精准导学、个性化辅导与全过程评估;在课堂教学中引入分组训练、场景模拟、学科竞赛等方式,强化“学练一体”、“以赛促学”,推动学生由知识掌握向创作能力生成转变,为培养一专多能的“应用型”播音人才提供坚实支撑。

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课堂照片
特色活动
一、以赛促学 荣获嘉奖
学院积极响应“以赛促学”的教育理念,将竞赛活动作为提升教学质量与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自2022年以来,学院学生在国家及省、市各类赛事中屡创佳绩,荣获省级及以上奖项240多项,奖项涵盖艺术设计、融媒体、播音主持等多个领域。
2025年,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学子荣获“广州国际轻纺城杯”金奖与引力创作奖,学院获“同行荣誉奖”;在“青年大学生手绘艺术与创意设计作品大展”中获得金奖4项、银奖13项、铜奖32项,并获“优秀组织奖”;艺术设计学专业学生荣获首届“锦华杯”包装设计大赛金奖、铜奖;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三位学生在2024年“金话筒”讲解大赛中荣获高校组“十佳金牌讲解使者”称号,学院获“优秀组织奖”。在“粤港澳大湾区美术作品展”中学院师生斩获一、二、三等奖共9项,学院获“优秀组织奖”;在2024年“国青杯”大赛中学生荣获一等18项、二等30项、三等38项。
二、艺术融合实践 推动美育教育发展
2025年5月23日,“广州新华学院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毕业设计作品展演”于广州国际轻纺城举办。此次展演以“新境华章 织就未来”为主题,汇聚了26个系列服装设计作品,充分展示了毕业学子的学习成果和艺术探索。

“广州新华学院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毕业设计作品展演”现场
2025年6月16日,“新声2025届书法学专业毕业作品展”于广州市天河区文化馆举行。本次展览共汇集27位学子81幅作品,以传统为基、以创新为翼,作品内容丰富、格调清新,展现出独特的魅力。

“新声”——艺术设计与传媒学院2025届书法学专业毕业作品展学生作品
2024年6月15日,“华华之美-广州新华学院艺术设计与传媒学院师生作品展”于广州美术馆开幕。此次展览通过展示100余件书法、架上绘画、服装设计、影像作品,探讨五个“文化传承”“实践美学”“流行时尚”“个体记忆”“懂得感恩”命题,充分展示了师生对美的独特理解与表达。

“华华之美-广州新华学院艺术设计与传媒学院师生作品展”现场
国际合作
学院与美国密苏里大学开展本科双学位联合培养、访问学者、教师深造、短期培训等合作项目;与纽约电影学院开展本硕连读学位培养项目、与法国Esmod服装设计学院开展办学项目;与MOD'SPE巴黎高等时尚专业学院、E-artsup创意设计学院签署合作备忘录,持续推进国际化教育进程,提升教育国际化水平。

学院与法国院校开展合作
联系方式
学院官网:https://ysycm.xhsysu.edu.cn
联系电话:(0769)8267 6861
(0769)8267 6833
公众号二维码:

资料来源|艺术设计与传媒学院
撰稿/杨舒颖
审校|杨贤春、郑培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