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医学工程学院(School of Biomedical Engineering)成立于2009年,目前设有2个专业——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和医学影像技术专业,下设医学仪器、肿瘤放疗技术、医学影像应用技术3个方向。
学院致力于培养具有良好的综合素质和团队合作精神,掌握一定的医学理论和基本技能,能在医院、医疗卫生机构、医疗企业等相关行业从事技术工作的应用型专业人才,已先后建立多个校外教学实践基地,现有全国一流的实习教学基地20个。

专业建设
生物医学工程
该专业将生命科学、医学和工程技术进行交叉融合,培养适应现代社会发展要求,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宽广的专业视野,良好的人文素质,能在医疗器械企业、医院、医疗卫生机构等相关领域从事医学工程技术的开发、服务、管理等工作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应用型人才,为粤港澳大湾区健康医疗产业输送德才兼备、富有创新与敬业精神的技术技能型专业人才。
就业前景:毕业生可在医疗仪器生产企业、医院设备科、医学机构、科研院所、政府监督管理部门,以及计算机技术、电子信息产业等企事业单位从事医疗器械产品开发、注册检测和技术支持工作。

医学影像技术
“医学影像应用技术”方向
该专业方向致力于培养医学影像技师,培养学生熟悉DR、CT、MR、超声等大型设备的成像原理与相关的基础医学知识、计算机技术,掌握各种大型影像设备的操作与保养。该方向的专业教学及实习基地主要依托中山大学各附属医院,广东省人民医院等。
就业前景:毕业生可在医院相关科室从事医学影像技师工作。
“肿瘤放疗技术”方向
该专业方向致力于培养肿瘤放射治疗技师,培养学生掌握肿瘤放射治疗大型仪器的操作与保养、熟悉常见肿瘤放疗的模拟定位等。该方向的专业教学及实习基地主要依托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中山大学附属第五医院等。
就业前景:毕业生可在医院相关科室从事放射治疗技师或医学影像技师工作。

育人成效
生物医学工程学院连续多年保持92%以上的高就业率,毕业生扎根医疗健康产业一线,服务区域发展。毕业生就业以广东省为主、面向全国的各级医疗卫生机构、医疗器械行业等,如:如广州中医药大学顺德医院设备科、深圳市计量质量检测研究院;中山大学附属肿瘤防治中心、澳门镜湖医院等。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放疗科建立之初的7名技师均为本院毕业生,形成了“哪里有放疗,哪里就有新华”的行业口碑。2024-2025年,学院共推荐11名学生赴澳门镜湖医院从事放射与放疗工作,为深化粤港澳大湾区医学人才协同培养机制提供了鲜活范例。
2025届毕业生总人数116人,13名考研学子中8人成功“上岸”,录取率达61.5%。学子们凭借扎实的专业素养和多元化的学术视野,被汕头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南师范大学等“985院校”“211院校”和“双一流”高校录取,考研专业涵盖影像医学、电子信息、生物医学工程等多个领域,充分彰显了学院“厚基础、强实践、重创新”的育人特色。


师资建设
生物医学工程学院拥有较雄厚的师资力量,有一支教学经验丰富、科研能力强、在专业领域有影响力的专、兼职教师队伍,特聘请中山大学、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等知名专家担任院长、学科带头人,打造医工融合的的技术人才培养体系。现有教师31人,副高级以上职称占比60%(18人)。课程授课由专职教师(理论教学)与临床专家(实践指导)共同承担,充分发挥教学能力与临床技能突出的“双师型”教师队伍的作用。
学院领导
杨建勇教授

杨建勇,院长、学科带头人,中山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原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医学影像科主任。
陈仲本教授

陈仲本,教学督导,中山大学教授,原生物医学工程学院院长、院长顾问。
梁碧玲教授

梁碧玲,首席教授,中山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放射科主任医师。
刘慧教授

刘慧,学科带头人,教授,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主任医师,放疗科副主任,博士生导师。
周酥 副教授

周酥,党总支书记、副院长,副教授,入选第二批“百名骨干教师”人才培养计划
莫忠 副教授

莫忠,副院长,副教授,入选广州新华学院第四批百名骨干教师提升计划。
刘小伟教授

刘小伟,影像医学技术专业主任,中山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林承光

林承光,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副主任,中山大学肿瘤医院主任技师,中国医师协会医学技师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特色课程
放射治疗技术课程
放射治疗技术课程是医学影像技术专业肿瘤放疗技术方向的一门必修课程,也是放疗领域理论与实践深度融合的应用型课程。课程由中山大学肿瘤医院主任技师、中国医师协会医学技师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放射肿瘤学会技术学组首任组长林承光主讲,联合中山大学肿瘤医院的放疗技师、研究员组成教学团队,团队成员均具备丰富的临床经验与十年以上教学资历,确保课程内容与行业前沿同步。
课程构建“理论筑基—实操强化—临床衔接”培养链条。理论教学覆盖放射治疗全流程核心模块,实践教学分设“实验室实操示范”与“校外基地医院见习”,强化学生对放疗设备操作、治疗摆位精度控制、医患沟通技巧的掌握,为大四实习及职业准入筑牢技能根基。课程已开设10年,以“临床需求为导向、实践能力为本位”的培养模式,为粤港澳大湾区输送掌握精准放疗技术的高素质人才,毕业生因“理论扎实、实操娴熟、适应力强”,成为大湾区各城市三甲医院肿瘤放射治疗专业的重要力量。

老师指导学生进行直线加速器的操作
信号与系统课程
信号与系统课程是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核心课程,作为医学电子仪器原理与设计、生物医学信号处理、医学图像处理等专业课程的基础,始终秉承“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教育理念,着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逻辑思维能力与实践应用能力。课程经过十多年的改革与发展,形成了师资稳定的教学团队,建立了关联课程的课程体系。
信号与系统课程2019年获校级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立项,2020年获广东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立项,2022年获校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立项,逐步完善了知识图谱建设,编写了《信号与系统实验指导书》,团队教师指导学生以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基于LABVIEW和MATLAB的医学信号系统虚拟仿真实验平台》为依托,开发了信号处理虚拟仿真实验软件,并申请软件著作权。

医学电子仪器原理与设计课程
课程主要讲授医学电子仪器,包括测量、诊断和治疗类电子仪器。课程主讲教师陈仲本教授为本课程所使用教材《现代医学电子仪器原理与设计》的编者之一,主讲该门课程十余年,具备丰富的教学经验。本课程建立了精品课程网站(http://bio.xhsysu.edu.cn/jpkt.htm),网站资源面向全社会开放,拥有优质的教学课件和全套在线教学视频。
课程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案例教学模式。理论教学内容与时俱进,将学科发展的前沿动态与技术结合实际引入教学过程中,使学生了解医学电子仪器的最新进展;课程的实践教学理念在广东省高校同类教学中属一流水平,实验室经过多年建设已具有246平方米的场地,设备包括心电图机、心电发生器、多参数医用监护仪、彩色(黑白)超声诊断仪、紫外分光光度计、脉冲治疗仪等多种仪器,保证学生能开展操作性、验证性、设计性、维修维护等多种形式的实验。

学生绘制心电图机电路
医学影像技术学课程
医学影像技术学课程由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放射科主任技师胡辉军任课程负责人,领衔一支兼具临床经验与教学实力的“双师型”教学团队。该团队成员均来自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和广东省人民医院等国内顶尖三甲医院,授课教师均为教学经验丰富的高年资医(技)师,平均教龄逾十年,临床带教经验获历任学生高度认可。

课程以“理论筑基+实践赋能”为核心体系,理论教学覆盖X线、CT、MR、DSA等主流影像设备的成像原理与操作规范。授课采用“院校协同”的模式,将理论教学与临床见习相结合。见习与实习地点均为省内一流大型三甲医院,设备先进、技术领先。实践教学依托省内优质医疗资源,分别由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和广东省人民医院开展专项实习。内容涵盖X线摄影技术、DSA介入诊疗、CT/MR扫描技术等临床场景。采用小组分层教学模式,使学生在病例丰富的真实诊疗环境中掌握提升操作技能,确保学生临床能力培养的连贯性,构建完整的临床能力。为后续实习及职业发展筑牢专业根基。
医用物理学课程
医用物理学课程是医学技术类专业的核心基础课程,肩负着培养学生科学思维与临床物理应用能力的重要使命。
课程特色:
1.建立“临床需求反向驱动” 机制,将临床需求和物理知识有机的结合在一起,破解“医工两张皮”难题,构建融合育人体系
2.打造基础实验+临床实战的实践体系,突破“重知轻行”瓶颈,强化实践能力培养。近三年共有200余名学生参与广东省各大医院实习。通过实习训练,加强理论知识和实践的有机结合。
3.数字化资源
在超星学习通建立课程,上传相关教学资源供学生学习,包含课程教学PPT,习题库,以及6个 “医学物理微课视频”共计120分钟、163个知识图谱。
课程门户网址:https://mooc1.chaoxing.com/course-ans/courseportal/203726390.html?edit=true
特色活动
1. 以赛促学,创新与实践相结合
学院秉持“以赛促学,创新与实践相结合”的先进育人理念,在学科竞赛领域持续发力,不断取得突破性成果,成为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的有力助推器。近三年,学院学子在各类国家级、省级比赛中收获多个奖项,学科竞赛水平不断取得飞跃。


第九届全国大学生生物医学工程创新创业设计大赛,获二等奖1项,三等奖3项

2024年全国仿真创新应用大赛全国总决赛二等奖
2. 学术讲坛,构建多元学术交流平台
为推动生物医学工程及医学影像技术领域知识传播,生物医学工程学院近两年举办系列学术讲坛,构建起多元的学术交流平台。
在学者讲坛中,高校教授、行业专家等各界权威人士围绕学科前沿与行业热点展开深入探讨,深化对学科前沿的认知。企业家讲坛则聚焦科技与医学的融合,由企业精英带来数智科技在医学影像领域的创新应用,展现行业发展新趋势。家长讲坛中,特邀从事医疗行业的家长以 向学生传递积累与应用的学习精神,激发学生成长动力。校友讲坛定期邀请优秀校友,他们在校成绩优异,毕业后在医疗相关领域发光发热,通过分享在校经历与职业发展路径,为在校学生提供借鉴与指引。
这些讲坛主题多元,涵盖前沿研究、法规政策、科技应用等内容,不仅为师生打造学术盛宴,提升专业素养,更为学院科研教学及学生职业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联系方式
学院主页:http://bio.xhsysu.edu.cn/
咨询电话:020-87215122
资料来源|生物医学与工程学院
撰稿/王伟玲
审校|周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