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系风采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新华特色 >> 院系风采 >> 正文

中国语言文学系:强三文三头,走岭南田野

发布者: [发表时间]:2025-06-26 [来源]: [浏览次数]:

中国语言文学系(Department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成立于2005年9月,是我校最早建立的八个院系之一,下设汉语言文学专业。

中国语言文学系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固本强基、应用创新”与“早立志规划人生、早理论联系实际、早参加社会实践”的教育理念,积极围绕三大人才培养方向,立足大湾区,服务广东,辐射全国,积极对接国家和地区经济、文化、教育发展需求,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优秀思想品格、良好人文素养、扎实专业基础、较强创新创业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中文人才。目前已初步形成了地方文化服务人才、中小学语文教育人才、应用型中文研究人才 “三位一体” 的三大人才培养方向。

1-美育晚会-话剧诗朗诵《花开广州城》(主图)

话剧诗朗诵《花开广州城》

专业建设

本专业聚焦地方性应用型高素质中文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以学生成长为中心,制定完善的教学管理制度,构建模块化的应用型课程体系,打造系列创新实践品牌,搭建应用型师生科研平台。

办学特色

1. 强三文三头(即作文、古文、英文,笔头、口头、指头)。具体做法包括:坚持四年不间断的写作强化训练;开展系列课外活动,如汉字听写大赛、楹联大赛、快乐学国学、岭南经典咏流传—一诗词演绎创作大赛、DV微视频制作,成立分身剧社、粤剧研习班等等。

2. 走岭南田野。在人才培养上,通过组织学生在寒暑假开展地方文化调研,组织师生成立广东木偶戏、贬谪文学、麻涌水乡文化等非遗研究小组,开展研究并撰写学术论文。实现文化育人、实践育人、服务育人、科研育人。

1.中文系培养思路

中文系人才培养思路

师资队伍

中文系历任领导均为中山大学中文系资深教授。中山大学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宋俊华教授任系主任,中山大学中文系博士生导师陈斯鹏教授现任系首席教授,中山大学中文系副主任、博士生导师张均教授任学科带头人。现有专任教师共有60人,其中博士学位教师15人、高级职称教师17人、双师型教师17人。

近三年,中文系教师承担教改项目共16项,其中省级2项、校级14项,多次在全校教学创新大赛、中青年教师授课大赛获一等奖。在教学名师与教学团队建设方面,中文系获得广东省教育厅创新团队项目“粤港澳大湾区文学与文化创新团队”项目和广州新华学院校级古代文学重点学科建设项目,充分彰显了相关领域的优势。

科研立项共15项,其中省级5项,市厅级5项,校级5项。教师发表论文共77篇,出版著作8部,其中专著4部,教材1本。系主任宋俊华教授主编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发展报告(2023)》出版后引起社会广泛关注。

2.中文系科研著作(部分)

宋俊华 教授

中文系系主任:宋俊华教授

宋俊华,系主任,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山大学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主任、《文化遗产》主编、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首席专家、中国古代戏曲学会理事、中国傩戏学研究会副会长、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专家委员会委员。获“全国优秀博士论文奖”,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

陈斯鹏 教授

中文系首席教授:陈斯鹏

陈斯鹏,首席教授,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山大学中华传统文化研究中心主任、中国文字学会理事、国际潮学研究会学术委员会委员。入选“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万人计划”)第一批青年拔尖人才、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广东省首届“青年文化英才工程”。

张均 教授

中文系学科带头人:张均教授

张均,学科带头人,中山大学中文系副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写作学会副会长、广东省中国文学学会副会长。

育人成果

中文系目前在校学生1471人,已与21家企事业单位建立实习实践合作关系,通过实习实训夯实学生专业基础和就业竞争力,毕业生就业质量逐年提升。毕业生主要工作领域为文化馆、纪念馆、文化服务中心、文联、政府机关与企事业单位,中小学、教育培训机构等从事宣传和文化教育培训等工作,部分毕业生在国内外70多所高等院校、研究所就读研究生,以及在文化、教育等领域自主创业、参加基层就业项目等等。其中,中文系在参加地方文化服务和应用型研究人才、中小学语文教育人才培养等方面走在全校各专业前列,地方文化服务、中小学教师服务区域已覆盖全省并辐射全国十多个省份,为助推粤东西北地区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乡村振兴作出了不可忽视的贡献。

近三年,学生在各类实践与竞赛中屡获佳绩,共获市级及以上荣誉147项,其中国家级22项、省级99项、市级26项。学生积极参加科研活动,主要聚焦广东地方文化、非遗和乡村振兴,其中12支团队获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其中2支为国家级,6支为省级),3支团队获获广东省“攀登计划”项目,3支团队获省级一等奖等荣誉;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队1支获国家重点团队、2支获省级重点团队,2支获广东青年大学生“百千万工程”突击队行动优秀团队奖;2人获中华经典诵写讲大赛“笔墨中国”汉字书写大赛一等奖。

学生家乡文化优秀作品集《广东物华录》

特色课程

中文系共开设专业基础课程6门,包括现代汉语、中国现当代文学史、文学原理、古代汉语、中国古代文学史、外国文学;开设包括“社会实践调查”、公文与实用文书写作、秘书学等在内的多门实用性专业必修课;开设“作文100篇”“书评2篇”“学年论文”等多门专业技能型特色课程。另外,还开设多门专业任意选修课,以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

岭南文化与民俗(Lingnan culture and folklore)课程

课程主要介绍岭南地区(以古代广东为主)的传统民俗文化,讲授岭南民俗与百越文化;岭南口传心授文化;岭南有形文化形态;并对上述内容进行文化探析。

课程引导学生深入研究某个具体的岭南民俗文化项目,将所学到的理论知识应用上去,深入阐述它的文化内核,探索现象背后的文化内涵和文化价值,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调查研究能力和写作能力,学生可以了解当地民间文学、习俗信仰、传统技能、传统知识、传统艺术等内容,掌握民俗学研究方法和理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理论研究成果,提高素养,为以后从事文化事业管理和文化产业开发相关工作奠定基础;也可以为硕士阶段学习做好知识储备。

3.教师到麻涌镇莫氏祠堂进行非遗课程现场教学1

非遗课程现场教学

文创产业管理与创课程

课程从汉语言文学专业角度出发,培养学生从文学、文化意向转换为文化创意和产业实现,将文创产业的性质、内容和运营方法教授给学生,着力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人文关怀和市场能力,掌握文创项目策划的基本思路和方法,为他们走上各自的行业道路打下多一层文化创意的基础。

本课程特色,一是学科融合交叉,打破了学科界限,将中文、艺术、市场营销、旅游等与文创产业相关的理论知识放在一个课程中学习,在创意创业实践中实现学科理论与知识的融合。二是模拟实践教学,学生分组公司制,每一个公司建立创意创业群,邀请相关行业的人士为其董事长,为学生提供及时而有针对性的创意创业指导。各公司在教学过程中完成本公司的创意创业计划,期末提交公司创业运营计划,并进行路演汇报。所有创意创业计划均可参与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

到广东著名的文创民宿项目——白房子现场教学

师生到广东著名的文创民宿项目——白房子现场教学

粤剧艺术十二讲与粤剧研习课程

为响应习近平总书记“把粤剧传承好发扬好”的指示和中央、广东省关于“戏曲进校园”的政策号召,努力岭南文化瑰宝粤剧在高校的传播与传承,广州新华学院特以中文系为试点,开设粤剧美育课程——粤剧艺术十二讲与粤剧研习。

该课程实施粤剧理论与表演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式。理论部分以粤剧艺术十二讲课程课堂教学为依托,并邀请校外粤剧粤曲研究专家开设讲座,向学生普及粤剧基本知识和美学鉴赏理论,提高学生对传统戏曲和粤剧的审美能力;表演实践部分则引进校外粤剧专业演员师资,采用“体验式”教学法,让学生在亲身操习粤剧唱、念、做、打的过程中,体会粤剧艺术之美,真正实现粤剧在高校的传承。

该课程开设以来,教学成果显著。2019年学生排演的《粤韵新秀》《帝女花》登上校美育晚会舞台;2020年,该课程作为学校“传承岭南经典”教学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荣获广东高校美育改革创新优秀案例一等奖。

d7a918b02a2ca51199c407cfcf3187f

专业教师指导学生研习粤剧

特色活动

汉字听写大赛

中文系连续举办多届“汉字听写大赛”,并连续两年承办了“东莞大学生科技创新节创新技能竞赛之大学生汉字听写大赛”,荣获东莞市教育局、东莞市科学技术局、东莞市人力资源局联合颁发的“优秀组织奖”,多位老师获评优秀指导老师。通过开展“汉字听写大赛”,营造了大学生正确读写汉字、感受汉字文化的良好风气,鼓励了大学生做汉字文化的积极传播者,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延续汉字之美。

 

DSC_8101

东莞市汉字听写大赛

“岭南经典咏流传”诗词演绎创作大赛

大赛要求学生在前人创作的岭南诗歌基础上,保持原诗大意、紧扣岭南文化、结合时代精神进行再创作。旨在鼓励学生在深度了解传统文化的基础上,与现代文化相融合,使岭南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期下得以创新发展,进一步弘扬与传承广东地方文化,树立“文化自信”。

大赛部分获奖作品在我校“推进大学美育教育工作文艺晚会”中以文艺节目的形式向全校学生推广。2017级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吴雪莹根据明代陈沙白《偶得示诸生(其二)》再创作的作品,被我校音乐系蔡璐老师谱曲,以混声合唱的方式展现出来,歌曲传唱至今。2017级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金鑫、袁蓥灵、何俊儒根据清代屈大均《木棉花歌》及黄绮云《羊城竹枝词》的演绎扩写,被改编成话剧诗朗诵《花开广州城》节目。该节目采用“朗诵+话剧+影视”的三重艺术形式,立体叙事,为观众带来强烈的沉浸式体验。两个节目多次获得搜狐网、“学习强国”等大型媒体报道。

 

《一念清净》

2017级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吴雪莹再创作品《一念清净》登上学校美育晚会舞台

联系方式

系官网:

https://chinese.xhsysu.edu.cn/

中文系官网二维码

官网二维码

联系电话:0769-82676831、0769-82676865系公众号:

中文系官微二维码

官微二维码

资料来源|中国语言文学系

撰稿/吴桂玲

审校|杨帮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