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与城乡规划学院成立于2012年,设有三个专业: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风景园林。其中,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是广东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学院现有在校生568人,校外实习基地20个,其中广东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已成为学院省级实践单位,广东科学院广州地理研究所为学院省级实践单位及产学研合作单位。

我校与广东省科学院广州地理研究所签署合作协议
【专业建设】
风景园林专业
风景园林响应“美丽中国”、“生态文明”等国家发展战略,适应社会需求,践行“厚基础、重实践、善创新”的专业办学理念,突出“植物生态景观、场地空间尺度、岭南地域文化”的专业特色,坚持“理论结合实践、岭南地域特色、扎根地方需求”的发展道路,培养掌握风景园林基础理论和专业技能、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中国古典园林史课程(从“颐和园”到“岭南园林”)入选省级课程思政示范课堂;《三化引领 实践强能 多元协同:根植岭南的风景园林专业课程创新教学新范式》获得2024年校级教学成果一等奖。2023-2025年荣获国家级/省级/行业等学科专业竞赛奖47项,2025届考研率名列学校前茅。
学生毕业后可到风景园林管理、景观规划设计、住房城乡建设、国土和环境等政府部门和企事业单位,从事园林景观、风景旅游区、风景园林遗产保护、自然保护地、园林建筑、生态修复的规划、设计、建设、管理等方面的工作。
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
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立足粤港澳大湾区,聚焦国土空间规划、健康中国、城市更新、乡村振兴、社区治理等国家战略和社会需求,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系统掌握人文地理学、城乡规划、国土空间规划管理等相关领域宽广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具备良好的职业素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成为“德才兼备,知行合一”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专业先后获批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省级课程教研室(规划设计课程群)及省级课程思政示范团队,经济地理学、交通地理与交通规划2门课程入选省级一流本科课程;交通地理与交通规划课程入选省级课程思政示范课堂。专业成果《应用型本科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2021年获校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
学生毕业后可到自然资源、住房城乡建设、农业农村、市政、环境等政府部门,以及与规划设计、资源环境等相关的企事业单位从事城乡规划、区域规划、景观设计、旅游开发、资源管理、房地产开发管理、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工作。
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专业
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行业需求的背景下,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旨在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掌握自然地理、资源环境、乡村振兴、国土空间规划等相关应用领域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技能,能在国土、水利、环保、灾害等领域从事水土资源开发利用和管理、 地质灾害风险调查和评价、生态环境评价与规划等工作, 并为相关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的研究生教育输送高素质人才。
本专业为校级一流专业,围绕“水”“土”两大特色方向,积极打造一批金课,注重教学质量提升,如《土地评价》和《工程水文学》为校级一流课程。学生在全国地理研学方案设计大赛&地理研学社会调研大赛、全国大学生国土空间规划技能大赛、中国高校地理科学展示大赛(南方片区)等国家级专业学科竞赛中获得佳绩。
学生毕业后适宜到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土地评估与规划机构、水资源评价与管理机构,以及与国土、城建、水利、环境、规划、灾害等相关的企事业单位,从事土地和水资源开发利用与管理、地质灾害风险评价、村镇规划、环境保护与生态治理等方面的工作。
【师资建设】
学院现由博士生导师关欣教授担任院长、党总支书记,中山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林琳担任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学科带头人,中山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董玉祥担任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学科带头人,广州大学教授、硕士生导师黄金玲担任风景园林专业主任。学院已建成一支以高层次人才为引领、双师型教师为骨干的师资队伍:33名专任教师中,6人具有教授职称,11人具有副教授职称(含其他副高级),5人拥有博士学位,19人为双师型教师,其中大部分毕业于985/211高校。教师科研成果丰硕,2022、2023年连续获评校级科研先进集体一等奖。

关欣,院长、党总支书记,教授,博士生导师。

宋云,副院长,教授,毕业于北京大学,国家注册城市规划师,高级规划师。

董玉祥,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学科带头人,中山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林琳,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学科带头人;中山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注册城市规划师,全国首批万名优秀创新创业导师。

黄金玲,风景园林专业主任,教授,硕士生导师
【特色课程】
园林规划设计课程
园林规划设计课是由“庭园设计”“居住区园林景观设计”“城市公园设计”三门课程组成的系列课程,是风景园林专业的核心课程。本课程采用“理论-实践-创新”递进式教学模式,突出园林规划设计基本理论和技术方法内容,要求学生掌握小(庭园)、中(居住区)、大(城市公园)三种空间尺度的园林景观规划设计逻辑和表现技法,重点培养学生“发现美”“创造美”的专业技术水平和专业技术能力。

《园林规划设计1-庭园设计》课程实地调研
风景区规划课程
风景区规划课是风景园林专业的核心课程,课程主要内容有:风景资源调查与评价、风景区总体规划布局、风景区专项规划、环境容量与游客规模测算等,要求学生掌握风景区规划的基本理论和技术方法,培养学生在较大空间尺度风景规划设计的专业技术水平和专业技术能力。
经济地理学课程
经济地理学课程是广东省一流本科课程(线下一流课程)、校级重点课程、“课程思政”校级示范课。本课程用独特的视角展示经济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学科体系、价值、发展历程及其最新进展;培养学生对经济要素现象进行分析,对经济活动区位发展的综合分析能力;了解经济活动的历史过程、阶段特征、发展规律、“过程”评估及预测;牢固掌握产业发展组织理论、区位理论、区域发展理论、空间结构组织理论、企业发展战略分析工具理论,并能够进行评价与应用思考;运用所学知识对经济全球化、中国、地方经济发展中的问题进行分析。
交通地理与交通规划课程
交通地理与交通规划课程是广东省一流本科课程(社会实践)、广东省本科高校课程思政改革示范课堂、“课程思政”校级示范课。本课程面向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二年级学生,是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专业进阶课。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实现价值塑造、专业知识、实践能力、综合素养等多方面的进阶,为顺利完成后修的国土空间规划系列课程提高交通规划设计能力,为未来的职业发展打好基础。
工程水文学课程
工程水文学课程是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的专业课,是校级一流课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定性了解河川、湖泊、水库、河口等水体的水文现象,重点掌握水文循环、水文测验、水文统计、流域产汇流、设计年径流与设计洪水等内容,学会编制和运用常见的雨洪径流预报方案,对水文预报、水文模型、水质评价等知识也有所了解。《工程水文学》又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专业课程,要求理论与实践并重,故该课程除了课堂理论知识讲授外,还要求通过相关的专题讨论和实践教学等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与实际工作能力,为将来投入我国的水利建设打下基础。
土地评价课程
土地评价课程是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专业中土地资源方向的核心基础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对土地资源数量、质量、价值和可持续利用效益的科学评价技能与分析判断能力。课程系统讲授土地评价的基础理论、方法原理、典型评价类型及实际计算应用,使学生通过此课程的学习理解土地评价的相关概念及基本理论与原则,熟悉土地评价方法和适宜性、土地潜力、国土空间规划双评价等经典土地评价,重点掌握农用地分等、城镇土地定级与基准地价评估,并对生态用地评价、流域土地系统评价、区域土地评价等有一定了解。
育人成效
资源与城乡规划学院立足学科特色与行业需求,以“赛教融合、知行合一”为核心理念,创新构建“四位一体”特色育人体系,涵盖规划技能竞赛、地理科技创新、社会实践调研、方案设计四大核心板块,全面赋能学生专业素养与实践能力提升。在这里,学子以赛场为课堂、以项目为教材,在国家级赛事中淬炼专业硬实力,用青春智慧为城乡高质量发展注入澎湃动能。
依托实验室与双师型教师团队,近年来学生获得广东省“粤美乡村”设计大赛三等奖、第17届“挑战杯”广东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绿美广东”专项赛二等奖,第18届"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哲学社会科学类二等奖等荣誉。学院学子在“2025年第四届德阳市花月季展大学生花境设计大赛”中,以作品《同声刻,再春时——基于古蜀音乐文化的疗愈花境设计》斩获金奖。该方案从全国985、211高校作品中脱颖而出,成为全省同类院校唯一获奖者。

高梓毅等学生在“2025年第四届德阳市花月季展大学生花境设计大赛”中获金奖
在全国大学生国土空间规划技能大赛中屡创佳绩,2022-2024年学子连续三年斩获全国二等奖,以政策解读精准度、方案创新性与成果可视化能力,与顶尖高校同台竞技。
在2024年全国高等院校大学生乡村规划方案竞赛中,团队深入村庄驻村调研,作品《低吟浅唱小淹留——场所精神理论视角下的新基村粤剧体验式景观设计》《寻迹碧道》获全国三等奖,《闲来游憩碧溪上——“碧道+”乡村振兴模式探究》《古韵新生·文化兴村》分别获佳作奖、优胜奖;这是继2021年学院荣获佳作奖以来,在该项赛事中取得的突破性成绩。

全国国土空间规划技能大赛二等奖参赛学生与指导老师杨倩楠(左一)、张媛媛(右一)合影
学院积极为毕业生进行就业政策宣讲,提供就业咨询和指导服务,帮助毕业生明确目标和方向;指派专人负责招聘信息的收集和发布,大力推进访企拓岗,通过校友、老师广泛提供实习和招聘信息,引导毕业生到基层就业。学院毕业生广受用人单位肯定。
学院已毕业9届学生1015人,近五年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专业分别有65.66%和71.74%的毕业生进规划设计公司或政府所属的科研设计单位从事专业技术工作。累计近120名学生考取公务员、事业单位,或通过“三支一扶”“西部计划”等途径参加基层就业。2014级肖非在广东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发展研究中心担任规划设计总监,2012级王诗贤创业成绩突出,公司年营业额三千万。
毕业生国内升学或出境读研累计84人,其中1人获得华南师范大学博士学位,在广东财经大学任教;1人获得上海师范大学博士学位,现入选中山大学博士后;1人在澳门城市大学攻读博士学位。2023届硕士研究生升学比例达到10.47%,2025届升学比例8.53%。风景园林专业2025届有6人被四川大学、深圳大学、广西大学、华南农业大学、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广东财经大学录取为硕士研究生。
学院2019年被评为就业工作先进单位,2022年、2023年获学校就业质量奖。2024届毕业生最终就业率为93.94%,其中,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就业率为92.65%,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就业率为96.77%。
优秀毕业生生风采

刘金源,男,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2017届毕业生,上海师范大学历史系博士毕业生。现为中山大学历史系博士后。

孙骜,男,中共党员,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2018届毕业生,华南师范大学人文地理学博士研究生。现任教于广东财经大学,参与国家及地区项目15项,发表中英文论文17篇。

吴雪莹,女,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2021届毕业生,澳门城市大学城市规划与设计博士学位课程研究生。

肖非,男,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2018届毕业生,现就职于广东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担任城市发展研究中心详细规划部技术总监。

李凯隆,男,中共党员,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专业2020届毕业生,广东粤水水电发展有限公司董事、副总经理,曾是广东水科院支撑广东省水利厅农村水电工作项目组成员,参与广东省小水电分类整改、生态流量相关政策出台的支撑工作等。

黄麟钧,男,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2018届毕业生,现任教于连州市连州中学高中地理学科,担任年级地理学科备课组长,高中地理二级教师,第十届广东省中学地理优秀教育工作者。
【党建引领】
资源与城乡规划学院各级党组织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对标"五个到位""七个有力",推进党建与业务深度融合,构建“师徒制-老带新-科研团队-师生合作”发展体系,通过课程思政研讨、有效教学工坊等赋能教师成长,以"一流党建"引领立德树人,共筑教育高质量发展新格局。

资源与城乡规划学院教工党支部党建工作样板支部对标建设示意图
【服务社会】
1.人才输送:与多家单位建立实践基地、产学研及就业实习合作,学生获得肯定,毕业生超六成在规划建设等部门就业,输送具有综合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2.规划服务:组织学生参赛聚焦地方案例,推动竞赛作品转化为实施项目,获奖乡村景观设计方案被政府采纳应用,实现教育链与地方发展链精准对接。

3.公益实践:学院开展"三下乡"公益实践,聚焦文化遗产保护与活化利用,推动文旅融合赋能乡村振兴。连续两年深耕非遗"跳花棚"研究,与实践地建立长效合作机制,成果转化至挑战杯、攀登计划等赛事,育澳晨曦实践队入选2024年气象防灾减灾全国志愿活动。

4.智力支持:教师担任地方政府智库专家、技术顾问及咨询专家,参与地方发展决策、重大项目评审,在多领域提供科学建议,推动地方高质量发展 。

副院长宋云被聘为广东省公共十五与社会治理研究会技术专家

风景园林专业主任黄金玲被聘为广东康禾温泉国家森林公园技术顾问
联系方式
官网链接:http://cgxy.xhsysu.edu.cn/
联系电话:020-87211330
学院公众号:广州新华资源与城乡规划学院zdxh-cgx

资料来源|资源与城乡规划学院
撰稿/唐素梅
审校|关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