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与贸易学院(School of Economics and Trade)秉承“国际视野,复合应用,金融经贸,人才摇篮”的办学宗旨,形成了“知行合一、产教融合”的多层次理论与实践教学体系,致力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优秀思想品格、良好人文素养、扎实专业基础,较强创新创业和实践能力的“德才兼备,知行合一”的高素质应用型经贸人才。
学院设有国际经济与贸易、经济统计学、经济学、税收学、金融工程、投资学、互联网金融7个专业,8间专业实验实训室。目前,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为省级综合改革试点专业;金融职业技能训练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为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证券投资学、国际贸易实务、跨境电子商务实务、宏观经济学、国际物流实务5门课程被评为省级一流本科课程,学院还依托广东省特色重点学科“公共管理”建设项目,聚焦经济危机应急管理、公共卫生应急管理和公共危机应急管理三大方向的人才培养,形成“以科研反哺教学,助力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的特色育人模式。


学生在金融衍生品实验室上课
【专业建设】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成立于2006年,经济与贸易学院院长袁持平教授担任专业主任。在袁持平教授的带领下,2017年成功申报“公共管理”广东省特色重点学科。依托学科平台建设,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取得了系列成效:构建了“教授引领,共促齐进”的师资梯队,引育优秀高级职称教师8名,成功认定广东省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3门,省市级以上科研教学项目立项14项,发表高质量论文50余篇,教材与编著13部,指导学生参加16项国家级或省级学科竞赛获奖100余次。2019年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通过广东省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建设验收,2024年被认定为校一流专业。专业顺应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培养与国际接轨的应用型贸易人才,以服务粤港澳大湾区等地方经济建设为己任,不断推进教学改革和创新,提升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
【金融工程专业】金融工程专业始建于2013年,于2015年获批广东省金融职业技能训练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是校级金融学重点培育学科依托专业、校级一流本科专业、校级专业综合教学改革试点、校级虚拟课程教研室,拥有广东省一流本科课程1门、校级一流本科课程2门,团队教师荣获省市校各级荣誉四十余项,近五年来发表高质量论文四十余篇。本专业依托先进的“金融衍生品实验室”和“银行实验室”进行实训实验课程教学,教学仿真实验室配套设施完善,在省内同类学校专业中硬件设施处于前列。
【经济学专业】开设于2009年,沿着“错位竞争,特色发展”的整体思路,下设四个特色课程模块,形成了“平台+模块”多元化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专业特色,致力于培养具有扎实的经济学理论基础,掌握现代经济学分析方法,能够胜任经济管理部门、金融机构和企业等单位的经济分析、规划和管理等工作,或从事会展经济、环境经济、房地产经济等领域相关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专业人才。
【经济统计学】前身为统计学专业,开设于2008年,2013年依照教育部颁布的专业新目录,调整为经济统计学专业。经济统计学专业把握当前发展热点和趋势,秉承“理论实践双结合,数据竞赛引领”的育人理念,开设大数据、数据挖掘、Python编程等课程,紧跟当前统计发展的步伐,对接当今社会人才需求。课程设置突出专业人才的核心能力培养,强化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与软件应用和实践能力。专业以经济发展和社会需求为导向,以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以学生的培养质量为本,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知行合一,具有良好的统计素养、较强的创新意识,掌握经济学、统计学基本原理和方法,熟练应用计算机技术和统计软件进行数据挖掘与分析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近五年,读研深造占比9.68%,升学院校涵盖华南师范大学、上海对外贸易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延边大学、澳洲蒙纳士大学、英国伯明翰大学、东英吉利大学、斯旺西大学等。
【税收学】税收学专业以满足广东省尤其是珠三角区域内的税收学专业人才需求为立足点,坚持“税会”两条腿走路的建设思路,分设“税收政策与税务管理”和“企业纳税管理与税收筹划”两个专业发展方向,前者旨在培养政府机关与行政事业单位所需的财税管理专业人才,后者旨在培养企业纳税管理和税收筹划专业人才。课程设置注重税收与财会两方面,结合实验课程与社会实践课程,着重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专业以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特色。学生毕业后适合到税务、财政、海关等政府经济管理部门,企业和事业单位,税务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等中介机构,从事财税管理、税务审计、税务代理、税收筹划、企业财务规划、个人理财规划等工作。
【投资学】投资学专业研究投资规律,如何把有限的资金分配到如股票、债券以及不动产等资产上,获得合理的风险收益率和现金流量。以效用最大化准则为指导,获得财富配置的最优均衡。专业以省级一流课程证券投资学为引领,指导学生系统学习投资理论、资产定价等专业知识,并依托广东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开展实践教学,有效实现学以致用。专业坚持金融投资与数据分析协同发展的建设思路,打造多元复合型专业课程体系,培养具有全球视野、掌握系统投资知识和投资理论,具备投资实务专业技能,能胜任证券、银行、保险等金融机构、政府部门和企事业单位的专业工作,具备较强的组织、决策、协作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投资管理专业人才。
【互联网金融】互联网金融专业是2021年开设的交叉学科专业,是传统金融行业与互联网精神相结合的专业。互联网金融专业的课程设置紧扣交叉学科特色,通过“四类课程”构建交叉融合型专业课程体系,结合专业教学软件,如互联网金融教学软件、商业银行业务教学软件等,使实验实践教学占比达32.33%,助力专业培养复合型、应用型本科金融人才。专业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发展普惠金融为重点,立足粤港澳大湾区,服务广东,辐射全国,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既懂金融理论又具备互联网技术应用能力,能够熟练使用互联网金融平台和工具,在互联网金融行业内胜任产品运营及管理、产品分析与设计、以及在政府监管部门从事互联网金融业务管理等相关工作,具有良好职业素养、扎实专业基础、较强创新创业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本科金融人才。
【师资建设】
经济与贸易学院坚持引育并举,建设了一支“善教学、精技能、能研发、会育人”的高素质双师型教学团队。学院聘请英国伦敦政治经济学院金融学Ronald Anderson教授,中山大学陈广汉教授、夏南新教授担任首席教授,聘请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李波教授为学科带头人,形成了中山大学名师引领,国内外知名学者、专家作为首席教授、学科带头人,中青年骨干教师为支撑的教学团队,推动着学院办学水平的持续提高,并取得丰硕的人才培养成果。
学院现有专任教师87人,外聘教师6人,其中,具有硕士学位的教师占比89.3%,博士学位的教师占比10.7%;教师队伍结构合理,师资队伍稳定,具备专业(行业)职业资格和任职经历的双师型教师占比15%。
【核心领导团队】

袁持平,院长,党总支书记,经济学博士,中山大学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国家社科基金评委,教育部博士论文评审专家,广东省社科基金评审专家,广东省社科基金评奖终审专家,广东省特色重点学科负责人,广东省经济学教指委委员,中央电视台原华夏之声特邀评论专家、广州市政府重大决策咨询专家。

周开国,副院长,现任首都经济贸易大学金融学院院长,曾任中山大学岭南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金融系主任、中山大学银行研究中心主任。南粤优秀教师,中国系统工程学会金融系统工程专委会理事,中国优选法统筹法与经济数学研究会量化金融与保险分会理事,管理科学与工程学会金融与风险管理分会委员,广东省科技咨询专家,广东资本市场专家,《证券市场导报》特约编委。

方建国,副院长,中山大学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广东省房地产业协会专家委员,广东省审计厅特约审计员。

吴喜龄,副院长,广州新华学院副教授,东莞市优秀教师,获广东省哲学社科优秀成果奖二等奖。
【特聘首席教授、学科带头人团队】

Prof. Ronald Anderson:金融工程专业首席教授、投资学专业带头人。世界著名经济学家,英国伦敦政治经济学院(LSE)金融学名誉教授、风险管理硕士学位项目创始人。Ronald Anderson教授曾担任政府和多边组织在“金融改革和市场发展”“银行业的制度变革和补偿”以及“现金持有和控制型金融”等问题上的顾问。他对制度改革发展的贡献包括《转型银行:中欧和东欧的金融发展》一书,以及最近一系列关于中国债务资本市场发展的论文。

陈广汉教授:经济学专业首席教授,经济学博士,中山大学港澳珠江三角洲研究中心、粤港澳发展研究院经济学教授,西方经济学专业博士生导师,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全国政协参政议政人才库专家。学术兼职有: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港澳研究所学术委员,高级研究员;全国港澳研究会顾问、中华外国经济学会发展经济学分会副会长、广东省创新战略研究会会长;福建省政府和福州市政府顾问、深圳市、珠海市和肇庆市人民政府决策咨询专家。

夏南新教授:经济统计学专业首席教授,中山大学岭南学院数量经济学专业博士生导师,统计学博士后导师。2000年6月获厦门大学统计学专业博士学位,师承“中国GDP之父”钱伯海统计学泰斗。主持2005年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该项目成果被中宣部全国哲学社科工作办编入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成果要报》,上报给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总理等领导参阅。主持2015年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2002-2003年,作为美国春田大学访问学者,被授予杰出访问学者证书。

李波教授:税收学专业学科带头人,经济学博士,现任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税务系教授、博士生导师、财政学(含税收学)硕士生导师组副组长。曾获聘联合国开发署(UNDP)与中国财政部联合研究项目地方税问题中方咨询专家,兼任中国税务学会学术研究委员、中国国际税收研究会理事等职。
【育人成效】
学院始终将提高学生实践创新能力放在第一位,深耕“三基三严三早”教学传统,持续挖掘“早立志规划人生,早理论联系实际,早参加社会实践”的育人价值,以赛促学,以赛促练,积极组织学生参加POCIB全国大学生外贸从业能力大赛、全国高校经济决策虚仿实验大赛、“智盛杯”全国大学生金融科技创新能力大赛、OCALE全国大学生跨境电商创新创业大赛等专业学科竞赛,多次斩获全国赛、省级赛的特等奖、一等奖和二等奖,荣获最佳组织奖和优秀组织奖等殊荣,学科竞赛有效检验学习成效,增强学生自驱力与探索欲,助力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
毕业生就业核心竞争力强,出国深造人数渐增,更有诸多毕业生进入金融、证券、税务等领域的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并以扎实的专业技能和优秀的实践能力,得到就业单位的认可与好评。近三年,我院共有137名毕业生成功入职世界500强企业,占总毕业生人数的6%。这些优秀的毕业生主要活跃在金融、保险、互联网和工程等关键行业,为这些领域的创新发展贡献着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学生参赛现场




部分获奖证书
【特色课程】
国际物流实务课程
国际物流实务课程是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核心课程,被认定为2023年度广东省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课程采用了超星泛雅国际物流课程网站和“步惊云国际货代系统”实训平台作为本课程的网络教学和实践平台。本课程以国际物流企业工作岗位“初级货代业务员、中级货代操作员和高级货代商务员”需具备专业能力为导向,将教学内容进行由低到高分级设计,从具备货代专业基础知识(初级)、货代单证操作(中级)到货代一票到底(高级),通过线上(网络软件平台端+学习通手机端)线下(课堂+实训+竞赛+企业实践)混合联动培养模式,使学生具备物流岗位所需能力。

王斐副教授讲授《国际物流实务》
宏观经济学课程
宏观经济学课程于2023年被认定为广东省一流本科课程。课程团队采用OBE教学理念,通过多维度重构课程内容,以思政为引领,以专业为核心,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和应用宏观经济理论,使学生实现从低阶到高阶的能力迁移和素养升华。宏观经济学课程——原经济学原理(下)课程于2020年获批首批“课程思政”校级示范课改革试点项目。依托此课程,“《经济学原理》第21章第1节”于2023年获评广东省本科高校课程思政改革示范课堂。课堂采用“四横三纵”的教学设计思路。教学设计中遵循知识从浅入深逐层递进,教学目标从知识到能力,再到素质依次提升、有机融合的“四横三纵”式教学设计原则,培养学生解决复杂问题的综合能力和高级思维。

经济学专业副主任张才华副教授讲授《宏观经济学》
跨境电子商务实务课程
跨境电子商务实务课程被认定为2023年度广东省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课程采用“知行合一”教学理念,以学生发展为中心,运用逆向设计法组织教学活动重构教学内容,探索出基于BOPPPS的“全时多域三三二”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融合科学顶层设计与创新教学思路解决传统教学中的“单向传授、学生缺乏自驱力”等难题。课程聚焦“创新教学方式,融入AI新工具;加强多向互动,强化服务意识;注重实践育人,重视应用转化”的“三双”和“产教融合和虚实结合”的“两合”特色,重构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内驱力,提升学生能力和素养。

课程特色
【国际交流与合作】
学院推行“请进来,走出去”的国际合作模式,邀请Ronald Anderson教授等知名教授开展讲座,为师生搭建接触前沿知识与多元思想的平台;同时鼓励师生积极参与国际交流项目,进一步加强与世界一流学校、高水平学者的合作与交流,瞄准学科前沿建设,为培养具有优秀思想品格、良好人文修养、广阔国际视野、自主创新意识、扎实理论基础和较强操作能力的“德才兼备,知行合一”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作出贡献。

Ronald Anderson教授为我校师生开展学术讲座


与国际著名高校伦敦政治经济学院、布里斯托大学、谢菲尔德大学等开展学术交流与青年教师访学

经贸学子赴马来西亚沙巴大学开展社会实践

经贸学子赴美国拿撒勒大学游学
【联系方式】
学院官网:http://jmxy.xhsysu.edu.cn/
联系电话:0769-82676870 0769-82676829
微信公众号:GZXH经贸

资料来源|经济与贸易学院
撰稿/张小辉
审校|李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