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系风采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新华特色 >> 院系风采 >> 正文

信息与智能工程学院:培育IT精英,赋能创新未来

发布者: [发表时间]:2025-06-25 [来源]: [浏览次数]:

信息与智能工程学院自2005年创立以来,秉持“立德树人、服务社会”宗旨,坚持“育人为本、质量第一”理念,致力于培养具有优秀思想品格、良好人文修养、自主创新意识、扎实信息理论基础和较强操作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学院面向粤港澳大湾区产业发展对电子信息人才的需求,下设三个教学系涵盖7个专业。电子与集成电路系包含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集成电路设计与集成系统2个专业,计算机系设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数字媒体技术3个专业,自动化系设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智能制造工程2个专业。7个专业围绕软件设计开发与测试、人工智能、集成电路、智能制造、智能物联网、虚拟现实技术、互联网产品设计开发及现代信息服务等前沿IT技术和社会应用,构建新工科特色专业集群。学院特色鲜明、优势突出,所在行业都是朝阳产业,社会需求量大,发展前景好。

学校通过“校-企-研”三位一体协同育人机制,实现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的无缝对接。2022年12月7日,成立粤嵌信息技术产业学院;2024年7月1日,成立信盈达自动化与机器人产业学院;2025年2月26日,成立广州新华-科大讯飞机器人与AI产业学院。

师资建设

学院拥有专任教师181人,其中博士14人,教授14人,副教授及高级工程师39人,高级职称教师占比达29%。多名教师获得南粤优秀教师、东莞市优秀教师、广东省民办教育优秀教师等荣誉称号。学院形成了一支高学历、高素质、结构合理、富有朝气的教师队伍。

教师科研能力强,2022年至今师生以广州新华学院为第一署名单位发表论文155篇,其中SCI收录23篇,EI收录63篇,北大核心收录2篇;立项科研项目27项目,其中省部级1项,市厅级16项,横向课题2项;立项教学质量项目117项,广东省教育厅立项的教学项目8项、广东省高等教育学会项目7项、广东省在线开放课程2项、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5项、校级教学项目95项等。

倪江群 教授

倪江群,软件工程学科带头人,博士,中山大学数据科学与计算机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多媒体内容安全、多媒体信号处理和通信、数字电视关键技术、嵌入式系统和应用。主持包括科技部重大国际合作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115基金和教育部博士点基金在内的多项国家和省部级科研项目,主持的“TTCS控制系统研制”,是国内大学参加AMS-02项目中唯一在太空运行的装置。

李晓东 教授

李晓东,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带头人,博士,中山大学智能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广东省本科高校自动化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高等院校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教材编委会委员,《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编委会委员,中国系统仿真学会智能物联系统建模与仿真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自动化学会数据驱动控制、学习与优化专业委员会委员。主要研究领域为智能控制与智能计算、智能信息处理、人工神经网络等。已主持完成三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发表论文30余篇。

余向阳 教授

余向阳,智能制造工程学科带头人,中山大学光学博士,现任中山大学物理学院、光电材料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教授、博士生导师。同时兼任广东省光学学会秘书长、广东省智能制造联合会副秘书长/智能制造研究所副所长、广东省电子行业协会区块链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等职务。主要从事超快过程、量子信息和量子光学、激光物理学和非线性光学理论与实验研究。在国内外刊物、会议上发表了学术论文80余篇,其中被SCI收录30余篇、EI收录50余篇。

俞鹤伟 教授

俞鹤伟,数字媒体技术学科带头人,华南理工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期从事人工智能和无线通信技术的研究,在人工智能领域,研究计算机视觉、机器学习和模式识别技术,在人脸识别、人群密度识别、工业品表面瑕疵识别、手写签名识别、图像修复等方面均取得研究成果;在无线通信领域,提出了移动互联网中的优化切换算法和异构无线网络接入选择算法。曾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教育部产学研合作项目、广东省科技计划项目和广州市重点领域重大专项等纵向项目的研究工作。在应用项目领域,主持了数项计算机应用软件、网络支撑平台、系统集成和嵌入式系统开发等项目,还参与了20多项计算机应用系统的研制与推广工作。曾先后在Ad Hoc network、Journal of Electronic Imaging、Wireless Personal Communications、EURASIP Journal on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and Networking、Computer Communications、通信学报、电子与信息学报等期刊和国际会议上发表论文近80篇,其中被SCI、EI检索31篇,获得授权发明专利6件、计算机软件著作权21项。

衣杨 教授

衣杨,信息与智能工程学院执行院长,广州新华学院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广东省本科高校自动化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曾获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奖,南粤优秀教师称号,广州市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广东省科学技术三等奖,广东省教学成果一等奖,教育部-IBM大学合作项目优秀教师奖,中山大学2008年教学成果一等奖,广州新华学院2018年教学成果奖一等奖等。在国内外权威期刊及会议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专著3部,获发明专利6项、软件著作权9项。主持及作为核心人员参与国家省市科技项目20余项。承担本科生软件工程、系统分析与设计、以及研究生数据建模与优化、最优化理论与计算方法、系统可视化分析与设计等课程的教学。

刘星成

 

电子与集成电路系主任,博士,中山大学教授,中国计算机学会(CCF)高级会员和物联网专委会委员,国际电气与电子工程师学会IEEE高级会员,中国科技部国家科学技术奖评审专家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评审专家。
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5项,主持完成省市级科技项目10多项,发表学术论文140多篇,获得国家授权发明专利20多项,参编教材4本。

魏爱香

教授,硕士生导师。毕业于中山大学凝聚态物理专业,获理学博士学位。从教30多年坚持 “爱岗敬业,严谨治学,诚信做人,认真做事”的工作作风,建设科研团队和培养学生,得到老师和学生们的尊敬和喜爱。曾获 “全国模范军队转业干部”荣誉称号,受到习近平总书记等中央领导的接见;获“全军院校育才奖”“优秀研究生指导老师”“优秀共产党员”和“先进科技工作者”。主要从事半导体材料与器件、新型太阳能电池的研究工作,主持和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省、市科技计划项目等10多项,发表SCI收录论文120多篇,授权发明专利25件,获省级自然科学三等奖1项;主讲半导体物理,半导体器件物理,大学物理,薄膜物理等课程;主持省教育厅、“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特色专业”,“电路与电子技术课程群教学团队”等项目,获得广东工业大学、广州新华学院校级教学成果奖共4项。

黄晓红

教授(三级),兼任广东发明协会常务理事、广州市自动化学会理事。长期承担自动化、计算机技术领域教学与科研工作。主讲电气控制与PLC、人工智能等课程。

主持和承担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省部产学研和省科技计划等纵横向项目30余项,发表论文30余篇,主编出版教材6本、专著1本,获得授权发明专利4件、软著2项。荣获广东省科学技术奖三等奖、广东省教学成果奖二等奖、广东省电气行业协会科技奖二等奖、广东省机械行业协会科技奖二、三等奖、广东省优秀技能鉴定专家。

被广东省科技厅聘为科技特派员、企业技术顾问,被广东省人社厅聘为广东省维修电工高级考评员、智能楼宇管理师专家组专家。

育人成果

就业情况:立足广东,辐射全国

近三年学院毕业生就业率为90%左右,其中,近80%的毕业生选择在广东省内就业,主要分布在广州、深圳、东莞等经济发达且IT产业蓬勃发展的城市,为大湾区经济和社会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活力。

就业与升学数据:多元发展,成绩斐然

学院高度重视学生的升学与就业,多年来成果显著。近三年,共有68人成功考取硕士研究生:2018级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蔡俊贤同学考入悉尼大学,2019级软件工程专业的刘淳同学被新南威尔士大学录取,2020级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戴龙舟、陈奕迅同学考上广州大学,还有部分同学被广东工业大学、上海理工大学、澳门科技大学、卡迪夫大学、纽卡斯尔大学、毕索大学等高校录取。

优秀校友事迹:榜样引领,砥砺奋进

学院的优秀校友在各自领域发光发热,为社会做出了杰出贡献。

2018届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吕斯健,2022届硕士毕业于湖南工商大学。本硕期间,他成绩优异,荣获国家奖学金、院士奖励基金、ACM、数学建模等国家级奖项十余项,并以第二作者身份发表在SCI、EI等高水平论文10篇。目前,他在新加坡Shopee担任高级AI算法工程师,负责大模型算法的开发与应用,年薪高达百万人民币。

2020届数字媒体技术专业的毕业生林泽锋,毕业后先后入职盛趣游戏和完美世界股份有限公司从事游戏开发工作。盛趣游戏作为全球领先的网络游戏企业,推出了众多知名游戏;完美世界则是我国最大的影游综合体。目前,林泽锋在Scopely乘风工作室继续深耕游戏开发领域,为游戏行业的发展贡献力量。

2021届数字媒体技术专业的毕业生肖广龙,就职于腾讯TEG,专注于通过技术与运营结合的方式提升通用后台产品的设计和体验。他擅长使用Axure、Figma等工具设计产品原型,熟悉SQL数据分析,曾荣获腾讯“五星员工”和“服务优化卓越奖”。工作之余,他还担任深圳极限飞盘竞技队队长。在网易实习期间,他负责《实况足球》手游运营,通过策划赛事和直播联动,吸引超4万名高活跃玩家,推动直播日活增长60%,活动好评率超过95%。在腾讯工作期间,他参与搭建“腾讯海外游戏客服平台”,主导设计“海外SVIP服务体系”,为腾讯游戏海外布局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4届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毕业生张镇坤,现为国家税务总局东莞市税务局一级行政执法员。备考期间,他制定科学的学习计划,通过反复练习和深入分析,在竞争激烈的国家公务员考试中脱颖而出。入职后,他迅速适应岗位,主动学习金税系统操作和税收新政策,积极为纳税人解决申报问题,并发挥专业特长参加税务信息化培训,为优化税收营商环境贡献自己的力量。

学科竞赛情况:屡获佳绩,彰显实力

学院高度重视学科竞赛,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以赛促学,提升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近三年(2022年至今),学院立项的学科竞赛达43项,参与人次共计2713人。2023年“西门子杯”中国智能制造挑战赛全国总决赛荣获“数控数字化双胞胎-虚拟调试赛项”本科组全国二等奖;2024年,学院学子首次参加广东省工科大学生实验综合技能竞赛3D设计与制作赛,便一举斩获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展示了扎实的实验综合技能和创新能力。

专业建设

学院各专业在建设过程中,紧密结合行业需求,采取了一系列切实有效的措施,推动专业发展与产业升级深度融合。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是广州新华学院建校之初设立的第一批专业,以“实基础、宽口径、重应用”的办学理念,构建了多元化创新和实践应用型高素质人才培养体系。专业办学成果丰硕,2014年省级信息科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立项,2015年广东省“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立项,还多次获得校级教学成果奖,拥有省级一流本科课程和校级一流课程。拥有多个专业实验室,与粤嵌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企业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近三年有183名学生前往实习,33人经公司推荐就业,1人留任嵌入式软件开发工程师。学生在创新创业项目和学科竞赛中表现活跃,培养学生申请并通过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25项,在中国高校计算机大赛-团体程序天梯赛、“蓝桥杯”全国软件和信息技术专业人才大赛等赛事中屡获佳绩,每年还有10人次以上考取计算机技术与软件专业技术资格(水平)考试中级证书,且人数逐年增加。

【软件工程】

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掌握软件工程基础理论、方法和工具,具备软件开发、测试、项目管理以及数据分析与挖掘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注重培养学生对主流软件开发平台、软件测试工具的掌握,以及基于AI大模型的软件开发和测试能力,使学生能够适应技术进步和社会需求的变化。软件工程专业拥有广东省精品课程软件工程、广东省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计算机程序设计等多门省级精品课程、在线开放课程和一流课程。各课程在超星泛雅平台建设了在线开放课程,积累了丰富的教学资源,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学习条件。

【数字媒体技术】

培养适应大湾区经济发展需求,具备扎实专业理论基础和实践技能,能在数字影视、虚拟现实及互联网产品等领域从事设计、开发、运营及管理工作的复合应用型人才。专业借鉴先进教育理念,与行业知名企业深度合作,以就业岗位需求为导向,构建了“通识+设计+技术”复合型高级应用人才培养体系。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聚焦新工科建设,以培养多学科交叉融合的新工科应用型人才为目标。采取“错位竞争”的发展思路,区别于重点大学重理论的培养模式,注重实践能力培养。秉持“新工科”教育理念,要求学生掌握多领域知识,具备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并融入课程思政。按照“学以致用”的原则制定培养方案,根据市场需求设置课程,精心规划实践教学环节,与企业紧密合作,构建了以创新创业为驱动力、以实践教学为重要手段、以前沿讲座为知识引领、以企业需求为应用场景、以应用开发能力为目标的新工科人才培养模式。同时,专业通过“引进、优化、培养、提高”等方式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建成电气综合实验室,与信盈达科技有限公司共建嵌入式产业实训中心,协同育人。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

围绕“学-赛-研-产”一体化创新能力培养闭环,全面提升专业综合实力与学生培养质量。通过优化课程体系,引入新兴技术,深化实践教学,搭建多元化平台,鼓励学科竞赛,推动科研融合,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完善质量保障体系等一系列举措,为学生提供了全方位的发展机会,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使学生能够更好地适应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需求。

【智能制造工程】

通过组织学生参与学科竞赛,不断提升学生的创新思维、团结协作、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高度重视实践教学,为学生搭建实践平台,配备专业指导教师,开设竞赛课程,激发学生参赛积极性。同时,持续优化人才培养模式,加强课程体系建设,注重理论与实践结合,致力于为智能制造领域培养更多优秀创新人才。

【集成电路设计与集成系统】

立足粤港澳大湾区集成电路产业发展需求,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创新精神的高素质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构建了“设计、制造、封装、测试及应用”全产业链课程体系,强化核心能力培养。通过引进“双师型”教师,建设现代化专业实验室,构建“基础实验、综合实训、企业实习”三位一体的实践教学体系,确保学生知识技能与产业需求相匹配。毕业生就业前景广阔,可在集成电路相关领域从事科研、设计、运维、开发、管理、销售等工作,也可攻读相关硕士学位继续深造。

产业学院:深化产教融合,助力人才培养

广州新华-科大讯飞机器人与AI产业学院:2025年2月26日成立,紧密围绕新一代电子信息行业的实际需求,致力于培养学生在人工智能、大模型开发、智能语音处理、智能图像处理、机器人与自主控制等前沿技术领域的实践能力。通过将理论学习、实验课程、校内外实训以及实习有机结合,让学生扎实掌握相关技术理论知识,并熟练运用实践技巧。同时新建AI全流程实训室、智能机器人实验室、AIoT创新实践中心等专业实验场所,并配备高性能服务器、机器人开发平台、物联网传感器集群等先进设备。这些设施不仅能够满足AI、大数据、智能制造等专业教学的高性能计算需求,还为学生打造了高度真实化的实训场景,有力支撑学生在大模型训练、语音合成、图像分割、嵌入式智能控制等领域的全流程开发实践。

学生在校期间,有机会进入科大讯飞生态企业及合作单位进行实习,深度参与智能语音及语音技术研究、软件及芯片产品开发、语音信息服务等领域的真实项目开发。结业后,学生可进入科大讯飞人才库,享有合作企业内推机会及快速入职通道,极大提升了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和职业发展前景。

科大讯飞机器人与AI产业学院——大数据技术实训室

广州新华学院粤嵌信息技术产业学院:2022年12月7日揭牌成立,紧扣国家“十四五”产教融合战略规划,聚焦粤港澳大湾区战略性支柱产业,依托校企双方资源,开展产学研政深度融合,致力于培养复合型应用技术人才。

广州新华学院信盈达自动化与机器人产业学院:2024年7月1日成立,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面向自动化、智能制造等技术领域,培养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学院采取多主体协同办学模式,突出实践教学,建设多元师资队伍。产业学院成立以来,在师资培训、科技讲座、项目实训、社会实践、实习就业、竞赛指导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并建立了嵌入式产业实训中心,为教学和实训提供了有力支持。

联系方式

信息与智能工程学院网址

http://xinke.xhsysu.edu.cn/

咨询电话:0769-82676811

资料来源|信息与智能工程学院

资料整理/陈诗源

审校|衣杨、邱泽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