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体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全媒体 >> 正文

“华彩新章 共庆佳节”征集活动文学作品选登——月满他乡 情归何处

发布者: [发表时间]:2025-03-21 [来源]: [浏览次数]:

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节日文化内涵,更好地激发广大师生和校友的爱党、爱国、爱家乡、爱校的热情,2024年学校党委在全校师生、校友中广泛开展了“华彩新章 共庆佳节”作品征集活动。活动评选出文学类、摄影类、短视频类、艺术创作类获奖作品共39份。现选登部分获奖作品,以飨读者。

月满他乡 情归何处

中国语言文学系·单鑫

月,一轮皎洁,悬于夜幕之上,洒下银辉,轻抚大地。古往今来,它是诗人心中永恒的寄托,是画家笔尖流淌的清泉,亦是游子梦里遥不可及的那一抹乡愁。每逢中秋佳节,那轮满月便成了跨越时空的信使,连接着每一个远离故土的灵魂。“月圆人未还”,古人一语道破了多少离人的心事;然而,“月圆人团圆”,才是独在异乡游子心中最深切的期盼与祈愿。

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每当皓月当空,无数双眼睛都会不由自主地望向同一方向,仿佛试图穿透云层,寻觅那一缕久违的故乡明。这不禁让我想起了最近网上流行的那一条文案“两处相思同望月,此刻也算共团圆”。

作为一名远离家乡在外求学的学子,心中的那份思念如同这皎洁的月光般,温柔而绵长,弥漫在每个角落。那晚,我独自漫步在校园的林荫道上,抬头望向悬挂于夜空之上的圆月,思绪不禁飘回到了那个熟悉的小乡村。记忆中的中秋是一家人围坐桌边,赏月、品茗、谈笑风生,月饼的香甜弥漫在空气中,每一口都浸透着家的味道。父母的唠叨,孩童追逐嬉戏的笑声,爷爷奶奶慈祥的目光,青年间的低语浅笑……这些温馨的场景仿佛就在昨日,那一刻,不论贫富,无关远近,每个人都沉浸在亲情的甜蜜与温馨之中,如今却只能成为心中最深沉的记忆。

我尝试着将那份浓郁到几乎可以触摸的乡愁,小心翼翼地铺展在信笺上,幻化为这首《寄明月游子有感》:

明月高悬照异乡,清辉遍洒思绵长。

学海泛舟勤问道,心系桑梓梦回翔。

银轮无声寄乡愁,夜深人静倍思量。

遥祝亲人皆安好,共赏婵娟意未央。

我想我与李白所吟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这份情感不谋而合,都在月光的照耀下,显得尤为浓烈。无论身处何方,无论岁月流转,月圆之时总能唤醒心底那份最柔软的部分,让人们在异国他乡也能找到属于自己的精神归宿。

在这个特别的日子里,我用文字记录下这份跨越千里的思念,不仅是对自己情感的一种释放,也是对亲人们的默默告白。我想告诉他们,虽然无法亲自陪伴左右,但每一份思念都如同天上璀璨的星辰,指引着我前行的方向。未来的路上,无论遇到多少困难和挑战,只要想到家中温暖的灯光和亲人们鼓励的目光,便有了勇往直前的力量和信心。

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我们或许忽略了太多平凡却宝贵的东西,直到那轮满月再次升起,才恍然发现,世间所有的奔波忙碌,都不过是为了追寻那个最简单的愿望——团聚。它告诉我们:无论多忙,都要留些时间给亲人,因为家才是永远的港湾。

月圆之夜,不仅仅是自然界的轮回,更是人类情感的共鸣。它教会我们在繁华的世界里寻找静谧,在匆忙的脚步中学会停留。因为,只有当我们懂得珍惜眼前的每一份相聚,才能真正体会到生命的意义与价值。

“月圆人团圆”,不只是一个节日的仪式,更是一种情感的延续,是中华文明千年积淀下来的温情与智慧。最后,我想借用苏轼的诗句作为这篇征文的结尾:“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即使相隔千山万水,我们仍然能够共享这片刻的宁静与美好,共同守护属于我们的中秋情结。让我们一起许下一个美好的心愿:愿所有的学子都能学有所成,早日实现自己的梦想,并带着满满的收获回到那片热土之上,与家人共享团圆之乐!

(此文获得“华彩新章 共庆佳节”征集活动文学类一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