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节日文化内涵,更好地激发广大师生和校友的爱党、爱国、爱家乡、爱校的热情,2024年学校党委在全校师生、校友中广泛开展了“华彩新章 共庆佳节”作品征集活动。活动评选出文学类、摄影类、短视频类、艺术创作类获奖作品共39份。现选登部分获奖作品,以飨读者。
月下思乡
艺术设计与传媒学院·陈玉莹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题记
在秋风中,在蝉鸣里,凉意四起。当一轮皓月缓缓升起,淡淡的银辉洒落在大地上,仿佛为人间披上了一层温柔的纱。是美景,是诗意,也是寄托了无数让人思念与期待的夜晚。
在此,有人忙前忙后,张罗着一顿久违的团圆饭;有人思乡心切,早早做好了回家的计划;有人遥寄相思,憋了一肚子的话在电话接通时不知从何说起……这个以团圆为意、以美满相宜的温馨时刻,始终月明九州,情暖人间。这让相距遥远的亲人们得以放松,赶路回到家中团圆,就像中秋那正月十五的月亮一样。
在小时候的印象里,大家每年中秋都会回到老家,一起吃一顿团圆饭。在饭桌上长辈们把酒言欢,孩子们吵吵闹闹。那时候的我,喜欢坐在家门口的矮阶上,望着柔和的月光,和爷爷奶奶聊聊天,说说闲话。他们会把所有好吃的小零嘴攒着,等到每年的团圆时,全部拿出来,递到我的手里。小时候天真地以为爷爷奶奶不喜欢吃好多东西,长大了才知道,不是爷爷奶奶不喜欢吃,而是舍不得吃,想把好东西都留给我。
随着慢慢长大,回老家的次数也越来越少,每年的中秋节也基本在家中度过。每次看到正月十五的月亮都会想起往年与家人们团聚的场景,我就想起一位博主说的:“好似无论我们走得多远,归家的坐标永远定位在那里,即使世间浮华纷染,人间各自乘流。当赤子踏月归来,那回家的灯火永远沉静温柔,没有休止符的归途一次次上演。这是人类最纯粹的情感,注定了我们归家的方向,这是我们生活意义的本身,源自我们对内心的探寻,对家的渴望。”仿佛在那一刻,我理解了“月是故乡明”的含义。
有人说,乡愁就像是一壶清酒,没有那么浓烈,却有让人难以忘却的延绵,顺着喉咙冲击了心灵。可乡愁还是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是杜甫笔下的“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还是王维笔下的“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回忆中的我仿佛依旧在庭院中欣赏澄澈空明的月色,夜空中繁星点点,一轮似玉盘的明月,悬挂在空中,为幽静的小路披上了一层薄纱。它依然明亮,只是这次它不仅照在了我的身旁,更照进了我的心里。
在故乡里,中秋是与长辈们的侃侃而谈,如同老树根深扎于心田;是与邻居们的走亲访友,让爱意在街巷间穿梭;是故乡里独特的人文风俗,犹如一幅幅细腻的工笔画,勾勒出岁月静好的模样。最让我魂牵梦萦的,莫过于那轮悬挂于夜空中的明月,它是团圆的使者,以穿越时空的距离,将思念化作温柔的月光洒向远方的亲人。即便身在他乡,只要抬头望见那皎洁的圆盘,心中便涌起一股暖流,仿佛跨越了千山万水,与家人紧紧相连。而这份情愫,如同种子般埋藏心底,随着时间的推移悄然生根发芽,成长为参天大树,枝繁叶茂,承载着对故乡、对亲人绵延不绝的情感。我相信,无论未来的路多么遥远漫长,那份源自中秋佳节的情结,都将在心中潜滋暗长。
团圆在月光中,也在我们每一位思乡心切的游子心中。
(此文获得“华彩新章 共庆佳节”征集活动文学类三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