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大力宣传表彰优秀教师典型,激励和引导广大教师努力争做“四有好老师”,学校在第35个教师节来临之际开展了校内首届教书育人模范评选活动。经校内各单位推荐,人事处、校长办公室、教务处、学科与科技管理处共同审议,校长办公会决定,王秀岚等10位老师为学校首届教书育人模范,具体名单如下(按姓氏笔画排序,排名不分先后):
罗蔚茵、潘敬运、陈仲本、黄继炎、王秀岚
李岚(法学)、林源、曹颖男、张彦、赵小蕾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认识这朵法学教育界的铿锵玫瑰。

李岚,女,1956年2月21日出生,湖南湘阴县人。2011年2月入职中山大学新华学院,现任中山大学新华学院法学院党总支书记、副院长,兼任学校法律顾问。
李岚自1973年参加工作以来,李岚多次荣获广西壮族自治区优秀团干、司法厅优秀共产党员、优秀党务工作者、先进个人、学院先进个人、优秀教师等奖励;1990年荣获广西司法行政系统先进个人,调入广东司法警官职业学院后连续4年被评为优秀教师,2007年荣获广东省南粤优秀教师、2006、2007年司法厅优秀党员、2009年因在评估工作中表现突出荣立三等功一次;2008、2009、2010年度均评为学院先进个人,同时荣立三等功一次,所带领的警察系也连续三年评为先进集体;2011年初在广州亚运会安保工作中荣获广东省司法厅亚运安保工作先进个人及广东省司法厅2010年度先进个人。
李岚对刑事法律有较深的研究,参加过两项省部级的课题研究,在国家的“四·五”普法期间,作为广西壮族自治区普法教材编写成员及巡讲团成员,参与编写了广西“四·五”普法教材并在广西多地巡回讲课,其参编教材《强制隔离戒毒矫治与管理》于2012年2月被司法部评为法系教育优秀教材;调入广东后,也荣幸地成为广东省“五·五”普法高级讲师团成员,还受聘于广东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的职业教育协会,担任其班主任培训高级讲师团成员。
17岁,20岁,在大学……


60岁,李岚教授被评为中山大学新华学院师德标兵

63岁,李岚教授被评为中山大学新华学院首届教书育人模范
学生对我说:“李老师,您就是我们心中的女神,好有范儿!”
我对学生说:“我既不是神,也不是范儿,我就是一名普通的庭院守护者,中大新华法学院就是我的庭院,而你们就是我庭院里面的花朵。”
余秋雨先生在《千年庭院》中谈到自己对教育的认识:“教育固然无不神圣,但并不是一项理想主义、英雄主义的事业,一个教师所能做到的事情十分有限。我们无力与各种力量抗争,至多在精力许可的年月里守住那个被称作学校的庭院,带着为数不多的学生参与一场陶冶人性人格的文化传递,目的无非是让参与者变得更像一个真正意义的人,而对这个目的达到的程度,又不能奢望过高。”
“有很多大师、学者谈了对教育、对教师这个职业的认识,而最能触动我心灵的就是余秋雨先生的解读。”李老师恬淡地说,与记者静静地分享着她的从教故事。

李岚教授(右)带领法学学子向宪法宣誓
“作为一名‘老’教师,很幸运,35个教师节我每一个都过过了。”41年了,占去了她人生的一大半,而最大的收获,就是属于她庭院的花朵,茁壮成长,终究朵朵开放,百花争艳,吐露芬芳。即使,有一些开始营养不良的,也有中途枯萎的,但幸运的是,他们最后都没有凋谢。
如果用几个关键词来概括这一生,她与学生之间的交往,是这样的:
“那时年轻,是手足,共同成长;
步入中年,是朋友,相携相伴;
而如今已是花甲,是忘年交,生命相惜。”
“老师,好想您呀!”新学期,当她跨进教室,同学们是这样来迎接自己的。她分享道,当时的自己很欣慰:“因为我的‘忘年交’都如约在这里等着我这个‘老人家’。”
谈到这里,李老师脸上溢满了幸福的笑容。
1982年1月,那是一个不普通的寒假,因为我要结婚了。为了不耽误日常教学,我把自己的人生大事“凑巧”地安排在了寒假这个好日子,是在广西南宁组织的一个团干集体婚礼上,自治区党委书记也到场祝福。婚礼的前一天按原计划放假一做好学校工作的收尾,就赶回南宁做婚礼准备,做个头发,化个妆,买套礼服什么的,毕竟一辈子就这么一回。
准备出发时,我的一名学生,还没回家就突发急病住进了医院。带着行李,送学生去医院,放假的学校已没有留校同学,只剩我这个老师了,我就是她的那根救命稻草,陪着她直到父母来接。那个年代的交通真的很不方便,她父母从接到通知赶到医院,7个多小时过去了。无疑,我错过了当天赶往南宁的车次。婚礼当天,只能凌晨坐最早的班车,一路奔跑向婚礼现场,那天,我成为了唯一一个没有穿礼服、没有打扮,还穿着脏脏的旧衣服的新娘,就站在婚礼现场正中间的位置,接受领导和亲人们的祝福。
“李岚呀,我的脸都被你给丢尽了!”这是我远道而来参加婚礼的姨妈对我说的唯一一句话,当时的情景和语气至今还历历在目。后来,有人问我遗憾吗?“没有遗憾!如果重来一次,我依然会选择留下来陪我的学生,因为就医及时,她很快康复了。家长也放心地从我手中接回了孩子,这就是我作为一名教师的责任和义务。”李老师感概道:“感谢那时家人对我的理解和包容。”
“老师这个职业,容不得虚假,哪怕一丝一毫。除了尽心尽力,尽职尽责,帮他们成长,学会知识,学会做人外,你不能奢望太多!”李老师说。“而对于我院子里的花朵——我的孩子,我做不到嫌弃和放弃,我只会一心守护。”
系里有一个学生,他被多个老师誉为:“从教以来,遇到的最难管、最难教、最无语、最奇葩的学生”,一入学不喜欢的课就逃课、挂科,不喜欢的老师就从不听讲,考试不会答就写偏激话语和口号,甚至对社会问题和历史事件持错误的观点。我们的有些老师一看到他都会害怕,绕道而走,避犹不及。同学们认为他心理有问题。打电话给他的父母了解情况也说自己对这个孩子也无能为力,持放任态度。
就是这样一位学生,从我知道他的偏激思想和过激行为开始,我坚持三个学期,每周至少见他一次跟他聊天,每次来到东莞校区上课,我都会提前联系他,告诉他我的上课地点,让他来找我。从一开始的不情愿,到后来的主动,他一天天的变化着,也没有那么激进了,渐渐成熟了,懂得感恩了。为了跟他谈到一起,化解他的错误认识根源,我查阅了很多历史、心理书籍,对症下药,为他解开心结和误解。针对他对党和国家历史的认识偏差,那我就告诉他:“我就是一名老党员,从今天开始,我就用实际行动去践行一个党员的标准。让你从我的身上去感受什么是中国共产党党员。”
近2年的时间,百余次的交心谈话,奇迹就这样悄然发生了,他不但在导师的帮助下“艰难地”完成了毕业论文,顺利地获得了学士学位。而且在毕业的时候,他还奇迹地站在法学院的办公室门口,等着所有老师忙完,才礼貌地走进来,给每位老师说谢谢。还对我说:“老师,这四年来,我让您为难了,给您添麻烦了!”然后眼睛红红的默默离开。
现在这位同学在父母的支持下,积极地准备司法考试。毕业的时候,他的父母告诉我:“你是位真正的‘四有’好老师,是你把我的孩子拉回来正道。”
是什么样的力量支撑着她如此坚持,她这样告诉记者:“教书育人,立德树人,关键在于‘育’和‘德’字。因为我们是学法律的,法律是道德的结晶,是将道德上升到国家层面的规范。而我们法学教育,所培养的人应该与党中央、国家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的最新要求始终保持高度的一致,必须是爱党、爱国的时代新人。我们作为老师,不能用开除来解决有问题的学生,不能把问题推给社会,而是要帮助社会减少不稳定因素。学生属于社会人,最终要走向社会,如果不能善待学生,那么他走入社会就有可能成为社会的不稳定因素,所以我们不能放弃任何一名学生,而应该用爱去善待、温暖他/她。也许我们不能让每个浪子都回头,但我们一定不能放弃每一个让他们回头的宝贵机会。”李老师坚定地说。

李岚教授在三尺讲坛上授课
作为一名从业41年的教育工作者、30年的司法工作者。你一定好奇她更喜欢哪一种职业,最长情的选择是什么?而李老师用行动告诉我们,她更钟情三尺讲坛,对学生更为长情。“我更享受走上讲坛,更爱面对我的学生。”她坦率地讲。目前她已不再兼任法律事务所主任一职,而是将晚年有限的时间,全身心地投入到教书育人中去,这正是她从教一生的归属和选择。
中大新华法学院于2005年创办,她是2011年来到中大新华,是偶然也是必然。“我知道我来对了地方,中大新华的法律学系(现在的法学院)就是我人生的庭院归属。”作为学院首批引进的双师型教师,教学任务和司法工作双肩挑并不轻松。基于对三尺讲坛多年的钟爱,对与学生交往常年来的爱与习惯,在中大新华一干就是9年,也见证了法学院的成长,感情太深沉太厚重。
2013年11月的一天,接到时任中大新华党委书记刘美南同志的一通电话:“李岚,你马上去趟广西,学校有事请你帮忙。校车马上到你住的小区接你。”正在吃午饭的李老师,电话放下立即捡了样随身衣物,下楼上了校车。30年来司法工作直觉告诉自己,学校遇上急事了。与学校的领导和同事,第一时间前往事发地,开始处理棘手的紧急事件。在自己多年维护下的一帮司法界、教育界的老朋友、同事的帮助下,问题最终得到了调解。她也因此走上了学校法律顾问的道路。
当被问及面对避之不及的棘手岗位,加之年迈精力有限,为什么会答应兼任学校法律顾问一职时,她不假思索地说:“这就是你身为学校的一员,学校需要你时应该承担的一份责任、一份忠诚。我的企望不高,我想尽我所能,守住我的庭院。”
“在这个庭院9年,年轻的学生和老师,我迎来了一批批,也送走了一批批。‘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是现实,但我更希望在余额不足的从教生涯,守护好法学院这个来之不易的这个营盘、这个庭院。送出更多更优秀的兵,开出更多更灿烂的花。”李老师饱含深情地说道。也是对于中大新华法学莘莘学子,对于法学院这个大家庭,故事太多、感情太深的缘故,气氛仿佛凝重起来。
谈及法学院的“双师同堂”,李老师脸上立即展现出自信的笑容。她分享道,目前“双师同堂”已在本系多门课中推广,作为首个“双师同堂”试验者、推广者。自2014年10月成功试验3次课改后,基于师生的良好反响,她以副院长的身份,要求相关专业课一学期至少开展一次“双师同堂”,推行至今已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最主要是学生很喜欢。
她认为,“双师同堂”有效地将实务实践与理论教学有机结合,将课程讲授与司考辅导统筹兼顾。教学成效显著,但也面临一个问题,就是这名同堂的人选,学识影响、行业经验、教学能力、课酬标准等等,司法行业会办案的人并不一定会讲课,会讲课的不一定会办案,这些都得全面考虑,需要有独到的眼光和宽广的人脉。选好人后,还要与“同堂老师”多次沟通,包括授课形式内容、课堂互动设计、前期备课等问题,得花充分的时间和精力,才能促成一次成功的“双师同堂”。


李岚教授同学生在一起,亦师亦友
“我多次跟我的同事讲,法学教师一定要德艺双馨,要有足够的行业实践和职业品格,才能培育出‘德才兼备、知行合一’的司法人才。”“双师型”这扇窗是法学教师的挑战,更是机遇。为了给系里年轻的老师实操机会,通过人脉已引荐5名青年教师去广州市天河区法院、广州市越秀区法院、东莞第二人民法院等做陪审员,目前已引进培养出10名双师型教师,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已在广州、东莞三家法院建立起实习基地,每届输送的实习生,与中山大学、西南政法大学、广东商学院、广东金融学院等大学生同岗实习。他们很争气!中大新华法学学子备受实习单位青睐,这与法学院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严格要求和岗前培训密不可分。将学生送出去实习获得认可,这也是学校人才培养质量的名片。
在李老师看来,身为法学院发展的领路人之一,她的学生和同事都是她的“忘年交”。谈及系里的年轻教师,“他们真的都非常优秀!不乏才子、才女……”她称赞道。
这样一位备受爱戴的“老”教师,始终怀着一颗责任心、感恩心、热忱心和一心从教的赤子之心,和性格里与生俱来的“女汉子式”的“率真、耿直、泼辣、快人快语”的李岚画风,成为了同事们的“大姐大”,同学们心目中“女神”。但“大姐大”、“女神”的严厉也是出了名的,只要有连续挂科两门的学生,她要求级导师、辅导员轮番进行约谈、教育、引导。所教班级不及格率过高,则对教师、学生进行调查追责。
在李老师看来,没有比教师更高回报率的行业,庭院里的花,只要用爱心和知识浇灌,一朵影响一朵,一朵辐射一朵,一朵启发一朵,爱心和知识总能成倍增长,假以时日定然百花齐放、芬芳满园。她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师者,人之模范也;仁心,仁爱为魂。学高为师,德高为范。身为老师要宽严相济,用爱心去感染学生,用行为去激发学生的潜能。”
学生:您就是我们的女神,您好有范儿!
李岚:“我从教以来秉承一句话——踏踏实实做人,认认真真备课,细细致致讲授,扎扎实实教学。
这是我作为一名教师一生努力的目标。”
笔者后记
这与平时记者在行政工作中认识的李副院长不太一样,淡去了处理行政事务、解决司法问题时,那股“女汉子”的泼辣劲和“女强人”的距离感。整个采访都透着一种娴静、温暖、率真。只要谈起学生,谈起教书,谈起法学教育,她就是这般透着温暖,眼里放着光。
文字 | 刘英 郑煜光
图片 | 李岚 郭培华
编辑 | 王宇阳
责编 | 李 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