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逃离让人局促郁闷的宿舍,逃离刺耳的说话声,尖锐的笑声,甚至是别人的呼吸声,逃离午间毒辣的阳光和令人窒息的灰尘……逃到了这个避难所。
这里充满着一阵不太好闻的油印味,这里有很多个体向我行注目礼。但正是这味道,这些个体,让我感到安心。没有谁比这些装订成册的纸张更安静。它们用五彩缤纷的封面吸引人的目光,一直安静地等待人们主动走近,把它们抚摸、开启。我喜欢呆在这里,要不是受不了肚子定时响起的“警钟”或者被“轰轰”的上课铃声所惊醒,我绝不想离开这里。
我在这里阅读。我明白书籍为什么可以成为人类的终身伴侣。没有谁比它更善解人意了。平日里默不作声,不代表它不会说话;它尊重人,待人想听时,它才把自己胸中的千言万语娓娓道来。然而,不是所有言词都中听,这是很正常的,就像宴席上注定会有残肴剩羹一样正常。有时候读累了,我就会拿出纸和笔写写画画,让自己的思泉涌动,写下寥寥数百字,来诉说平日开不了口的话语。就算有时候只是发呆,也觉得这是难得的幸福时光。
对于学校,图书馆是个闪光点,它让学生在课余时间自我增值;对于社会,图书馆可算是片净土,它把尘嚣隔绝于外,让忙碌的人停下脚步,清空胸中的郁闷。学校里的图书不外售因而馆中多配有桌椅,读者能从容阅读,不须顾忌太多。社会图书馆内的景象就大有不同了。虽然还是有配有桌椅的图书室,但有限的桌椅满足不了庞大的需求量。于是,在一排排书架之间,在不算宽敞的过道上,“饥渴的”读者三三两两席地而坐,津津有味地读着手中的书。他们同样是无所顾忌的。不然他们就会注意到自己姿势在公共场所里稍显随意,就会注意到他们横着的双脚可能会挡住别人的去路,就会注意到他们这样做也许会让图书馆的老板生气……然而,我不是老板,我可以原谅甚至接受这一切。
原来,不止我把图书馆当作是自己的避难所。男女老幼,各种年龄各种人,都把这当作是避难所。生活中太多东西要逃避了。上班族中可能会选择《杜拉拉升职记》,暂时逃离现实的“办公室风云”,要在书中寻找一种共鸣;青年学生可能会选择一本穿越小说,暂时逃离繁重的学习任务,要在书中寻求一点刺激,或者爱与被爱的一种触动;那些不到一米高的小朋友呢,在幼儿区尽情的翻阅故事书、图画书,暂时逃离那些被动参加补习班、兴趣班,要在书中寻找一些单纯的快乐;而白发苍苍的老人呢,捧着厚重典籍的,一看就知道是学者。这毕竟是少数,多数的是陪孙子来的。他们也要逃离,逃离黄昏的孤寂,在这个空间里,感受一点年轻的气息。
“避难所”听起来多少包含着些对外界的抱怨。还是改成“乐园”吧。人们在书海中畅游,收获一份愉悦的心情。然而,终将是要出来,回到每个人各自的生活中去。正是,有了这一出一入,才能体会现实社会并没有把我们赶尽杀绝。
(佚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