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11年扎根广州新华学院以来,人工智能与数据科学系赵志琴老师以十四载春秋深耕民办教育沃土,始终秉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她以坚定的政治立场、创新的教学策略和无私的育人情怀,成为民办高校教师中的典范,近日荣获“2025广东民办学校优秀教师”称号,为新时代高等教育改革写下生动注脚。

创新教法,激活课堂“一池春水”
面对民办高校学生特点,赵志琴深知传统教学模式已难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她创新“理论+实践、图像+数字”的全新教学策略,拆解《高等数学》知识点、搭建知识图谱,实现精准教学诊断,破解传统课堂痛点。在她的课堂上,风趣幽默的授课使得枯燥的数学课焕发生机。
为了进一步提升教学效果,赵志琴构建了“线上预习—线下讲解—精准评测”的教学闭环。学生们可以通过线上平台提前预习课程内容,带着问题走进课堂;在课堂上,教师进行深入讲解和互动交流;课后,通过精准评测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为后续的教学调整提供依据。这种创新的教学模式广受学生好评。

赛研融合,结出育人“累累硕果”
在竞赛育人方面,赵志琴主导了“竞赛育人”工程,构建了“基础—提升—精英”的分层培养体系。她累计指导学生斩获国家级奖项6项、省级奖项20余项。2024年,赵志琴获评全国大学生数学竞赛广东赛区“优秀指导教师”,这是对她竞赛育人工作的高度认可。
科研与教学是相辅相成的,赵志琴深知这一点。她主持省级教学改革项目,积极推动高等数学跨学科融合。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她带领团队开发了习题库1000余道,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练习资源。同时,她还发表了30余篇学术论文,真正实现了教学与科研的双向赋能。通过科研,她不断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和方法,将最新的学术成果融入教学中,让学生能够接触到最前沿的知识。

以爱作光,照亮学子“逐梦之路”
教育是爱的事业,赵志琴始终恪守“不弃一人生、不误一堂课”承诺,以“爱心、耐心、责任心”为准则,秉持“每位学子皆可成才”信念,为学生定制差异化培养路径。课后坚持辅导学困生,以心理赋能帮学生克服数学畏难情绪、点燃学习热情。同时,她还深耕课程思政,结合数学史传递科技报国情怀,以矩阵运算案例阐释“系统思维”价值,构建“知识传授+价值观塑造”双重育人模式,让思政自然融入教学。在她的影响下,许多学生不仅在数学成绩上有了显著提高,更在思想上得到了升华,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实践育人,谱写基层“教育新篇”
赵志琴不仅专注校内教学,更积极扎根基层。她参与“三下乡”活动助力乡村中学提升教育质量,推动实践育人与乡村振兴深度融合;指导省级大创项目“基于互联网+的农旅融合服务平台—FATE”顺利结题,助力学生将知识转化为社会服务能力。此外,她曾连续两年(2015-2016)获校级中青年教师授课竞赛三等奖,2018年、2020年分别斩获校级教学成果二、三等奖,每一份荣誉都是她深耕教育的生动见证。

荣誉与责任:以归零心态再启新程
从校级成果到省级荣誉,赵志琴老师始终以“归零心态”面对掌声。她坦言:“这份荣誉是对其14年工作的认可,更是对未来的鞭策;感谢学校、同事的支持与学生的信任,这份肯定将成为她继续深耕民办教育的动力。”
展望未来,赵志琴计划迭代完善育人体系,拓展课程思政案例库并丰富其内涵,深化“高等数学+”跨学科教学研究、探索多领域融合路径;优化竞赛培养机制,助力更多学子在学科实践中突破自我。她将以更饱满的热情、更扎实的行动,践行育人初心,为民办教育发展与时代新人培养贡献力量。
十四载春华秋实,赵志琴用行动诠释了“教育是点燃火焰而非填满容器”的深刻内涵。在她的引领下,广州新华学院的数学课堂正成为培养“具有系统思维与家国情怀的新时代青年”的摇篮,而她本人,也早已成为民办教育星空中一颗璀璨的启明星。
人工智能与数据科学系 新闻中心供稿
文/赵志琴 刘虹麟
图/赵志琴
审校|李波
编辑|何宛桢
责编|李波
审核|陶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