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我校根据疫情形势变化适时调整教学工作方案,在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下,有序完成年度教学计划与任务的同时,保障了教育质量与学习效果的“在线”与“在场”。
疫情虽然时有阻隔,但在“云端”,有着这样一批优秀的线上教学教师,他们用声音和画面在线上教授知识、传递温度,诠释着“师者”的含义。
根据各教学单位推荐、教务处复审,新闻中心推出2022年线上教学教师风采展系列报道。
医学公共课教学研究部 江沛
个人简介
江沛,博士,现任学校学术委员会委员,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医学公共课教学研究部主任,医学课程教师。原中山大学第三附属医院胸外科副主任医师,中山大学《现代医学仪器与运用》杂志执行主编,曾被科技部评选为全国先进个人。
江沛老师在隔离酒店洗手间中直播网络课程
江沛是我校医学公共课教学研究部一名专职老师,对待教学工作一向认真负责,疫情期间他不断探索和完善线上教学模式,深受学生欢迎,曾被评为我校“2020年网上教学之星”,并且在全校进行网络教学体会分享。
2022学年第一学期,由于疫情防控需要,江沛和太太以及两个五岁大的孙子共四人,一起被隔离在酒店同一房间中。江沛考虑到受疫情影响,许多实验课教学都推迟进行。为了不加重后面的教学难度和学生们的学习负担,他决定按照原教学计划坚持进行线上教学。
两个五岁大的孙子比较顽皮。江沛担心他们的玩耍打闹会对线上课程的开展产生一定影响,于是他将教学地点从房内书桌转移到洗手间,从而避免了两个孙子对课程教学的打扰,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江沛因此被朋友和同事戏称为“洗手间直播网络课程第一人”。
护理学院 林晓鸿
个人简介
林晓鸿,中医护理学硕士,讲师,广州新华学院护理学院专职教师。获广州新华学院第十一届中青年教师授课竞赛三等奖、2020年广东省“谷丰家健康杯”养老护理员职业技能大赛季军、广东省职业技能竞赛优秀教练奖、2019年中华护理百篇优秀论文奖、2019学年护理学院优秀班主任、2018学年第二学期护理学院优秀教师。以第一作者发表国内外论文19篇,发表SCI论文3篇。主讲课程:《健康评估》《康复护理》《社区护理》《护理研究》《成人护理》。
换位思考,从学生的角度思考知识点
林晓鸿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总结反思,从学生的角度去思考,权衡取舍授课重点。对于学生已经熟知的知识点简单带过,或作为翻转课堂的素材让学生们来讲;对于学生们确实不了解的知识点,耐心讲解,帮助学生构建知识体系。
善于探索,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
林晓鸿经常听讲座或旁听其他老师的课程,从而发现每个老师都有自己的风格,“碰到一些看了讲座标题觉得会很枯燥,却被讲者生动活泼的讲解深深吸引的课堂,真的是让人拍案叫绝。”每当这时,林晓鸿都会反思,哪个环节设计有趣,哪个案例可被借用,哪种讲述方式最吸引听众……而后将这些有益的经验借鉴或巧妙运用到在自己的课堂上。
尊重学生,以鼓励和正向引导为主
教学过程中,林晓鸿大部分情况都以鼓励和表扬为主。“我觉得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劣势,在学习不同的内容时各有强弱,但每个人都不喜欢被批评,而且学习也无需以成败论英雄。我觉得学得开心,有收获就很好。”
与学生的互动很重要,需要分层次、注意时间节点
林晓鸿认为,线上教学时师生不在同一空间,缺乏眼神交流,这种状态让人放松,但太放松了学生可能就不在线了,所以和学生的互动很重要,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让学生保持专注。但方式很重要,不能太死板、太严苛。“我一般课前会设置签到,课程开始时对没有签到的同学点名提醒。课中会根据具体内容及课堂效果设置提问,提问比较灵活。知识点讲解时喜欢用生活中的例子做类比,偶尔也会画图,做一个被教学耽误的‘灵魂画手’。”
健康评估实操课上,她听取了李教授的建议,在家拍一个脊柱、四肢和神经系统检查的示教视频,请家中三岁多的小宝贝作为被检者,线上播放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这种贴近生活接地气的教学方式,深受学生喜爱,他们反馈说:“讲解很详细很负责”“还带上了老师的孩子一起来给我们示范” “很好,互动很多,讲课的知识丰富”。
对于学生的展示要给予及时的点评和肯定
今年受疫情影响,《健康评估》和《康复护理》的部分实操课需要在线上进行。开始时老师们会产生顾虑,没有被检者怎么办?学生不愿意打开视频怎么办?学生分散在家小组线上合作怎么进行?林晓鸿的方法就是多鼓励,并给予及时的点评和肯定。她会鼓励学生尽量邀请真人被检者,或者选择最合适的公仔作为被检者;在学生打开视频时对她们的正确动作进行表扬;小组线上合作时会根据前一个班级的经验给后面班级提出借鉴和建议,无论是角色扮演者、指导者,还是参与回答问题的同学,都有自己的分工,也都得到了肯定和认可。学生们表示:“有些紧张但又收获满满”“能结合视频一起讲解很好”“教学新颖,人很温柔且优秀,人很温暖!”
线上突发事情的处理要灵活、镇定
林晓鸿表示,线上教学不可避免会碰到一些突发事情,比如说网络不稳定、音视频播放时出现各种小插曲、想让学生参与时出现冷场……这时班级学委和班干部都很负责,会通过微信等途径及时向老师反馈,同学们也都能耐心等候。“想让学生参与时出现冷场,一般要了解具体情况。感染率较高的时段,课堂上有超过一半的同学是生病状态,无法参与小组展示。我在了解情况后重新分组,让没生病的同学进行展示,生病的同学以观看为主,顺利完成了展示环节。”学生们纷纷反馈道:“善解人意,课堂有趣生动!”“特别有趣,知识点也容易记”“结合实际、一针见血”。
人工智能与数据科学系 贾秀娟
个人简介
贾秀娟,广州新华学院人工智能与数据科学系教师,云南师范大学理学硕士,研究方向是微分方程与动力系统。从事教育工作15年,主要承担《高等数学》、《复变函数与积分变换》、《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等课程的教学,参编高等数学和线性代数五部教材。目前正进行项目“基于医学影像大数据的人工智能应用研究”。
贾秀娟认为,疫情期间,尽管自己不能像医生一样冲锋在一线治病救人,但可以在自己的教育本职工作上,尽心尽力地讲好每一节课,批改好每一次作业,高质量完成各项任务。
三年间疫情时有反复,贾秀娟随时做好线上教学的准备,让线上教学成为联系老师与学生的纽带。她直言,直播课比线下教学更紧张,担心学生回应不积极,把课程讲成了自己的“独角戏”,因此贾秀娟的线上教学课前准备工作比线下做得更多更细。
她会反复推敲琢磨,研读教材,阅读教学参考书目,锻炼教师基本功,提高授课水平。她精心设计教案,从教学目标的确立到教学过程的设定,从教学思路的设置到教学方法的选择,都经过周密思考,做到胸中有丘壑,使课堂教学有张有弛,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直播课教学事半功倍。“每次直播课前我会提前把要说的话写在一张纸上,避免因慌乱出错误。”
此外,每次上课前,贾秀娟在学习通组织学生签到,清楚地掌握学生签到数据,确定教学组织到位,在线教学网络稳定,屏幕清晰。为保证线上教学效果,她适当增加了作业的次数。而为了减轻学生作业的压力,她课后布置的作业数量比较少,但题目有针对性。每次课后她都进行教学反思,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课后会与学生沟通,及时了解学习情况,在作业批改时回复一些激励性的评语,鼓励学生积极完成学习任务。
“熟能生巧,实践能检验你的能力,时间能验证你的理论,我相信我会越做越好。”贾秀娟说。在教书育人的道路上,贾秀娟将继续潜心耕耘,用勤奋和汗水,浇灌出桃李芬芳。
学生评价
外国语学院 李国玉
个人简介
李国玉,外国语学院专职教师,主要教授课程有《基础英语泛读》《基础英语写作》等,参与了《英语写作》校级重点课程、《英语写作》线上线下混合式课程项目等教研项目的建设。
李国玉对本职工作精益求精,勇于开拓创新,探索出了很多实用的线上课堂教学模式。首先,她力求线上教学平台课程资料体系化,功能区分清晰。她主要使用学习通发布学习资料、作业和测试,用腾讯会议来直播每周课程教学,清晰区分了平台和平台内板块的功能。随着课程计划的开展,她将各种资料有针对性地发送到学习平台章节、资料、作业和考试等栏目,便于学生查找各种学习材料。
其次,她将单元教学内容模块化,突出重难点。教学内容会被分类成预习、课堂重点讲解、课后练习三个部分,针对学生自主学习完成的部分她会特别安排时间进行每周测试和答疑讲解。
在课堂上,她充分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她会在课堂上设计一些学生展示的环节,循序渐进推进课堂深入,提高学生的参与感;通过安排课堂限时阅读、限时作业等任务,让学生能保持注意力。
课后,她会在学习通布置相关作业及时巩固和反馈,定期分阶段检测学生的学习情况。她的课堂教学指令具体而清晰,上课时会将指令以文字形式展示在PPT上,同时口头会重复几次,并且把任务指令中的关键词实时地划出来,避免学生因为走神或“掉线”而错过。
线上教学事迹
新的教学模式在实施中总会遇到各种问题,为保证教育教学质量,李国玉作了许多改进。她深知线上教学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产生视觉疲劳,所以在开学前就设计了一些由学生来展示的环节,将整个学期的课堂展示计划发布出来,让学生分组完成。每周泛读课,第一个环节就是由学生来展示与该单元话题相关的任务成果,比如调研报告、广告设计、命题作文等,展示完成后立刻由她来进行点评。在写作课上,她也安排了学生展示作文的环节。这样的环节设置,让学生有了更多的课堂参与感,而不是一直处于被动听课的状态。
李国玉与书是好朋友
学生评价
李国玉作为一名富有经验的教师,以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对待学生严而有度,学生们都说老师的课程设计知识点详细,涵盖面广,教学也循序渐进,使他们能充分掌握当堂知识。而她与学生互动频繁,会及时揪出他们的错点进行纠正,课堂气氛活跃。在课后,李老师对学生的提问都耐心回复,倾囊相授。李国玉热爱读书,她会带动学生针对性阅读,传授阅读技巧,并且帮助学生改正和强化训练不足的地方。
部分学生评价
公共治理学院 马梦婕
个人简介
马梦婕,公共治理学院传播学专业教师。发表论文20余篇,刊载于《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Frontiers in Sociology》《新闻与写作》等重要学术期刊,主持科研或教改项目2项,参与科研或教改项目4项。曾获广州新华学院第十届中青年教师授课竞赛三等奖、广州新华学院新冠疫情防控工作“突出贡献奖”、广州新华学院公共治理学院“科研突出奖”等一系列奖项。
以学生为中心,让传播学课堂更有“温度”
马梦婕认为,在信息社会中,传播无处不在。要使传播学课程发挥其应有的作用,需要想办法增强传播学理论本身的吸引力,让学生爱上理论、爱上读书。因此,她在引导学生关注国家大政方针时,会通过《唐宫夜宴》《只此青绿》等爆款节目引导学生关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与传承,在潜移默化中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怀和责任。
在课堂教学中,她采用启发式、互动式、小组互助等多种教学模式,实现学生主学、教师助学、同学互学的良好学习氛围,在教学当中尝试使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沟通方式,让传播学课程有趣起来。例如,将学生喜欢的明星微博、网络表情包、网易云音乐的音乐评论等内容引入课程相关内容的讲授过程,很大程度上增强了与学生的亲近性,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迅速理解所讲授的内容。“信息量大,内容新颖,并且实际操作性强。”这是学生经常给马老师的课程评价。
教学科研两手抓,带领学生走进学术的殿堂
优秀的大学教师应该是优秀学者和优秀导师的结合。马梦婕认为,老师需要站在新闻界发展的最前沿才能使讲的东西始终跟着社会的发展往前走,才能让学生真正学以致用。因此,马梦婕非常注重在课堂教学中引入传播学的前沿知识,重点抓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和科研素养。在授课的过程中,她常常会提出一些激发学生思考的问题,让学生独立去进行分析和解答,激发了学生的科研兴趣。在她悉心指导下,前后有7名学生在传媒类刊物发表学术论文,极大地提升了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
三尺讲台存日月,一支粉笔写春秋。疫情形势下的线上教学期间,广州新华老师们恪尽职守,高标准、保质量地完成线上教学工作,用实际行动诠释了教育工作者的责任与担当,彰显了他们教书育人、立德树人的初心!
新闻中心综合各单位供稿
文、图/各单位通讯员、受访者提供
编辑|何宛桢
责编|刘赟
终审|刘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