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谈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教育谈 >> 正文

王庭槐校长寄语新生:学会提问、学会批判、学会协作、学会创新

发布者: [发表时间]:2025-09-17 [来源]: [浏览次数]:

学会提问、学会批判学会协作、学会创新

——在广州新华学院2025年开学典礼上的讲话

2025年9月15日

王庭槐 广州新华学院校长

图片

亲爱的老师、同学们:

大家上午好!

仲夏,我们刚刚送别了2021级7444名毕业生。金秋的今天,我们满怀喜悦地迎来了8962名朝气蓬勃的新同学。在此,请允许我代表广州新华学院全体师生员工,向你们表示最热烈的欢迎和最诚挚的祝贺!同时也向一路培养、教导、支持你们的父母、亲友和老师们,致以最衷心的感谢!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9月3日在天安门广场那场盛大的阅兵仪式让我们心潮澎湃,也让我们时刻铭记历史深处的回响——八十年前,无数中华儿女以滚烫的热血和钢铁般的意志,铸就了永不褪色的胜利丰碑。正是他们的浴血奋战,用生命和热血换来了今日的和平阳光。如今,我们国家虽早已远离炮火硝烟,但时代的竞争从未停止——科技之争、创新之赛、局势之变,正深刻重塑着世界。而知识和创新、勇气和担当,正是你们这代大学生迎接时代考验的必备核心素养和精神底色。习近平总书记在致世界青年发展论坛的信中强调:“和平的未来寄托在青年身上。”这不仅是殷切的期望,更是你们这一代人必须肩负的时代使命。

同学们,今年是广州新华学院(原中山大学新华学院)建校二十周年。二十年来,我们始终秉持立德树人的初心,学校各项事业取得长足进步:学校不仅顺利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合格评估,更有两门课程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科研方面成功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并与广东金融学院开展联合研究生培养——这一切,都为你们在新华的成长奠定了更为坚实的基础,打开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当今世界,科技正以前所未有的力量重塑人类文明。AlphaFold 3人工智能程序成功预测2亿多种蛋白质结构;我国自主研发的“祖冲之三号”量子计算机创造了当前超导体系量子计算优越性最强记录;从数千米的深海科考到遥远太空的探测任务,智能技术不断突破人类探索的物理极限。这是一个充满无限可能的时代,也更是一个亟需我们深刻思考、审慎勇行的时代。

同学们,你们在日新月异的智能浪潮中开启大学时代,除了获取专业知识与技能、塑造健全人格与价值观、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外,还应该掌握面向未来的核心能力。我认为,关键是四种可迁移能力:学会提问、学会批判、学会协作、学会创新。纵观人类文明进程,从蒸汽机的轰鸣到电力的普及,从信息技术的革命到智能新纪元的开启,每一次社会的重大飞跃,固然离不开技术的颠覆性突破,但更深层次上,始终源于人类面对技术变革时所展现的深刻思考与卓越的应对智慧。

第一,学会提问。在这个人工智能可以瞬间生成答案、算法正在重塑认知模式的时代,我们为何更需要学会提问?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李政道先生曾说:“能正确地提出问题就是迈出了创新的第一步。”

好问题比答案更重要,在AI时代,提问能力成为我们探索未知和推动创新的核心驱动力。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知识的获取变得更加便捷,但如何从海量信息中提炼出有价值的内容,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有意义的问题,成为必须掌握的关键能力。提问不仅是学习的起点,更是深度思考和创新的源泉。通过提出高质量的问题,我们才能够深入挖掘知识的边界,激发对技术和社会的深度思考,从而在AI驱动的世界中占据主动地位。因此,我们要学会保持童心、想象力、及创造性的提问,要学会有准备、有目的的提问,要学会懂得人机逻辑、善用结构化的提问。

真正推动个人与社会进步的,往往并非已知的答案,而是对未知的执着好奇、对本质的不断探寻。它意味着当众人皆奔向现成结论时,你仍有勇气驻足深思,重新审视问题本身——这是一种比获取答案更为可贵的能力。

第二,学会批判。我们为何需要学会批判?因为在信息如潮水般涌来、算法不断推送我们“可能喜欢”的内容、答案真伪难以辨识的数字迷宫中,我们的思维极易被无形地窄化、固化,从而逐渐弱化乃至丧失真正的思辨能力与价值洞察。学会批判,是批判性思维的认知基石。它要求人们对接收的信息保持理性的、怀疑的和无偏见的分析,评估事实证据,建立严谨而扎实的推理结构,从而形成判断。就拿ChatGPT来说,受限于它自身算法,学习者只能看到它最终输出的答案,对于其生成内容的过程则一无所知。生成过程的“黑箱”使ChatGPT提供内容的真实性与可追溯性存疑,相当多的使用者都反馈ChatGPT生成的参考文献无法查验。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应通过批判性思考,分析AI技术的局限性、伦理问题和社会影响,使自己能够在信息过载的环境中保持独立思考,避免盲目接受技术输出,从而达到不让AI偷走我们的思考、更好地驾驭AI工具的效果。

批判性思维,并非简单的否定或质疑,而是如伽利略以观测实证挑战权威那般,秉持“大胆假设、小心求证”的科学精神,保持清醒审辨,让我们不被算法轻易牵引,不让人云亦云代替独立判断——这才是我们在技术洪流中保持精神独立的基础。

第三,学会协作,学会与人协作,学会与机协作。与人协作能力:尊重、理解、角色转换能力、合力。那么,为什么要学会与机协作呢?因为人类与AI协作比单独的AI或人类表现更好。人机协作能力是实现高效协作的关键技能,如,在胸部X光片上检测恶性结节时,AI辅助的临床专家表现优于单独的人类或AI。在人工智能技术赋能医疗的背景下,医护人员作为医疗事业的主体之一,需要学会如何与AI合作,将AI作为学习应用工具,成为学习、应用的“帮手”,而不是“枪手”。学会选择并掌握合适的AI工具。在学习准备阶段,可以培养运用人工智能技术的人机协同学习观,如通过AI工具分析自身知识薄弱环节、兴趣点并以此调整学习策略。在学习过程中,我们可以积极运用人工智能技术进行知识获取和互动学习,如利用deepseek快速检索信息,利用AR、VR等技术创建沉浸式学习环境等。当然了,AI不能替代教材、文献、师生讨论,它更适合帮助梳理概念,激发思维。

当今人类所面临的挑战——无论是气候变化、公共健康还是全球发展——其复杂性已远超任何单一个体、学科乃至国家的解决范围。人类文明的璀璨华章,从来都是集体智慧与协作的结晶。而在智能时代,“协作”又被赋予了崭新的内涵:它不仅是人与人之间的理解与共创,更是人与机器之间的深度协同。从量子计算到精准医疗,从智慧治理到可持续发展,人机协作正在不断拓展解决问题的边界与可能。我们要学会的,是既与不同专业背景的人有效合作,亦能与人工智能形成伙伴关系,使其延伸我们的认知,倍增我们的能力,共同应对全球性的不确定挑战。

第四,我们必须学会创新,树立原创价值观。创新与创作能力是面向未来的核心竞争力。在人工智能技术飞速发展的背景下,我们更应跳出传统思维定式,积极探索新的可能性。个人的独创能力,正是在AI时代保持不可替代性的关键所在。AI能够基于已有信息和知识进行整合与推理,甚至可以生成新的方案或产品,但其本质仍缺乏真正的独创性。人类的独创能力则源于思维的独特性,每一个人所形成的逻辑体系和认知结构都是独一无二的。人类的原创成果能够为AI系统注入新的能量,而AI本身无法独立产生具有真正独创意义的作品。我们应高度重视原创价值观的培养,避免过度依赖人工智能。要在理论创新、技术革新、思维深化与情感发展等多个维度持续发力,构建以人的原创力为核心的成长路径。因此,保持原创性、培养创新思维、提升创新能力,是你们在大学阶段最为核心的学习使命。

最后,也是最根本的,要涵养家国情怀和人类关怀。同学们,我们广州新华学院的前身是中山大学新华学院,自创校以来便传承着中山先生“救国救民”的爱国精神与“振兴中华”的崇高理想。这份宝贵的精神遗产在办学治校和育人实践的过程中始终不断得到发扬。中山先生一生致力于国家独立与民族复兴,他的精神遗产值得每一位同学认真领悟、用心传承。

同学们,你们生逢其时,正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上。到2035年,我国将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2050年将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壮丽征程正等待着你们去开拓、去创造。你们不仅是这个伟大时代的见证者,更应是积极的建设者和贡献者。希望你们始终心怀家国,将个人理想融入民族复兴的伟大征程;同时放眼世界,以开放包容的胸襟拥抱多元的人类文明。既要仰望星空,树立放眼世界的广阔视野与格局;也要脚踏实地,深植扎根祖国大地的为民情怀。在追求个人卓越的同时,不忘担当社会责任,让青春在为祖国、为人民、为全人类的奉献中绽放最耀眼的光芒。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