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谈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教育谈 >> 正文

聚焦卓越医学人才培养,引领医学教育创新发展

发布者: [发表时间]:2023-02-28 [来源]: [浏览次数]:

编者按:医学领域名师名医是指在自身专业领域取得卓越成就的同时,以高标准培养出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优秀人才的教育家、医学家。本刊的主办单位中山大学作为教育部直属重点高校,教育部首批“985”、“双一流”大学,培养了一代又一代优秀医学人才,正努力建设并争取进入世界一流大学行列。为展示为中山大学医学领域教学、科研和医疗成果做出杰出贡献的学者们,本刊特设“名师名医专栏”,冀盼通过此栏目弘扬先进、启迪思想、薪火相传、引领未来。

名师简介:王庭槐,中山大学中山医学院生理学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医学教育发展中心主任、国家教学名师、“拔尖计划2.0”专家委员会成员。国家“十一五”“十二五”“十三五”和“十四五”规划教材《生理学》主编,中山大学卓越名师,长期从事“甾体性激素的心血管效应和生物反馈的生理机制”研究。曾任中山大学教务处长、中山大学医学教务处处长、中山大学医学部副主任(中山医学院副院长)、澳门镜湖医院院长。41年坚守在医学生理学教学和科研工作第一线,在不断的改革和创新中,升级教学理念,积累了丰硕的教改经验和教学成果,先后获得六次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九次省级优秀教学成果奖、首届全国教材建设奖——全国优秀教材(高等教育类)一等奖、宝钢教育基金优秀教师提名奖、中华医学教育杰出贡献奖、柯麟医学奖和十大医学特别贡献专家荣誉称号。

图片

“教师是一个伟大而光明的职业,有人把教师比喻成蜡烛,燃烧自己照亮别人,但我觉得,教师是一个光明的职业,当她让别人获得光明的时候,自己的光芒并无丝毫减弱。相反,会因为燃起更多的烛光而相映增辉。”王庭槐教授如是阐释升华教师、医生职业的荣光。

仁爱为本、徳技并重

唐代名医孙思邈所著《备急千金要方》中,《大医精诚》一篇提出了中国医生职业精神的理想状态——培养“大医”。达成这一状态需要“精”与“诚”两个要素。“精”要求医者有精湛的医术,因此,习医者必须“博极医源,精勤不倦”。“诚”要求医者有高尚的品德修养,要以大慈恻隐之心,普救含灵之苦。总结四十年的从教经历,王庭槐教授十分推崇孙思邈大医精诚的论点,他认为医学教育应立德为先,坚持仁爱为本、德技并重。中山医科培养的学生,必须始终秉持着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的医学精神,坚持精益求精、精勤不倦的精湛医术追求,以人民健康和生命安全为己任,自觉践行“救人救国救世,医病医身医心”的中山医训,努力成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名医。

高尚的医德是古今中外赋予名医最重要的标签。正如王庭槐所言,无论是中国最早的医学典籍《黄帝内经》,还是希波克拉底精神,无一不将医德作为从事医学事业的门槛。医学的本源在于解决患者的身心痛苦,深厚的人文底蕴能够促使医生形成对患者强烈的同情心、责任感和自觉承担社会赋予的使命,同情心、责任感又是促使医生对医学技术进行刻苦学习、钻研的原动力,这是医生高尚医德的基础。

加强对医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追求有高度、有深度、更有温度的医学教育,使得医学对疾病痛楚的认知更加全面和人性化,继而对疾病的控制和治疗也更加精细,全面完善,推动从治疗为主的医学发展到生命全周期、健康全过程的医疗健康服务,在救死扶伤的实践中实现医学的真善美,这恰恰体现了医学的重要使命。

特色引领发展,品牌铸就辉煌

中山大学医学教育有着辉煌的历史,20世纪60年代初期,在原中山医学院院长柯麟的带领下,汇聚一批富有治学和办校经验的老教授的智慧,形成了著名的“三基三严”优良教学传统。作为学于斯、长于斯的中山医人,王庭槐强调“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的同时,还要注重“严肃的工作态度,严谨的工作作风,严格的工作要求”的培养,“三严”的培养中“严肃的工作态度”应放在首位。名医所必备的精湛医术根植于对“三基”的掌握能力,来源于日复一日对医疗、教学和科研工作的执着态度。

早在20世纪80年代,王庭槐教授已经开始思考医学教育改革,迸发了一系列萌芽思想。为改变以实验验证理论为基础的传统实验教学,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培养学生的科研思维方法,提高创新能力,1983-1987年,他率先开设小班,探索变验证性实验为探索性实验的可行之路,创造性地提出了新型实验生理教学“七步曲”。1988-1992年,为解决生理实验示教耗时多、动物手术视野较小和过程非静止性导致的教学效果不佳,他将电教录像引进生理学实验教学,提出“双向同步反馈法”的教学理念,为教师和学生对教学效果与学习效果评价提供了客观依据,有助于双向提高教与学。1990-1993年,他在国内首次采用达标度和主客观指标量化评估实验教学效果,促进教学双方的积极性。随着国家教育观念与教育目标的转变——“封闭式向开放式教育,一次性向连续性终身教育,知识型向智能型的培养”,1994-1997年,他在生理学实验教学实践中探索变原来的封闭式生理实验教学模式为开放式模式。开放式的研究课题,自由的实验时间和空间,由学生自行查阅资料、设计实验,预实验立题,做开题报告,开展实验和最终完成论文,这些过程也是培养研究生的必经阶段,让学生向实验现象求知,体验科研过程;为了能顺利完成课题,学生们走向社会,寻求赞助,筹集资金,将实验论文编辑排版,印刷成册,并筹办论文发布会,于1999年-2009年,连续十年出版了十本《实验生理科学——探索性实验论文集》,这些论文集记录了十届学生对科学的初探之路。这些教学实践也为他后续提出“三早”理念的“早期接触科研”与“早期接触社会”奠定基础。

图片

吴阶平院士(左)与王庭槐教授(右)

2000年,在秉承“三基三严”医学教育传统精神的基础上,王庭槐教授提出了医学生的“三早”教育,即“早期接触临床、早期接触科研、早期接触社会实践”。经过近半个世纪的探索和实践,“三基三严三早”已成为具有中山医特色的优良教学传统,“早正严实”的教学理念已经贯穿于整个医学教育过程中,培养学生成长为用仁心仁术救济世人的名医。

2005年,王教授牵头构建的“三早”医学教育模式教学探索与实践获得教育部国家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2009年将基于团队学习(Team-based Learning,TBL)的教学模式引进国门并本土化,应用于生理学教学实践中。2014年,他在TBL教学法的基础上,针对学生自学迷茫、缺乏自学方法、激发学习动力性不强、缺乏团队协作能力培养等问题,结合自身多年的教学经验提出了“激越四段式教学法”,包括精讲导学、自主学习、小组研习和成果展示与分享四个阶段,目的在于转变以老师主导的模式,引导学生之间的讨论与学习。该教学法目前已在南方医科大学、四川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哈尔滨医科大学、吉首大学、河北大学医学院、湖南师范大学、沈阳医学院、绍兴文理学院、宜春学院医学院、南华大学、广州新华学院等全国多所高校中推广及应用。桂林医学院实践表明“激越四段式教学法”是一种能有效引导学生开展主动、拓展性学习,有助于培养团队互助的教学方法。在新冠疫情期间,其教学团队联合东、西部四所高校,招募了具有不同医学专业背景(临床医学、药物、护理学、基础医学、卫检学、信息资源管理、医学影像技术、健康服务与管理、眼视光学)的本科生,在线上授课平台成功开展了跨地区跨校际跨专业的激越四段式教学实践,该教学法的首次实现是疫情防控常态化下教学模式改革的成功之举,为推进在线教育质量改革和课堂改革开辟了新路径,也是逐渐建立起与信息化教育时代相适应的教育模式的重要体现。2022年3-5月他首次携教学团队在第39届国际生理科学联合会大会(IUPS 2022)会前和会后的教学工作坊介绍和展示了“激越四段式”教学工作,取得了良好的国际影响。

正人先正己,身教重于言教

在深耘讲坛41年的王庭槐看来,医学教育不仅要守正,更要创新。在长期从事医学基础课程《生理学》的理论与实验教学工作中,无论是引进“以团队学习为基础的(Team-Based Learning,TBL)教学模式”,还是结合我国医学教育特点和实际创新提出“激越四段式教学法”,王庭槐始终坚持在引领医学教育改革创新的道路上发出中大声音。

王庭槐教授指出,立足新时代,中山大学医科教育要聚焦“新医科背景下的医学教育改革”,以新理念谋划医学发展,以新定位推进医学教育发展,以新内涵强化医学生培养,以新医科统领医学教育创新,积极探索“新医科”人才培养模式,例如在以胜任力为导向的课程设置、以团队为基础的学习方法、以转化为目标的学习层次等方面深化医学教育改革,打造医学教育高地,实现医学教育的高质量跨越式发展。同时,他始终认为:“教学改革的灵魂在于更新教育理念,并不断创新、不断前进,在此过程中,必须靠团队,只有大家形成共识才能实现。”王庭槐教授强调作为育人主体的教师也需要修身育己,坚持正人先正己,身教重于言教。在教学实践中忠于初心、善于总结、勇于创新,做到教学相长;要学会运用先进的教育理念和灵活的授课方式,在教学过程中塑造学生严谨的态度,并培养学生拥有向现象求知、探索未知的研究思维和创新能力。这样,我们培养出来的医学生才能在已有的知识和实践的基础上不断实现自我蜕变和创新,才能成长为卓越于众的名医。

“教育的初心是让文明之火代代相传,教师是火种的传播者,学生是火把的接力人。我们的老师将火把传给我们时,分文不取,无怨无悔。今天我们将火把又传给后代时,同样应不忘初心,不存杂念。这样,人类文明才能代代相传,生生不息!”。王庭槐教授如是说。

来源:聚焦卓越医学人才培养,引领医学教育创新发展[J].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2023, 44(01): 1-3.

报道日期:2023-0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