燎原之火,从来不是一触就燃,任何的压迫都会有一个限度,犹如干柴长久被烈日炙烤灼烧,看似无事,但倘若有一日沾上一个火光星子,必有一场熊熊大火烧尽漫山遍野。
一百年前的那场革命,似乎渐渐离我们远去,但留下来的花火依然是那么的炙热,这如同是猛风中的可抱之柱,眼前昏暗一片时闪烁的灼光。遥想起,巴黎和会外交失败点燃了一个伟大民族心中全部的愤慨,公理并没有战胜强权,社会上洋溢着悲伤忧愤的情绪,莘莘学子急于挽救国运,纷纷断指血书,凛然正气青年学子南北奔走呼号,因伤因病而死,甚至不断有人自杀身亡以警醒世人;回头望,外夷的蛮横欺凌唤起旧中国的精神觉醒,需要一团火焰去点亮在黑暗中匍匐前行的大道,新知识分子以各种方式宣扬民主科学的新思想,救亡图存道阻且长,唤醒人的意识,改变奴性是第一步,也是一个重要的标志。
民族的反抗必然是一场轰轰烈烈的革命,工人罢工、学生游行,以血为书、义愤填膺,多少青年志士发出民族不屈的呐喊,回荡在中原大地上的,不仅仅是为了外交失败而谋取公道的愤懑,更是百年来所受之屈辱而发出的悲歌。“外争主权,内惩国贼”“誓死力争,还我青岛”“废除二十一条”“拒绝在巴黎和会上签字”白纸黑字的横幅,声势浩荡的呼喊,沸沸腾腾,洋洋洒洒,有志青年的满腔热血为了民族奋力一战。
五四运动取得的胜利,激荡起的不仅是一场爱国主义运动,更是一个民族新生力量敢于顽抗到底的决心。参加过五四运动的老人回忆,当时学生聚集在新华门和中南海,要求见五四运动中新华门现场大总统徐世昌,但徐世昌避而不见,这时警察总监吴炳湘出来奉劝学生:“总统不在,可以把请愿书留下;时间已经很晚,希望学生回校休息,政府自有答复。”但学生坚决不肯,一直耗着,接着开始有民众加入到请愿行列,最令人感动的是一些洋车工人,他们甚至把一天做工的血汗钱都拿出来给学生买烧饼、茶水。另据《档案春秋》文章的记载,学生在与军警对峙的过程中,处于完全进攻的态势,警察想维持秩序,而学生想办法挑事。政府军官又何妨,只要有一破到底的干劲和冲劲,不畏强权,斗破苍穹。
青年学生的奋起激进掀起了一个民族自救的浪潮,兴起了青年团体的组建成立。少年中国学会便是其中的重要典型,学会中的会员们不仅为巴黎和会外交失败的消息提供了第一手的报道资料,并以李大钊为主要人物,在国内发表学术性的政治言论,进一步推动了五四运动的高潮,根据李大钊等人提议,将学会宗旨改为“本科学的精神,为社会的活动,以创造‘少年中国’”,学会规约第三条规定学会信条:“一奋斗,二实践,三坚忍,四俭朴”,学会出版了《少年中国》月刊,由李大钊任主编,还出版了《少年世界》,邓中夏是主要负责人。这个学会分散在国内各大城市,都直接或间接参加五四运动,他们身体力行为这场伟大的民族革命做了表率,后来虽然因为会员的立场观点不同走向分裂,但无法否认的是,在当时对于五四运动起了很大的联系作用。北大校长蔡元培曾在《蔡孑民先生言行录》中写道:“现在各种集会中,我觉得最有希望的是少年中国学会。因为他的言论,他的行动,都质实的很,没有一点浮动与夸张的态度。”一个民族的燃烧,必定是青年人的满腔热血;一个民族的希望,必然是青年人的秉火前行,能烧毁的或许是一纸言论,但永远无法摧毁一个民族生生不息的昂扬斗志。
站在全新的历史节点,一百年的血与泪,哭与笑,都化作一团新生的火焰,五四之火,永远不会停熄,它燃烧于五千年沉淀的膏脂之上,它燃烧了百年的没落与朽溃,它燃烧过一个不可忘却的胜利世纪。
“故青年者,人生之王,人生之春,人生之华也。”这一场属于青年的胜利,布尔什维克的胜利,燃烧的胜利,是李大钊发出的喟叹。“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这一次百年的抗争,是止不住振聋发聩的呐喊,是春风吹又生的野草,是燃烧的鲁迅。
忆往昔,峥嵘岁月,五月的浪潮,击搏耳鼓的阵阵呼声,风云为之含悲,草木为之变色,泰山为之颤动,烧不尽的烈火还在弥漫,新的一百年,我要燃烧,为这昂扬的精神继续摇旗高歌。
来源:中国语言文学系
文/陈楷
责编|刘赟 编辑|黄要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