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报道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专题报道 >> 正文

[抗战纪念·暑期寻访]烽火侨批诉血史,东兴汇路解国难

发布者: [发表时间]:2015-09-07 [来源]: [浏览次数]:

    侨批是海外华侨通过海内外民间机构汇寄至国内的汇款暨家书,是一种信、汇合一的特殊邮传载体,广泛分布在广东潮汕、福建闽南等地。一封封侨批,维系着海外侨胞与家乡亲人的情感纽带,蕴含着他们对祖国、故里和亲人的一片深情和责任。抗战期间,侨批更显得尤为珍贵。
    为进一步了解侨批文化,8月21日,药学系“满山红”暑期社会实践队来到潮汕历史文化研究中心,采访到了该中心前任理事长王炜中先生和《侨批文化》责任编辑陈胜生先生。

\

潮汕历史文化研究中心大楼
 
    王炜中先生多年来几乎走遍潮汕地区,长期从事侨批档案的收集、整理和研究,他无疑是对侨批最为了解的人之一。他表示,侨批不仅仅是历史背景下的合理产物,更是侨眷的“生命线”。抗战期间,日军大举进攻潮汕地区,侨批业受到严重破坏,有的侨眷因收不到侨批而被活活饿死。为了抵抗侵略,侨批业的仁人志士开辟了新的道路来运输侨批。从1940年起,资深侨批业从业者陈植芳先生便只身往返于越南与云南、广西、广东边境等地,历经千辛万苦,终于开辟了一条新的侨批路线,这就是后来有名的“东兴汇路”。\
 王炜中先生谈“东兴汇路”\
队员们与王炜中的合影
 
    陈胜生先生作为《侨批文化》的责任编辑,对侨批文化有着自己独特的见解,他认为侨批不仅是一种亲人间维系情感的形式,更是一种文化。对抗日战争时期侨批重要枢纽的“东兴汇路”,他也有着独特的感情。“东兴汇路”伟大开辟者之一的陈植芳先生正是陈胜生先生的父亲。采访中陈先生表示,抗日战争时期的侨批史是一部血泪史,也是一部凝聚中华民族智慧的历史。抗战期间的每一封桥批都是非常珍贵的,也都是独一无二的,整理和搜寻抗战期间遗留的桥批意义重大。

\

陈胜生先生接受队员采访

\
队员们与陈胜生先生合影
 
(药学系“满山红”实践队供稿 文/李仕龙 图/张善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