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是人类共同的语言
在热热闹闹的人群中,我们的目光碰到了一起。她淡褐色的眼睛里满是友善与热情,我们很快地相视一笑。我走上前介绍了自己,她告诉我她叫Lieve Joris来自遥远的,是一位来自荷兰的作家。我也告诉她我是这里的一名老师,教英语写作。我们一起坐上了开往华阳湖的汽车,她饶有兴趣地问了很多关于我的工作与学生的问题。她是一个很健谈的人,也许因为身为记者的原因,善于寻找话题,却从不占据着话题,滔滔不绝,跟她聊天很愉快。

国际作家写作营中大新华行中山像前作家们与师生合影留念
坐在汽车上,她说起东莞。我问她以前是否知道这个地方,她说她从Leslie Zhang的小说《工厂女孩》中读到过东莞,知道这里有很多工厂。
提到《工厂女孩》,她问我:
“你听说过Leslie Zhang吗?”
“我知道她,因为她丈夫是我最喜欢的作家之一。”我回答道。
“真的吗?你喜欢Peter Hessler?他真的是一个很优秀的作家,跟我一样,写非虚构作品。”Lieve听到我说起Peter Hessler,眼睛都放光了。我突然也觉得很激动,文学,一下子把我们之间的距离拉近了很多。
我们俩像认识很久的朋友一样,谈论着Peter Hessler的一部部作品,突然之间就找到了很多共同的话题和喜好。谈着谈着,她从背包里掏出一本书,说是今天刚在书店买的。据书店老板推荐,作者是现在中国新兴诗人中最有前途的一位。我低头一看,原来是余秀华的诗集。她问我是否听过这位诗人。我笑着说她确实是新近很火的一位诗人,恰巧我还试着翻译过她的一两首诗。
Lieve一听更加兴奋,她掏出手机说:
“我加你微信吧,你一定要把你翻译的诗发给我看看。我正好奇这位诗人写的诗到底是什么样,却苦于读不懂中文呢。”
我的手机里正好有我译文的一段,我于是拿给她看,她看了后说:
“虽然不完整,但光看这段就觉得很不同凡响了。你一定要把全诗发给我!”
我们互相加了对方的微信,两人都很开心。坐在华阳湖的游船上,我们聊天太投入,连湖上氤氲的美景都没顾得上欣赏。
夜幕降临,一起品尝麻涌水乡美食。Lieve又把我介绍给一位来自加拿大的华裔作家,大家品着美味的水乡佳肴,闲聊着水乡的风土人情。
接着,在我们可亲可敬的“诗人院长”王庭槐教授的倡议和带领下,在场的诗人们纷纷拿出自己的作品,现场朗诵表演起来。没想到,专业耍笔杆子的诗人们,读起诗来,或热情洋溢,或深情款款,或俏皮可爱,个个都是声情并茂、引人入胜。文学,再一次成为跨越民族、语言、国界的一道桥梁,把在场的每一个人都带进了一个远离尘嚣的艺术殿堂。
分别的时候,Lieve与我紧紧拥抱,她说:
“今晚真是一个奇妙的夜晚,我会永远记得这个大家一起畅谈文学、一起朗读诗歌的夜晚。”知道这一分别便不会再见面,我们像两个老朋友一样依依不舍地道了别。
对于我,这何尝不是一个奇妙的夜晚呢?借由文学,我与一个以前从未谋面的人变成了相谈甚欢的朋友;借由文学,我们与这一群原本互不相识、来自世界各地的人把酒言欢、畅抒胸臆。文学,是人类共同的语言,谁说不是呢?
——外语系 李国玉老师
“一带一路”中大新华行
中大新华东莞校区坐落东莞麻涌,与黄埔区仅一江之隔,和省会广州一衣带水;沿江西一路环校而驱,“广东最美湿地”华阳湖生态湿地公园依傍如后花园。端庄整洁的为公路经孙中山先生石像贯穿校园,至善南北两路连结诚意南园北园,格物楼、致知楼相依而立,左右联通定静双楼。
中山大学国际作家写作营到访中大新华,品淳淳学风,会莘莘学子,行“一带一路”。来宾们初到新华,虽国籍各异,肤色有别,此刻皆相聚中大新华,感受款款中国风,体会浓浓新华情。
端坐会场,老中青文学爱好者跨国同处一堂,是道不尽的文学思想交汇;
漫步校园,碧草地湛蓝天一线之牵,是盎然的生机和朝气蓬勃的热土;
泛舟湖上,清风徐来堪比江南“十里秦淮”,是悠然惬意的采风见闻;
温馨晚宴,国内外文学爱好者把酒赋诗,是觥筹交错、文思飞舞的诗歌盛筵。
和蔼可亲的美国作家Philip Graham(左二)和高大帅气的埃及作家Khaled Khamissi (右一)
中山大学组织的本次国际作家写作营中大新华之行,为国际作家与学院师生间凝成“一带一路”,打开校门联通世界,触手可及多彩绚烂的世界文学,融合交汇编织出专属于中大新华人的文学创作和文学发展之路。
——宣传与新闻中心 李波老师
“香蕉与爱”不可辜负
远道而来的国际作家写作营成员们,认真聆听外语系教师对学院概况的介绍,他们时而颔首会心一笑,时而点头称赞,手中却始终没有放下金黄的香蕉。
漂洋过海相聚中大新华,为尽地主之谊我们摆出了校园所在地麻涌镇特产“金麻香蕉”迎接来宾们。平畴沃野蕉林翠,香蕉是岭南四大名果之一,肉香皮亮,历史悠长,久负盛名。
Eileen Pun是作家营此行队伍中的唯一一位黑人朋友,这位美国女作家素来对中国文化颇感兴趣,也会说几句简单的普通话。她热衷于表达,一直在与中大新华的学子们交谈。“香蕉,好吃,很棒!”Eileen往嘴里送了一口香蕉还不忘竖起大拇指秀两句中文。同行的美国作家Patricia Foster凑过来和大伙一边开玩笑一边剥着蕉皮,这个帅气的白皮肤绅士是Eileen的男朋友,这一对“黑白配”在交流会上吃得不亦乐乎。
虽然国籍不同,肤色有别,语言相异,但在香蕉面前“人人相通”,麻涌香蕉将彼此之间的距离拉近,跨越疆界与民族的沟壑,不需要语言的表达,一个眼神就能感受对方的想法。
启程前往华阳湖生态湿地公园的路上Eileen牵着我的是手,她的背包比来时鼓了不少,本想帮忙搭把手,她却笑嘻嘻地凑到我耳边轻声说道:“香蕉,太好吃了!还想吃!”原来她也崇尚“打包”!兴许这一背包的香蕉恰好能成为她下一部文学作品的灵感之源。
“这种香蕉在美国能买到吗?”晚宴的时候Patricia告诉我,Eileen最喜爱的水果便是香蕉,今天她吃得很满足,很开心。
国际作家营一行来宾快要离开中大新华的时候我和Patricia说,要不咱仨拍个照吧,三种肤色的合影我从来没拍过呢。“Why not?”他爽快应允,并邀请Eileen走进画面,记录下这次相遇。
肤黑齿白的Eileen Pun(左一)、金发白肤的Patricia Foster(中)和黄肤黑发的笔者
肤色“三原色”的融合出世界民族的绚丽多彩,这一天黄种人、白种人、黑种人相聚在一起,相亲相爱,用心沟通。这一天我们不再是平行的单调线条,而是“香蕉”的斑斓曲线。
——院记者站 谢晶晶同学
Lynda Chanwai Earle:我是二分之一的广东人
Lynda Chanwai Earle是中山大学国际作家写作营中的一员,全程手执麦克风作录音和采访的她在队伍中颇为引人注目。她来自新西兰,是一名作家,同时也是一位运营着自己的电台频道的记者。
交流会后,来宾们受邀行走校园,Lynda问起这儿与广州的距离,我回答她非常近,她大为兴奋,“太棒了!”然后一直向我询问学校来往于广州的交通情况。
“我妈妈是广东人,广东番禺。”Lynda此话一出,大家都有些喜出望外,脸上都是藏不住的惊喜。华裔广东人的身份也把这位远道而来的作家从远在重洋之外的欧洲国家倏地拉到近在眼前的珠江三角洲腹地。然而自小在新西兰长大的她并不会说中文,距离上一次回国的具体时间她已记不清,但她很认真地向我们介绍她的广东血统。
她随即拿出一本笔记本,上面记录了本次作家营在中国采风的行程,每到一处Lynda都会认真地做记录,并写下自己的所感所悟。同行的人都会用“出国”来形容这次中国采风活动,大家对中国文化充满了好奇,唯独她,觉得这次的旅行是“回家”。
“虽然我不常来中国,但是每一次都让我有很熟悉的感觉,因为我身上流淌着的中国血液。”Lynda说自己经常会把对中国的情感写进自己的文字里,一种思念又熟悉的味道,遥远又常在心间的陪伴。我想告诉她这大概是余光中先生的《乡愁》所描述的感情,文学的魅力和奇妙恰在于此,跨越种族国界,将内心最真实的情感表达。
晚宴上,作家们在王庭槐院长的盛情邀请下以诗会友,或即兴作诗吟诵或深情演绎代表作,文采飞扬。Lynda是压轴朗诵的作家,她很自豪地向在场人介绍自己的“二分之一”广东人身份,虽然很想用语言来证明,但是自己的中文不好,可这并不影响自己对中国的热爱和身为华夏子孙的骄傲。“中大新华离番禺很近,我感觉像是回到家门口了!”有缘千里来相会,国际作家缘聚中大新华,是中西文学思想交融与碰撞。
“我爸爸是新西兰人,妈妈是番禺人,我是二分之一的广东人”Lynda Chanwai Earle自豪地说道
华裔遍布全球,在每一个国家每一个城市都有华人的身影,华夏民族巍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一脉相承,生生不息。虽然生活环境和国家文化有所不同,但是Lynda的到来仍然让每一位师生都倍感亲切,对于她来说,这何尝不是一次“回家”的体验?
——院记者站 徐少伟同学
那天,我与国际作家有一个约会
那是个星期天的早上,我惬意地躺在宿舍床上刷微信的时候,写作老师Emma打电话给我,问我有没有兴趣参加学校举办的外国作家营的活动。仍记得我硬是愣了几秒,然后就兴奋地答应了。然而就在这几秒之间,我给了自开学以来就一直存在的困惑一个满意的答案。
我将如何在未来4年里在英语专业中学有所成?
答案是:“勇敢地发出自己的声音!”
师兄师姐们从容地和作家们笑着、谈论着,我的拘谨被一位和蔼的美国爷爷Philip Graham发现了,他绅士地伸出手向我问好。在华阳湖温柔的月色和摇曳的小船之中,我渐渐放松了。我们聊了很多:各自的家人,英语的魅力,喜欢的歌星等等……Philip Graham爷爷很nice,听师姐说他是这次作家营年龄最大的作家,在我们的对话之中,我因为紧张说话一直磕磕巴巴的,但是他以他丰富的阅历和包容的心,一直鼓励我继续说下去。我们就这样一路说过去,穿过色彩斑斓的彩虹桥,路过明亮的灯塔……

吴景楠同学与和蔼可亲的美国作家Philip Graham爷爷合影留念
后来,我又和一位来自菲律宾的作家Ricky de Ungria聊起了天。这次我很放松,但是与菲利普纯正的美式英语不同的是,他的英语掺了很重的东南亚口音,而这是我第一次真正接触到不是英式或者是美式的英语。我对无法预料的未来产生了无法言喻的兴趣,或许在某一天,我也会和印度人说英语,也会和日本人毫无障碍的用英语交流,而终有一天,我也许能够环游世界呢!
后来,我时常回想起那天的一幕幕,这一帧帧的画面已经刻画进我的脑子里,时不时拿出来回味。
之所以选择英语作为我的专业的原因,除了自身的兴趣之外,我想,正是英语!作为世界上使用最广泛的一门语言,它能让我接触更多各种各样的人,更深刻的去了解这个世界。
勇敢地发出自己的声音,第一步,我踏出了!
——外语系 吴景楠同学
写作,有写作天赋再努力一把更棒
在学校的精心安排下,我很有幸跟一位来自英国的短篇小说作家Philip Langeskov交流。
虽说那天晚上由于行程安排费了点小周折,致使我们能交流的时间只有短短的20多分钟,但却足以让我感受到满满的英伦绅士的风范。
晚风吹拂,夜色朦胧,我们坐在游船上,我主动用我那蹩脚的英语问候他,他绅士地主动弯下腰低头靠近来听我讲话。这贴心的举动使我觉得他并没有我想象中高冷,反而更是表现出他想要了解我们新华学生的态度,有效缓解了我用英语表达时的紧张感。
跟Philip交谈时印象最深的是他的平易近人,让我迫不及待地向他发问。他告诉我说相比电脑打字写作更喜欢手写文章,手写文章让他更容易产生灵感,有缓冲时间去思考文章的构架。
提到灵感,我问他的灵感来源于哪里,他沉思了一下然后笑着对我说:“人群。”他说,他很喜欢观察周围的人与事物,每每一有灵感便拿出随身携带的本子和笔速记下来。说到这里,他还称赞我很细心地不时记下他的回答。
我笑着说,“是啊,谁能说我以后不会是作家?”
Philip听后同意地说:“是啊,说不定我以后真的就阅读到你的作品了。”
他一说完我俩就大笑起来了,他还向我推荐他最近阅读的一篇很精彩的短篇小说——Joanna Walsh 的“Hotel”。交流当中让我实在地感受到他作为作家对好文章的欣赏与热忱。
当时我们正坐着游船环游华阳湖。华阳湖有很多有意思的仿古建筑,经过仿古建筑时,Philip对所见的塔、楼很感兴趣就问我有什么来由。我问Philip写作之余还会做哪些娱乐活动,他说喜欢听玛丽亚·凯莉的歌曲。玛丽亚·凯莉也是我较喜欢的歌手。
我说:“我喜欢听玛丽亚·凯莉早期的歌,当年她可以唱上很高的key呢!现在可不行了。” Philip说:“她是很有天赋的人,也许她通过努力就能把key唱上去了呀。”
我顿时总结了一个问题问他:“您是觉得作为作家,努力比有天赋重要?”
他想了想四两拨千斤地回答:“如果你在已有的天赋基础上再努力一把,你会更棒!
我们都知道天赋,努力对不同人来说侧重点不同,所以没必要纠结一个结论。我很欣赏他的回答方式。
那天晚上,我们交流的很尽兴。也许我用了很多中式英语表达让他很不解,但其实不需要怯场,要相信肢体语言的力量。
我告诉Philip以后去英国时可能会在某天相遇哦。他便主动留他的邮箱再附送他很喜欢的一段话给我。临别之前我们拍照留念。

谭晓虹同学和她的同学们与英国短篇小说家Philip Langeskov合影留念
——外语系 谭晓虹同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