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报道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专题报道 >> 正文

[写作营]她“撞”出的另外一个世界

发布者: [发表时间]:2016-11-07 [来源]: [浏览次数]:

姜淑梅,黑龙江作家艾苓的母亲。姜淑梅大半辈子是文盲,直到花甲才开始看着戏曲频道学字。到后来《乱时候,穷时候》的出版,原生态式的朴素叙述不仅震惊文坛,也感动了世人。60岁前不识字,70岁出书成名这段传奇般的人生,用艾苓自己的话来说就是,“从前她是张老师的母亲,现在她是姜淑梅的女儿。”

在姜淑梅70年的人生当中,看过日本鬼子进乡,目睹过中央军杀害八路军的残忍画面,住过难民所,也因饥荒远走他乡。这些旧中国的苦与痛,同时也是许多老一辈的回忆。

《乱时候,穷时候》做的就是这样一件事:讲故事。她的故事具有普遍性,是许多老百姓的故事。或许中国只有一个百时屯,但在中国大地上还有许许多多像姜淑梅一般的“小民”,他们经历过战乱和大跃进,裹过脚也逃过难。姜淑梅就像一条独木小桥,踩上去可能会摇晃不定,甚至落入水中,但你不走过这条桥,就永远无法到达新世界的彼岸,就永远发现不了中国的另外一个模样了。

真实的还原

关于饥荒,关于文革,因为某些特殊原因,相关的资料和报道都是少之又少,而在姜淑梅的书中,几乎是完完整整给读者还原了一个真实的场面,展现出另外一个真实的世界。在《挨饿的两年》一章中,姜淑梅是这样写道的“四十多天没碰粮食,那粮食味儿咋那么香啊,俺使劲往鼻里吸,一大口一大口往肚里咽,好像能管饱似的”。描写是这样的真实,没有修饰的语言,就这样撞进了眼帘,仿佛饥荒就在身边。文字中,粮食的香味混杂着对饥饿的恐惧,甚至还能清楚的感受到饥饿带来的空虚和绝望。

在《参加大跃进》一章中,村里每个人都要没日没夜的挖地,姜淑梅要回家给儿子喂奶,队长却说影响不好。1958年冬天大食堂停火了,家家没锅也没粮。姜淑梅的母亲因腿水肿而送到水肿院,水肿院要达到检查指标,用一顿晚餐留住了姜淑梅的母亲,万万没想到就这样解决了饥饿的问题。知道大跃进追求的是高指标,浮夸风,但没想到为了达到检查指标,一个没日没夜挖地,有一顿没一顿的普通老百姓,在缺粮的年代,却在医院吃上了一口热饭,这是何其的滑稽与讽刺。虽然姜淑梅的描写是原生态,不带批评色彩,但正是这种赤裸的叙述手法,不加任何感情框架,读者才可任意地把自己的主观意识融入文章,引发嵌入式地衡量与思考。

都说对故事最好的还原就是不带任何主观色彩去陈述,《穷时候,乱时候》也的确做到了。对于那段历史中的中国,我们往往都只是通过文字、书本中才能了解得到,但看姜淑梅的小说,就像看一出关于中国的纪录片。它生动形象,如同切身感受,一切历历在目。读者就像被牵着鼻子走,走着走着就硬生生地闯进了另外一个世界之中。

讲故事

在姜淑梅的另外一本书《长脖子女人》,干净利落地叙述了众多民间的故事野史,糅杂着些野蛮的民间想象,被誉为白话版的“聊斋志异”和中国版的“格林童话”。和格林童话中的白雪公主一样,“吃长虫里”盼弟有个恶毒的后妈,后妈让盼弟吃下长虫,后唆摆父亲把盼弟淹死。后来盼弟遇上订下娃娃亲的张家儿子才得救,后在张家的帮助下成功复仇了。其情节设置与白雪公主相似,但其特殊的乡土气息是书中一大特色。

《长脖子女人》中的故事,都是姜淑梅从邻居老乡朋友那“上货”得来,是来自民间的故事的。文章中写的都是大白话,没有‘但是’、‘然而’、‘也许’啊这些连词。

 

在姜淑梅的笔下,读者可以看到隐藏在中国广袤的田野中四起暗涌。倘若你不读此书,又怎能知道,在中国大地之上的某个乡野中,竟还有必须要用油炸的鱼肉做引诱才能把吃进肚子里长虫弄出来,吃长虫的这一典故呢?姜淑梅的小说,用最原始最混沌的声音告诉了我们那些还不为人知的、稀奇的、新鲜甚至近乎原始无知的民间传奇。看姜淑梅的小说,你可以是学者,可以是大学生,也可以是普通人。因为在她的小说里你看不到文绉绉的词藻,也没有晦涩难懂的语法,甚至还有些通俗的方言。她只是单纯的讲故事,把她的经历、她从田野中听到的故事,分享给每一个人。

姜淑梅的书一经出版便大受欢迎,我想不止是因为她60岁学子70写作79岁成名这一传奇人生,更多的可能是因为她带领读者看到了那个大家熟悉却又不了解,或者从来没见过的却又确确实实存在于民间的另外一个新世界。

文/黎晓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