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报道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专题报道 >> 正文

[写作营]《忧伤的美意》

发布者: [发表时间]:2016-11-07 [来源]: [浏览次数]:

《忧伤的美意》是我阅读的第一本艺术随笔,这本书收集了很多黄礼孩先生对于一些艺术家及其作品的介绍,在他的艺术随笔里我们可以看到很多都是作者对一些绘画作品的理解,他结合了艺术家的生平,社会的时代背景以及自己的生活经验去解读艺术家们的作品。

在《忧伤的美意》一书中,作者对绘画类作品的见解占了很大一部分,虽然我只是一名对绘画鉴赏零基础的作者,但是读这本艺术随笔我完全不觉得难以理解。作者并没有使用一些艺术专业术语,而是用很朴实的语言像好朋友聊天一样向读者讲述艺术家与自己的交集,艺术家的故事和作品想传递的意义等。并且每篇随笔的篇幅不长,所以读起来很轻松,让人可以随时拿起,也可以随时放下。

尽管这本随笔中很多篇都是写画家和绘画作品的,但是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以诗入书”的穿越》这篇随笔。它作为唯一一篇关于书法的随笔在众多关于绘画的随笔中显得尤其亮眼。我是一个书法爱好者,在空闲时候喜欢铺开一张宣纸,倒上一碟墨水,拿着一支毛笔,翻开一本字帖,悠闲一个下午。这是我认为最为惬意的娱乐方式。虽然我不懂得欣赏随笔中提到的欧阳江河的书法作品,但是我对作者在随笔中谈到的一些对书法的看法是认同的。其中他谈到“中国书法跟别的艺术不大一样的是,它是一气呵成的,它是不能修改的。”因为书法作品很讲究一幅作品的“气韵”,如果作品写到一半就放下了,过了一段时间再接着写,那么这股“气”就被隔断了,因为书写者没有办法回到之前书写的心境了。除此,“气韵”还包含运笔的速度和节奏,只有这些把握好了,作品方能一气呵成。

书法和绘画不同的就是书法不能进行修改,一旦在写作中不小心出现了败笔,那么就只能选择重写。其实我之前写作都是要做到尽量发挥自己最高的水平,容不得作品中出现自己能发现的不足。在读完这篇随笔后,我反而释怀了。随笔中说道“一幅字常有个别字写坏的,欧阳江河的书法中自然也有写得不到位的字,也有失偏颇的时候,这是一种遗憾同时也是应许的。”因为作品也许在你自身水平看来是没有问题的,可是在更高水平的名家看来,也许是存在很多不足的。所以有些时候也许不用追求尽善尽美,看待事物宽容些也不失为一种好心态。正是因为欧阳江河没有把自己局限在“书法家”的身份上,而是将书法作为一种自己性情的发散和表达才能做到对作品有较高的包容度和保持这种洒脱的心态吧。

随笔中提到欧阳江河看待书法的态度,他把书法看作是一种与自己相处的方式,一种感知世界的美学方式。“书法”确实有很好的内修功能,在练字的时候可以放空自己的思绪或者释放自己情感,让我们学会和自己相处。“书法”又是一门审美性很强的艺术,它笔画的粗细变化,线条的圆转方折,字体结构的疏密,章法布局的万千变化,用墨的浓淡变化,运笔的轻重快慢等,构成了书法审美的无限性。因此说“书法”是一种感知世界美学的方式。

《忧伤的美意》这本艺术随笔不仅提高了我对艺术的审美,同时还在不知不觉中改变了长期存在我脑海中一些固有的观念,我想这就是一本有价值的书给人们带来的影响吧。尽管这些影响不是实用主义者说提倡的立竿见影,但它的确却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我们。

(文/中文系 蔡庆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