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报道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专题报道 >> 正文

[写作营]“我们”的故事,“我们”的师生情

发布者: [发表时间]:2016-11-15 [来源]: [浏览次数]:

这是一个故事,这个故事有感人的母女亲,有深情的师生亲,我想,或许只有小说的形式才能足以说清他们的故事。

一、画字儿

她叫姜淑梅,79岁高龄,一头雪白的头发似乎续写着属于她的婆娑岁月,她是一个作家,也是一个故事家,她有很多故事想对你说。

1996年,老伴儿车祸去世,爱人离世的悲痛造成的精神打击很大,因为这么多年的婚姻生活并不是说没有就没有 的,唯一能够治疗心灵创伤的就是时间。老伴儿离世后的平静让加深了她对老伴儿的怀念,深夜失眠让她满头思绪,最后她选择为自己的家人织毛裤。几天一个成品让孝顺的儿女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

娘,要不咱学认字吧。

文革年代,时代条件的限制让她失去了接受教育的机会,当时六十岁的姜淑梅抱着消磨时间的想法,拿起手中的笔,一笔一划开始学习写字认字。“六十岁的时候刚开始学写字手老是哆嗦,那时候不叫写字儿,叫画字儿,一个字儿被我分成三个部分。”在谈及自己认字生涯姜淑梅回忆道。

对于一个六十岁的老者,认字教材往往与人不同,街上的牌匾,街边的广告单,家中常见药品的说明书都能成为她的认字教材,勤奋联系、积极提问是姜淑梅认字生涯不可缺少的品质,这也是她后来创作过程中不断保持、从未改变的品质。

姜淑梅:我二十多岁的时候跟人编快板,编快板的时候我还编歌词,还得将她唱对儿,我们都叫他和着调儿,练的时候也是要动脑袋,我现在编不出了,那个时候我六十七岁,那时候我不会写,我编得可快了,我不一会儿就能编出一个歌词,这个歌词我会认了会写了我在念一回这些歌词,就这样学这字,特别快。

当说到自己是怎么学练字时,姜淑梅笑着说起了自己曾经编快板的经历。十年文革,十年民族历史,快板看似寻常,却也让他在创作中认字,在创作找到自己的方向和灵感。

姜奶奶正在一笔一划为我院学生签字留念
二、勤奋的学生——姜淑梅

“对于我的学生,我想好好跟大家介绍我的这个学生。”母女二人一起回忆过往岁月,艾苓老师微笑着讲述他们的师生情。

在姜老师练字过程中,曾为自己的女儿写了一封信,虽然这封信没有了元件,但这份记忆其实在岁月长河中永远保存,因为这是属于他们“师生情”的开端,也是他们“师生情”的见证。

“我曾经将我这个学生带到我的课堂上。”艾苓老师回忆曾经的难忘记忆。课堂上,当谈及新闻写作时,艾苓老师让自己的学生采访自己的母亲,当一个学生问及“我们学生与姜奶奶的不同”时,艾苓老师选择反问了这位学生:“你觉得你们与姜奶奶最大的不同是什么?”学生回答道:“姜奶奶比我们勤奋。”

“学习全在自用心,老师本是指路人”,姜奶奶讲出这句话时,其实我的内心平静的水面已溅起了些许涟漪,这句话,是说给大家的听的。

三、成就彼此

艾苓老师成就了自己的母亲,自己的母亲也成就了她。

母亲的勤奋赶上了自己的写作步伐,或者说已有些许的超越。自己的作品似乎已没有原有的影响力,这也让艾苓老师开始反思自己的作品,开始寻找自己改变的方向。

“对于我们写作的人,创作过程中总会有文艺腔,但如果改变自己原有的文艺腔,不再是一味地讲道理,或许写作可以为此而有所改善。”或许是因为自己的改变,艾苓老师新书《咱们学生》得到了认可。

咱们学生,咱们的学生故事。一次改变,一部暖心的学生故事集,也是一段母女的师生情缘。

笔者手记:

当自己开始执笔写这篇文章时,耳朵反复听着他们讲述故事的录音,内心总有些许波浪绕过我的思绪,这让我想起了儿时我低头练字母亲在身旁为我织毛衣的童年岁月。这是一个暖心的母女故事,我试着以自己的角度来书写他们的故事,但是最终我选择了放弃。因为故事的本身只有故事的主角才能真正说清自己的感受,传达自己的思想与品行。

他们用文字书写故事,也用故事传递思想。“学习全在自用心,老师本是指路人,”虽然自己从小学开始学习了很多勤奋学习的格言,但却没有一句话能够完全胜任它,因为姜淑梅奶奶把这句话说进了我心里。内心复杂的情绪,难以言说。

姜奶奶,有些故事,我只想听你说。

学生们在采访中不忘和亲切的姜淑梅奶奶与艾苓老师合影
文/记者站 方琳霓 图/记者站 李卓莹 陈思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