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报道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专题报道 >> 正文

[写作营]心有宝库,言之有物

发布者: [发表时间]:2016-11-07 [来源]: [浏览次数]:

阅读这本书的时候,有两位女性一直在我的脑海中盘旋——一位是美国的摩西奶奶,另一位是我的母亲。

本书的作者姜淑梅是一位跨越了大半个世纪的老奶奶,她亲历了民国时期、抗战时期、三年困难时期、十年“文革”等等这些如今我们只能从教科书上去了解的乱穷岁月。全书分为“乱时候”、“穷时候”、“家里人”三部分,作者以平民的视角出发,用质朴的语言讲述了一个个故事,故事里没有高官显贵,全都是她生活中所能接触的人事物。但她笔下的人事物却都是那么的鲜活、带有温度,为我们揭示了我们所不了解的祖辈生活。她在时代中写人叙事,又在写人叙事中反射出那个时代的历史真相。

颇具传奇性质的是,姜奶奶直到60岁才开始学认字,她学了16年,在76岁的时侯将自己的故事整理出书。她觉得自己有一肚子故事,希望从事文学工作的女儿能替她将故事写出来,但女儿更希望母亲自己完成这个任务。于是,在60岁之际,姜奶奶就像初入学的6岁孩童一样开始摸索文字。她认真抄写、自编快板,想方设法认字写字。而她的生活中除了写作,还有唱歌和弹琴。她说:“这三样东西都是让俺开心的玩具”。这位历经诸多苦难与波折的老奶奶,对人生抱持着怎样的热诚啊!这令我不禁想起了美国的摩西奶奶。摩西奶奶是一名农场女工,76岁开始画画,80岁在纽约举办个人画展,引起轰动。她的画作令人感受到爱与温暖,那明快大胆如孩童画作般的色彩,那充实饱满的种种细节,无一不让人感受到摩西奶奶那充满真善美的心灵。

姜淑梅奶奶和摩西奶奶拥有许多相同点:她们文化水平都不高,她们曾经的生活条件都不好,她们在写作/画画上都没受过专业教育,她们都被人认为是大器晚成。一开始我们难免会疑惑惊讶:为什么在这样的条件之下,她们还能如此出色呢?在我看来,好作品的“好”,很大程度上是由作者的“好”决定的。两位奶奶都曾经历过许多苦难,但她们始终以随顺、包容的态度去面对生活。于是,在她们的作品里面,没有对生活的仇恨,也没有自怨自艾,而是充满了豁达与从容。《乱时候,穷时候》里有许多穷苦动乱,在那样的环境中成长和生存的姜奶奶,并没有怨天尤人,而是接受生活给予她的一切。嫁了人,就谨遵母命孝顺公婆;丈夫长期在北方干活,那就自己好好顾家带孩子。再苦再难,也就这么过下去。印象深刻的有一次,姜奶奶和另外两位嫂子去苇塘找燃料,路上姜奶奶提议唱歌,初时其他两位唱不出来,只想哭,姜奶奶便唱了《苏武牧羊》、《北风那个吹》,又说些个俏皮话,逗乐了另外两位嫂子,可谓苦中作乐。

姜奶奶身上有着中国传统女性的美德,善良、隐忍、包容、顾家。婆婆刻薄,她能忍则忍,实在忍无可忍便奋起反抗,但到日后婆婆带着小叔子举家来投奔的时候,她又不计前嫌接纳他们,并为公婆养老送终;闹饥荒时,实在饿得不行了,她随人去偷玉米,被人抓着了也不推诿,老老实实承认错误,说“没有比偷更可耻的了”;去城里买菜时,心里馋着想吃馒头,跟着馒头车走了许久,终究不愿意抛下家人自己偷买。看的时候,我忍不住数次将母亲的形象带入其中,母亲也如姜奶奶一般,拥有诸多美德。作为全职太太,她持家有道,将丈夫和两个女儿的生活起居照料得周全;兄弟姐妹共八个,作为老幺,即使是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母亲依然承担起照料外祖母的重担,生病了也是她相陪,甚至在放寒暑假时我们举家搬入外祖家好方便母亲照顾外祖母。但母亲从来很少怨言。母亲没什么文化,小学尚未读完,但她人缘极好,四邻八舍都爱与母亲说话。她总说自己不会什么大道理,但她为人处世的姿态就是活生生的教科书。

无论是姜淑梅奶奶、摩西奶奶还是我的母亲,她们都拥有一个最大的特质,那就是她们的内心充满真善美,对生活的接受度很高,酸甜苦辣,她们都能用良好的心态去面对。文化水平的高低无法决定作品的好坏,我一直相信,唯心有宝库,方能言之有物。正如本书,全书没什么技巧,没有华丽的语言,仿佛一位历经世事的长辈正向你娓娓诉说着一个个小故事,平平淡淡,却又在不经意间触动你的心,令你有所感、有所悟、有所得。

(文/中文系 叶钰岐 指导老师:马姬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