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报道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专题报道 >> 正文

[写作营]德国女作家笔下的寻找

发布者: [发表时间]:2016-11-07 [来源]: [浏览次数]:

一书一世界。

当你全身心融入一本书,你所看到的是作者给你构造的一个全新世界。

“我为什么写作?为了在每篇文章中忘却自我,成为各种各样的人,不必只说‘我’。对于故事的渴望是如此的大,在真实的世界以外,我需要有另一个世界的存在。在这个被创造出来的世界里,一些另类的事情也可以是真的。”这是德国女作家Larissa Boehning在一次中国行中,与读者讲述她的写作动机。

Boehning的代表作品《The song of cicadsa》将东-西历史的三个层次都展现无遗。其中一个故事开始于白俄罗斯火车站,由于德国和俄罗斯的关系恶化,娜佳和安东被迫离开俄罗斯的家。尽管娜佳隐瞒了自己俄罗斯人的身份,但是她的内心十分痛苦,她不愿被搅入复杂的政治时局,不愿离开家乡,不愿妥协。作品中的主人公们在进行着三个层次的寻找:寻找故乡,寻找自我,寻根。作家用一种特殊的语言来表达着这些找寻,这种语言乐感强烈、细若游丝、明媚鲜亮,好似是用金线织就一般,在德语文学中找寻着自己的同类。

“No god here, nor anyone else.” , “Maybe solitude was the armour she needed in order to live. “, Boehning塑造了一个生动形象的娜佳,书中似乎每个字眼都在流露着娜佳的无助与痛苦,她不能忍受自己正在一步步地远离故乡。她热爱自己的国家,热爱斯大林,热爱她所想的歌剧,热爱她梦想中的生活,她想要有自己的信仰。她,只能在这残酷的现实中吃力地前进,寻找故乡,寻找自我。

这种强烈的寻找故乡之情,让我想起了鲁迅先生。鲁迅先生在一个复杂病态的社会里热爱着故乡,寻找着自我。他赴日留学,最后归国救国,大搞文学,批判现实。他在作品中所写的封建小社会“鲁镇”“S城”等大多都是以故土为原型,通过现实的批判,揭露心中所爱之地的封建丑陋,更是一种大爱。因为他发现自己热爱的故乡不再是他心中所想的、温暖的故乡。在他的笔下,我们可以看到他想寻找曾经美好的故乡,寻找自我的价值。

就如艾青的诗写的那样:

《我爱这土地》
假如我是一只鸟,
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
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然后我死了,
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把视线拉回现实世界,在“和平发展”的大旗帜下,我们过着安定的生活,没有战乱,也没有革命。全球化的加剧以及人民日益增长的社会需求在国内得不到满足,或是求学,或是工作,开始有更多的人接受了国外抛来的橄榄枝,移居定居国外。大多数人现在追求的是更高品质的生活,关于信仰的追求却越来越少了,是不是人们已经开始渐渐缺少这种故土情怀了?然而,我们可以看到还是有很多学成归来、服务祖国的留学生,还有那些在国外拼命工作,一到春节就归心似箭或是在全球Chinatown欢度春节的华人。他们虽身处异乡,却心系中国。

这种对故土的热爱,是一种信仰,是一种无形的精神力量。这种感情,我相信它存在于每一个人的心里,像是一根弦,走得越远,拉的越紧。

(文/院记者站 王苗 邓碧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