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31日下午,我校教学月系列讲座诚邀中山大学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副所长王竹立副教授于东莞校区作题为“智能手机与‘互联网+课堂’”的学术讲座,讲座由我校教务处尹小川处长主持。
王竹立主讲:智能手机与“互联网+课堂” 张童威摄
王竹立教授由新闻视频引入,阐明“最终改变课堂的技术或许是手机”的观点,从“如何看待教育与技术关系”“如何看待知识与学习”“智能手机究竟有哪些作用”“‘互联网+课堂’是怎样的?”四个方面循序渐进地讲解了智能手机进课堂的原因与优势。
他首先提到:人是观念动物。观念变了,一切好变;观念不变,一切难变。我们害怕手机进课堂,跟当下传统的教育观念有很大关系。随着媒介技术的发展,教育应从“过渡性技术”逐渐跨越到“革命性技术”。“革命性技术”即以易学易用、廉价或免费的方式,解决教学中的瓶颈问题。他强调,技术不仅仅是工具,也是人类生态环境的一部分。教育与技术是互相帮助的,我们可以走进技术,也可以控制技术。
王竹立教授用关联主义创始人西蒙斯的名言——“管道比管道里的内容更重要”说明了书本和网络的区别,指出新媒体的重要与优势。他解释到,互联网前学习时代是1.0时代,采用的是面对面授课,构建的是金字塔式知识结构;2.0时代是微课、慕课和翻转课堂对传统课堂进行补充和完善;3.0时代则是“互联网+课堂”,突出个性化学习,有搜索、选择、联通、零存整取和手机课堂等多种形式灵活使用。为适应学习方式的变革,教师要积极学习探索,将信息技术有效引入课堂,引领学生进行蜘蛛网式学习。
讲座现场 张童威摄
王竹立教授以《现代学习技术》课程教学为例,指出“互联网+课堂”时代课堂教学要做到“三引”:一是通过引入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转变学习观念;二是引入智能手机和互联网,掌握现代学习技术;三是引入创客理念,培养创新思维。
尹小川处长对讲座进行总结。他指出,王竹立教授的讲解十分创新,对我校传统教学理念的转变有新的启发和帮助,希望大家能够认真理解、积极实践,将“互联网+课堂”教育理念和技术实际应用到课堂教学,进而提高课堂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
中大新华记者站供稿
文/吴倩倩 图/张童威
审校|尹小川
责编|李清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