滚滚车轮滚滚尘的城市和漫漫茶树漫漫香的茶谷,前者是我们所熟视无睹的居住地,后者则是我们原本还一无所知的人间秘境,不变的他们的本貌,变的只是我们在从一处至另一处的旅途。满怀期待地迎来每一天,再到最后满载而归返还宿里,一次次的日起日落之间,时间悄悄地在我们的脑海中刮出一丝丝既苦又甜的记忆,如今这旅途也将渐渐落下它的大幕。
7月12日,我们16级逸仙班组建的一支三下乡队伍:逸仙来找“茶”一行7人开始在广州火车站集结准备前往英德站。我们此行的主要目的,是考察整个积庆里茶业有限公司三产融合的经营方式,并以此为典型探讨向其他乡镇推广的可能性。
在广州火车站上车
在英德火车站下车
经过数个小时的奔波,我们终于来到了英德积庆里红茶谷。乍一眼望去,连绵不绝的茶树错落有致地分布在四周环山的山谷里面,既有平缓的田地上交错纵横的整块天地,也有盘附在山丘上的梯田式茶田。但因为天色渐晚,第一天我们并没有时间可以到茶田进行实地调研,便只能来到自己这几天的住宿地收拾打扫。
然而,来到住宿地进行收拾的时候,却也不是那么的理想。虽然早有心理准备,但是我们都没有料想到有那么多的蚊虫。这也让我深刻地感受到:城市病,怕也是一种病了。
从车上看到的连片茶田
积庆里茶谷除了是茶叶种植生产的地方,也是对外进行生产地展示的地方。7月13日,我们开始接触茶谷里面的茶艺师等人。在我们和茶艺师的一问一答之间,我们渐渐明白了红茶的种类和整个泡茶的流程。她通过不同的泡茶方式给我们展现了同一种茶叶泡出来的不同品质,其娴熟的手法和精湛的技巧让我们大饱眼福。
茶艺师所泡之茶
接下来,我们开始采访负责红茶谷展示的店长,并且了解到了积庆里公司发展种植业和旅游业相结合的情况。对于这几年来旅游业的状况及本店可以引来的线下销量等问题,店长一一给予具体的回答,让我们收获颇多。
7月14日,凌晨5点。现在常有人会这么说,你见过凌晨某点的某地吗?我们在此也可以说,我们见过凌晨五点的红茶谷。令人意外的是,虽然太阳还没有出来,但是天空已经是比较亮堂了,泛白的亮光映照着山谷四周的白云环绕着湛蓝的天空,其中还浮现着一轮明月,半亮的月球似乎也在提示着我们日出的方向。
微亮的天空
踏着还沾着晨露的草地,我们来到了离住宿地有半公里远的茶谷。循着蜿蜒的山间公路,我们第一次用脚踏上了茶园微微有点湿润的土地。站在一片较高的茶田上,我们可以清晰地把四周的茶园尽收眼底,云雾缭绕着四周的山,着着实实让这里变成世外桃源般的幻境。然而不幸的是,在太阳应该出来的时候,一片云又挡住了本该刚刚探出山坳的太阳。正当我们准备失望而归的时候,云似乎是善解人意一般迅速离开原本的位置,万丈光芒就在那一瞬间倾洒在这片茶园之上,美不胜收。
在我们完成了一系列的工作准备离开的时候,我们遇到了前来采茶的茶农,便顺势对他们进行了采访和一系列的拍照。从而也得知,他们都是来自于周围的村庄的村民,大部分都是留在农村的上了年纪的老人。
正在采茶的茶农
7月15日,似乎是因为到了周末,来到这里的游人也变得多了起来。经过我们的调查发现,大部分的游客都是来自于清远及周边的城市的。有不少是经过朋友介绍或者是朋友直接在自驾游期间带到这个地方来的。这也十分符合我们在采访店长是所了解到的通过树立铁杆粉丝带动本地的访客数量的做法。
到了下午,经过一番准备之后,我们踏上了前往积庆里古遗迹的路上。细细凉风轻轻吹拂着我们的面庞,带来了一路上的茶香和竹香,让我们切切实实感受到了乡间自然之味。一路上,人迹罕至,只有用砾石铺成的小径仿佛在向我们浅浅地诉说着这里的往日。
很快,我们便来到了积庆里的旧址,长垣破辕深深地淹没在各类植物之中,还有一些形状的便是村外围的门楼和其他外围的一些建筑。村前的小池塘如今已是不复波澜,曾几何时这里也是人间烟火旺的地方。
村牌楼前的队员们
据说,宋代茶马互市兴起,积庆里先辈种植、制作的茶叶经由马匹和人力,一部分运往朝廷作为贡品上呈,另一部分则运往各个茶马司,以向少数民族换取马匹。那座历史悠久的积庆里古门楼,还有那一座座林立村口的厚重的拴马石,记载着积庆里曾经的辉煌。世代以茶为业的积庆里先辈,用时间书写了一段茶人说不尽道不完的历史。
而我们所在的积庆里红茶谷,其“积庆里”一名就是得于这一历史悠久的积庆里村。根据当地的历史文献记载,“福由明德积,庆自太和彰”即为“积庆”二字的出处,这也与《易经》中“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的精神主张一脉相承。在村子入口处,至今仍矗立着一座历史悠久的古门楼,门楼上石匾横书楷体阴刻“積慶里”三个字。
透过这一层层早已破败被植物所覆盖的遗址,我似乎看到了曾经的古人在这里秉承积德行善的美德,齐心共建和谐家园,构造了一幅山水秀、古韵浓、茶茗香、人和睦的绝美画卷。
待我们返回住宿地后,我们看到了极为鲜艳的晚霞,大片的云层被西下的太阳所映红。我们随即与其来了一张合影。
云霞前的合影
在我们刚刚回到住宿地的时候,太阳早已落下。朦朦胧胧的天空开始被绵绵的云层所渐渐笼罩,渐渐下起了我们来到茶谷的第一场雨。灰暗之中,我们看到了如山水画一般的崇山峻岭。
7月16日,根据14日我们的经验,我们再一次在凌晨5点前往茶园准备采访茶农,并准备补拍一些茶谷的场景。路上积满了昨天那场雨所留下的积水,山路也变得有些泥泞和湿滑,这让我们不得不注意起行走的安全。密布的云层彻底打破了我们想再一次拍摄日出茶谷的想法,便开始专注于准备采访茶农。但是不幸的是,似乎因为是周末,所以我们没能看到茶农前来采茶。虽然我们猜测也有可能是目前还没有足够的茶叶可采摘的原因,所以对茶农的采访时间也变得破朔迷离。
迅速返回住宿地之后,我们便继续在展示厅周围采访前来旅游参观的游客。其中我们还看到了标示着“星火小记者”的小游客队伍。
茶厂生产车间的工序流程
下午,我们终于获得了积庆里茶谷的批准,进入积庆里的茶叶加工厂去一探究竟。在厂长的要求之下,我们穿上了鞋套以保护车间内的干净,因为不需要进入发酵车间,所以我们也没有被要求穿上特定的衣服。
据厂长的介绍,车间内分有四道工序:萎凋——揉捻——发酵——干燥。
队员们在穿上鞋套
进入第一个车间,我们便听见的轰隆于耳边的风机的轰鸣声。这里便是第一道工序的车间——萎凋车间,主要是为了风干茶叶和杀青,来达到去除茶叶内部所含水分的效果。
潘厂长向队员们讲解萎凋的原理
下一步,我们来到了捻揉车间,这里主要是用来使茶叶成条成型,并且使其中的茶叶充分地混合在一起。
成员们认真聆听厂长介绍
再接下来我们来到了发酵车间。我们从厂长的讲解中得知,茶叶经过杀青炒制之后其实就可以作为泡茶的茶叶来使用了,只不过这就是我们说经常所用的绿茶。而其他类似于红茶和黑茶等都是要经过发酵之后才可以获得的。而发酵时间的不同和发酵的工序不同,又会决定出来的是红茶还是黑茶等。
发酵室内景
最后一道工序,干燥,便是整个制茶的最后步骤,也就是把最后产出来的茶叶形成我们所经常见到的干燥的茶饼。
与生产车间厂长的合影
7月17日,早上迎来的便是一场倾盆大雨,之后在我们吃早餐的期间悄然消退。根据店长的介绍,今天他们要迎来茶谷的一群特别的游客,也就是在茶园里面认购了一亩茶田的人家。对于茶田的认购是积庆里茶谷的一种方式,其实就是一种情怀战术。同时,认购了茶田的人家还可以亲身体验整个手工制茶的过程,我们也跟着他们前往观看。
在展示厅,只见制茶的老师傅打开炒茶用的锅并且给加热器通上电,便开始将茶锅进行预热。当温度到了105度左右的时候,老师傅戴上手套,开始将茶叶放进茶锅用手进行反复的翻炒摁压。据介绍,这与工厂制茶中的萎凋有同样的作用,就是将茶叶的水分进行干燥,同时也是一种消毒。随着时间的渐渐流逝,茶叶也开始变得干燥,老师傅便让游客自己试了一下,随后将茶叶捞出进行捻揉,这与工厂中的捻揉也是有异曲同工之处。最后便是在此回锅中翻炒,达到最后干燥的效果。
游客在进行翻炒茶叶
7月18日,清晨我们再次来到了茶谷,尝试碰碰运气看能不能遇到茶农采茶。这次我们吸取了前几次的教训,先问一下往外面运送茶叶的司机今天有没有采茶的活动,并在司机的指引下找到了采茶的茶农。我们便开始继续对其进行补充的采访和视频素材的补拍。
下午,雨意正浓,却出现了不少坐大巴前来的游客来到展示厅品尝茶叶。我们也开始陆陆续续对游客们进行了一系列的采访。
天空渐渐变暗,因为雨云的原因,我们看不到刚刚来到时的彩霞了落日,似乎也在感慨我们的实践活动很快就要结束了。此次实践活动,我们不仅仅了解到了积庆里茶谷的整个的运作模式,同时也了解到了许多周边村民对于茶谷的积极反响。这也对我们对于这模式的推广提供了许多佐证的例子和可参考的资料。
茶香之地,我们乘香而来,也当会载香而归。
逸仙来找“茶”实践队供稿
文/陈显华 黎佩欣
图/陈显华
责编|钟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