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为切实提高社会实践能力,今年7月,由11位来自中大新华的青年学生组成的新华瓷典社会实践队来到梅州市大埔县,开始了长达七天的社会实践调研之行。
出发前合照
广州火车站
大埔,我们到了
调研课题
探究广东本土优秀传统制瓷产业在新形势下的产业转型升级发展之路——以大埔龙窑传统制瓷业为例,挖掘自“龙窑”演变为“汽化窑”变革发展背后的故事。
深入基层,倾听群众的声音
为深入了解基层,倾听大埔县人民群众的声音,了解大埔县陶瓷行业的基本情况,新华瓷典社会实践队分别于大埔县的湖寮、高陂、桃源三镇的街坊、游客派发了调查问卷。问卷就受访群众年龄阶段分为两种,问卷问题涉及多方多面,如:对大埔陶瓷产业了解程度,陶瓷产业对本地经济生活的影响,对本土瓷器的使用情况以及对本土陶瓷产业的发展建议等。虽然任务繁重、路途遥远,但在热心的当地群众积极地配合下,调研任务的进度条始终在被不断地填充着。
火车上派发问卷
耐心地向街坊解释问卷
派发问卷ing
寻根溯源,品龙窑青瓷之香
为了从源头上了解大埔传统制瓷业,在历史的长河中体会龙窑青瓷的独特魅力,也为了对大埔制瓷业的发展历史有进一步的认识,为调研工作的顺利开展作准备,新华瓷典社会实践队分别赶往大埔文化中心、大埔游客服务中心、大埔高陂龙窑遗址、富大陶瓷工业旅游区、大埔县陶瓷行业协会进行参观走访。
参观陶瓷精品馆
拜访陶瓷行业协会
部分出土展品
“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在大埔陶瓷悠久的生产历史长河中,队员们由衷地体会到:大埔陶瓷无愧为火与土的艺术结晶,是神奇的天宫造化和人类智慧糅合的产物。只是在感叹先人智慧之余,越发感受到千百年来,大埔陶瓷技艺乃至大埔陶瓷文化传承的不易,以及由传统龙窑演变为“汽化窑”背后的曲折与艰辛。
手拉坯技艺
陶瓷彩绘技艺
传统龙窑修复模型
砥砺前行,探转型发展之路
随着调研活动的不断推进,新华瓷典社会实践队的下乡实践活动也进入了高潮。秉着“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的科学调查精神,队员们亲临一线走访。走访采访了位于产业园中的多间制瓷企业:如采取“三大走向”避免同质化竞争的富大陶瓷公司、“寓美于瓷”的溪山工艺美术瓷厂等,从而进一步了解行业转型发展情况以及目前所遇瓶颈。
与富大陶瓷黄总经理合影
为使调研证据更充分,在大埔县陶瓷行业管理办公室丘工程师的推荐下,队员们前往了当地80%以上劳动力从事陶瓷生产的桃源镇进行调研,受访企业有:以生产工艺瓷为主的富源陶瓷工艺厂,以釉下手绘青花闻名的昌隆陶瓷工艺厂,出口比例达98%、坐拥环形纯电窑的欣红陶瓷股份有限公司,以日用陶瓷为主,正在筹备上市的吉玉陶瓷股份有限公司。其中,富大陶瓷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黄福传先生道出一句令人感慨不已的话:“生产力要改革,产业要转型,但传统的技艺绝不能丢。”
陶瓷搬运
参观欣红
采访进行时
吉玉合照留念
欣欣向荣,促大埔陶瓷之盛
实践队调研期间恰逢第二届大埔陶瓷工艺美术高级研修班暨首届大埔陶瓷美术培训班开学典礼,在黄经理的热心帮助支持下,新华瓷典社会实践队有幸得以观摩这一盛事。
在开学典礼期间,实践队先后采访了身怀手拉坯绝技的罗放荣老工匠、县级非遗传承人朱建欢师傅、实习工作者张裕明师傅、陶瓷绘画大师郭福康老师、深圳市艺术中心副教授李振飞老师、韩江画院国画院院长李文秀老师、大埔县陶瓷行业协会秘书长黄文斌先生。他们无一不对政府大力支持该培训班的开办表示强烈认同,认为这是与时俱进、保护传统的体现,注重文化熏陶、从小培养的做法对提高本土青少年对大埔陶瓷产业的认识认同和促进大埔陶技艺工作者年轻化有着重大意义,而将国画等元素融入陶瓷,则是陶瓷艺术创新,不断求索的体现。在谈及政府支持方面,大埔县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引导农业企业加强科技创新,主攻陶瓷技改,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则有力地促进了大埔陶瓷产业发展“弯道超车”的实现。
培训班开学典礼
罗老工匠
李院长讲学
认真学习的孩子们
与李院长、郭主席合影留念
大埔作为中国的青花瓷之乡,是大埔人的骄傲,客家人的自豪,也是广东人的文化自信源泉之一。拉坯、刻花、上釉,每一个环节的展示,都是对传统手工艺的传承,也承载了一代又一代陶艺人对于艺术的向往和追求。希望大埔可以把握现代化的发展机遇,将文化传承和产业发展相结合,把青花瓷打造成一张有文化、有品位、有内涵的世界名片。相信在政府及社会各界力量的重视及帮助下,大埔陶瓷产业会有更好的发展前景,重现陶瓷产业“北有陶瓷景德镇,南有光德白玉瓷”的盛况。
文、图/新华瓷典社会实践队
责编|钟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