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年,我们将隆重庆祝广州新华学院(原名中山大学新华学院)的二十周年华诞。世界上能承载最久的社会组织是寺庙和大学。千年古刹和百年名校比比皆是,正如俗称“先有哈佛,后有美利坚”。哈佛建校比美国建国还要早。说起哈佛大学和斯坦福大学的历史,都不会忘记最初捐款建校的几位老人。但也不是每所大学都能在历史的长河中存续下去,只有存续且不断发展壮大的学校才能拥有它的生命力,成为一所永恒的名校。广州新华学院还只有二十个岁月,我们希望再过二十年、一百二十年后,她依旧存在,且根深于南粤大地,成为一所特色鲜明的著名大学。
一所大学要靠什么才能持续下去、发扬光大——国运、机遇、学校内在的生命力。其中,内在生命力和学校培植的文化精神,文脉的传承是紧密相关的。没有大学这种内在的文化精神,学校无非是拼凑的草台班子,培训机构而已。
建设一所大学有诸多的因素,拥有一批热爱学校的优秀学者和拥有鲜明的学校人文精神,应该是其中最核心的因素。大学的传承最重要的是文化精神、文脉的传承和延续。
我曾因评估、巡视、调研等各种机会遍访过中国几乎所有重要大学,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每所名校都十分重视自己的办学历史和办学的理念。正如中国官方认定的,中国现代意义大学的源头是1895年由光绪皇帝御批的北洋公学(即天津大学的前身)。这是在甲午战争失败后痛定思痛,要引进西方大学的科学教育,按照西方大学的组织形式和科技知识培养人才。在中国早期建立的现代大学办学宗旨中,无一不是强调“读书为国,学习为国”的家国情怀。中国现代意义大学自诞生起就展现了“爱国、为民、家国情怀”的文化基因。决定了中国大学既要坚持科学教育,又要承担起灌输和培育具有家国情怀人才的使命。
广州新华学院的二十年,也得益于国运和机遇。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但高等教育发展滞后,还处在精英教育阶段,远远不能满足广大老百姓子女上学的需求。在当时国家财政经费相对短缺的情况下,充分利用社会资金发展高等教育是一条可行的道路。1999年6月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时任总理朱镕基在闭幕式上讲话,认为加快发展教育具有极大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提出要鼓励社会各方面力量共同办教育,有条件的可举办普通高等教育。
我国民办高等发展比较晚,20世纪80年代开始的民办高校多数为高职、高专层次。世纪之交,独立学院应运而起,是一批借助于老牌大学的办学实力和经验,利用社会资源和民办机制建立的本科层次的民办大学。广州新华学院前身“中山大学新华学院”也是这批322所独立学院中的一所,是依托国家政策,民营企业出资,依托中山大学举办的新型民办本科院校。独立学院作为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阶段中独特的高等教育形式,为我国高等教育快速发展并进入大众化阶段做出了重要贡献。如今,民办高校教育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了深入了解独立学院这一新生事物的产生、运行和发展,我曾和李小梅等老师申请了教育部一项重点课题,对100所左右独立学院进行了深入访谈调研,并于2011年1月向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呈交了咨询报告《破解独立学院发展难题,促进民办高校健康发展》,时任国务委员刘延东及教育部长袁贵仁都对该报告做了批示。
独立学院成为我国特定时期出现的具有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办学模式,他依托公办大学的优质教育资源,充分利用民间的资金,建立新的民营机制的本科高校,使中国高等教育在国家投入提升不到两倍,招生规模却扩大了五倍,并在短短五六年中,实现了高等教育的大众化。
但是,每一所学院的创设过程都是十分艰难的,都凝聚着创办者的智慧和辛劳,由于学校所处的省情、校情以及周边环境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每所独立学院的创办和发展都有其独特的起因和历史,有它自己的故事。
中山大学在世纪之交刚刚获得了珠海市的5000亩地,承诺要在珠海办一所原汁原味的中山大学珠海校区,加上中山大学与中山医科大学的合并,广州大学城新校区的建立,吸引了学校的主要精力。当时,教育部直属的重点大学都先后举办了独立学院。到2005年,我也到了退出领导岗位之际,考虑到中山大学有3000多名退休教职工,其中不乏身体健康,教学经验丰富的老教师。当时我们就考虑为什么不为他们办一所独立学院,发挥他们老有所为的作用,延长他们的教学生命呢?同时,借助独立学院回馈学校的经费,可以用来解决离退休职工的大病救助等困难。于是,在中山大学党委常委会上,我提出“我们能否借助社会资金在校外建立一所独立学院,并作为一项制度确定下来:这所独立学院返回学校的钱全部用于离退休人员,作为大病救助等资金”。这个提议得到常委会的认同,接着我就开始和刘美南副书记、离退休处蓝永金处长着手操办起来。
要办独立学院,首先要找到合作的投资方,因为母体学校是不会出钱的,而且要在校外选择合适的校址。
为此,刘美南副书记、蓝永金处长和一批离退休处的同志立即紧锣密鼓地到处奔波,选择校址与合作方。我们对办学合作方的要求是,不仅要有足够的财力投入学校的基础建设,而且要有办教育的胸怀,尊重大学的办学规律。我们希望将来的学生学费收入的60%作为院长支配的办学经费。教学管理,人才培养主要由中山大学负责。经多方寻觅,东宝集团刘荣海董事长成为我们首选的合作方。校址一时难以解决,只能租赁龙洞原天河医学院校址作为临时过渡。问题是该校址内尚有另一学校的民办大专班,当年还招了一届新生。无论怎样,有了合作方和校址后,我们立即打报告给教育部申请创办独立学院。
几乎与此同时,广东珠江投资集团决定全额出资赠送我校(中山大学)一栋文科大楼,条件是要和我校合办一所独立学院。这样一来,我们必须同时申办两所独立学院,这几乎是不可能的事。因为世纪之交,全国一下冒出了二三百所本科层次的民办独立学院,由于缺乏政策规范,乱象频出,教育部已开始收紧整顿。原则上,一所公办大学最多可办一所独立学院。我校原来没有举办独立学院,申办一所尚有可能,但同时申办两所几乎不可能,教育部希望我们把申办的两所独立学院排一下顺序。对此,我表示绝不同意,坚持两所并列申报。因为只要排序,后面一所就不会批准,这是不能接受的。我校文科的老师期盼着文科大楼的建成,而离退休老同志更是关注与他们休戚相关的独立学院能否建成。我和蓝永金同志多次往返教育部,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终于打动了有关司局的领导,同意两所同时申报,但关键还需时任主管部长张保庆的同意。我很诚恳地向张部长解释我们同时举办这两所独立学院的缘由,幸运的是,张部长当即表示同意。事后我也了解到,关键是在全部300多所独立学院中,我们是唯一一所为离退休人员举办的。张部长也希望举办一所能帮助解决教育部内退休老同志的困难的学校,但最终没有办成。在获得举办独立学院正式批文之前,还遇到不少波折,包括主管部长和有关司局长岗位变动。为此,我专门坐在新主管部长的办公室等他开会回来,向他申诉了一切。蓝永金处长为了等批文,一上班就坐在有关司局的办公室,赶都赶不走,声称“拿不到批文就不回广州。”
最麻烦的是,我们所选择的校址里还有另外一所学校的大专生。在一个校园里,有两个不同学校,不同层次的学生,这是教育部历来不能容忍的事。我只能赔上我的政治声誉,向部里保证,我从来没有做过违规的事儿,目前,不得已暂时租赁该校园,等新校址找到之后一定搬家,而且我们会加强学生管理,保证不出事。若有意外,就立刻搬到中大珠海校区。教育部有关领导出于对我的信任勉强同意,但要我们和原来在该校区办学的学校协商同意。为此,我和蓝处特意拜访了该主办学校的校长,最后总算同意我们在该校址上临时办学。
在获得举办独立学院正式批文前,还须通过教育部组织的专家组现场考察评估。实事求是地讲,由于筹备时间仓促,许多办学条件距离理想的标准尚有不小差距,条件不够,态度补。我们借助中山大学的声誉和光环,且突出举办目的是服务广大离退休人员,从而赢得了专家们的理解和支持,平安地度过了考察关。通过评估,我们于5月19日正式接到筹办的通知。为了能赶上当年招生工作,美南书记和陈振应等参加筹备的离退休老同志,凭借多年的经验拟定了首批开设的几个专业,其中包括需经教育部专业设置专家委员会审批的控制类专业:法学和工商管理。这两个专业中山大学是不受限的,但是,专家委员会审批时间已过,于是蓝永金处长紧急和教育部有关部门商议,希望能予以特批放行。其间,省教育厅也给予了极大的支持。当时,广东省招生工作文件已经发出,但将“中山大学新华学院”作为补录纳入当年的招生计划之中。
经过如此磨难,2005年“中山大学新华学院”正式招生,开启了办学的元年。
办好一所新建学院谈何容易!招生、开学还仅仅是艰苦创业的起点。
投资方东宝集团刘荣海董事长克服困难,努力筹集资金改善办学条件,完善必要的教学和学生生活的基础设施,并积极寻求新的更大的办学空间。
主办方中山大学承担了教学和人才培养的重大责任。和其他新建院校相比,“中山大学新华学院”作为一所新建的本科院校,其最大的优势是依托了中山大学这所百年名校。从办学伊始,中山大学原副校长张纯祥教授担任了新华学院的院长,刘美南副书记兼任新华学院的党委书记。一批中山大学的优秀教师和干部陆续担任了新华学院的教学和管理工作。中山大学的优良教学传统、管理经验和文化精神自然地移植和影响到新华学院,新华学院渗透和传承了中山大学的文化基因。
每一位新华学院的学子们都会感受到校园中矗立的中大牌坊带来的震撼,享受到中大名师的教学风采,聆听到中大名师的专题报告。后来设立的一些应用型医科类专业更有中大一批三甲医院提供的后盾和教学保障。这一切看来是那么自然,但对于许多新建院校来讲又是那么的不易。学校初创时期,中山大学还把新华学院看成学校的一个组成部分,青年教师参与中大新教工的培训,在中大校园网上也能看到新华学院的身影。在中大离退休处,每一位中山大学退休下来的教职工都可以填一张表,即“你愿意到新华学院工作和任教吗?”有的同志,前一天刚从中大院系领导岗位退下来,第二天就受命担任新华学院相应的院长和系主任工作。中山大学和新华学院彼此信息是相通的,中大的优秀教师和干部自然是新华学院首选的对象。
作为一所新建的民办大学,其发展的每一步都十分艰难。
在龙洞办学的初创时期,为了维护办学秩序,还要和租赁方的物业老板“斗智斗勇”,防止被断电断水。为寻求新的办学空间,刘荣海董事长和刘美南书记费尽心血,最后落实到东莞麻涌,在原本荒芜的田野上建起了美丽的校园,使之成为一方风水宝地。其中的酸甜苦辣值得回忆,并留存在新华学院的发展历史之中。
近年来,“中山大学新华学院”已经转制为独立的“广州新华学院”,并且通过了教育部组织的本科教学合格评估。这些都全面检阅了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专业建设、师资培养、学生管理和党建工作等。学院已构建了较为完善的办学体系,为广州新华学院未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是学校发展的重要节点,也将载入史册并开启崭新的一页。
二十年来,我们培养了近七万名满足社会需求的合格人才,学校教学秩序井然有序,教学环境不断改善,学校的社会声誉也不断提升,初步彰显了学校作为民办大学的顽强生命力。
二十年的创办历程,学校不仅继承吸收了中山大学的文化基因,还引进了广东其他高校和社会的许多优秀的人才。“广州新华学院”发展的目标不是再办一所中山大学,而是要结合学校的特质和社会需求、科技进步建设一所服务珠三角大湾区的新型应用型民办大学。
中山大学也兑现了创设初期的诺言,回馈给中大的经费全额转移离退休处作为离退休老人“大病救助”专项资金。直到独立学院转制,共有1841人次,享受到几千、几万甚至十几万的大额大病救助。
在庆祝广州新华学院建校二十周年华诞之际,我作为一名老教育工作者,要向所有为创设学校付出辛劳的同志表示崇高的敬意,向所有为学校发展建设、培育英才的老师们表示深切的感谢,祝广州新华学院青春常驻,越办越好。
2025年11月5日
于广州
文/李延保 李小梅整理
编辑|何宛桢
责编|李波
审核|陶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