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年招生工作已全面开启
想了解广州新华学院院系概况?
想知道广州新华今年招收哪些专业?
想知道广州新华近年来的人才培养成果?
「院系风采」系列将为大家一一呈现!
博学笃行 正心自强!
广州新华学院欢迎你的到来!
今天为大家带来——信息与智能工程学院
信息与智能工程学院成立于2005年,下设三个教学系涵盖7个专业,电子信息工程系包含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集成电路设计与集成系统2个专业,计算机系设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数字媒体技术3个专业,自动化系设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智能制造工程2个专业。
学院持续推进产教深度融合,赋能高质量应用型人才培养。联合广州粤嵌通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了广州新华学院粤嵌信息技术产业学院,联合深圳信盈达科技有限公司成立信盈达自动化与机器人产业学院。
7个专业紧紧围绕大数据、物联网、网络空间安全、虚拟现实、智能制造、人工智能等IT技术及社会应用,构成新工科特色专业集群,培养强基础、强应用、快适应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目前,在校生3769人,已为社会培养15届毕业生共4353人,专业实验室11间。此外,广州新华学院于2021年获批成为“硕士学位授予立项建设单位”,电子信息专业为学校建设的专业硕士学位点之一。
学院以培养具有家国情怀、开拓创新与团队合作能力的高素质IT应用型人才为办学目标,紧紧围绕办学目标制定人才培养计划。
开展文化建设、营造文化氛围,致力于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道德观和价值观。继承中山大学“善待学生”的治校思想,开通学生申诉与仲裁渠道,听取学生意见,共建、共治、共享美丽校园。
基于高水平校企合作,培养宽视野的应用型人才。邀请知名专家学者、企业人士来校授课、演讲,给学生带来最新的行业资讯,开阔学生视野,拓宽就业领域;与国际著名IT企业IBM、思科、华为等合作共建课程。
信息与智能工程学院专利墙
【专业建设】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是自建校之初就开设的专业之一,是涵盖计算机硬件与软件系统、强调科学理论与实际应用相互结合、侧重实践应用的宽口径专业。
本专业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拥有扎实的数学与自然科学、计算科学与系统设计、计算机基本原理等理论基础与技术,掌握软件开发与移动互联技术方向和智能硬件及模式识别方向的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良好的科学素养与意志品质,具有较好的工程实践应用能力与知识创新能力。
培养能在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从事软件开发相关工作或智能识别相关工作的高级技术人才,如程序开发工程师、系统架构师、嵌入式系统设计师、物联网工程师、算法工程师、人工智能运维工程师等。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是广东省高等学校特色专业。专业以学生综合素质和工程实践能力培养为核心,建设了包括软件编程、电子技术、智能信息处理等三大专业课程群在内,包含信息采集、信息传递、信息处理到系统实现的、软硬件并重的课程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培养具有良好的创新能力、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深厚的人文社会科学素养,能适应粤港澳大湾区电子信息产业与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国际化、德才兼备的人才。
毕业生就业对口率以及平均薪酬较高,可在粤港澳大湾区从事光电子、微电子、互联网信息服务等行业,担任嵌入式工程师、技术顾问、硬件或软件工程师、JAVA工程师 、Php工程师、项目工程师、Linux驱动开发工程师、大数据分析师等。
软件工程专业
软件工程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良好职业道德,掌握自然科学和人文社科基础,构建扎实的计算机科学基础理论与软件工程专业知识体系,具有软件开发与测试工程实践、项目管理初步经验、数据分析与挖掘理论知识及应用技能,具有较强的创新、创业意识,竞争和团队精神,具有良好的外语运用能力和国际视野,能跟进学习新理论、新方法和新技术,具备较强的终身学习意识和自主学习能力,能适应技术进步和社会需求变化的“强基础、强应用、快适应”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毕业生可在政府、企事业,金融、电信、证券、工商等行业IT部门从事系统分析与设计、开发、测试、集成、技术支持与维护、项目管理、数据分析与挖掘等相关工作。
数字媒体技术专业
数字媒体技术专业是将计算机学科与设计艺术相互融合的复合型专业,培养学生担任计算机视觉工程师、虚拟现实开发工程师、游戏开发工程师、Web前端开发工程师,以及产品经理、动作特效师、三维建模师、 原画设计师、影视与特效师、游戏策划师、信息技术教师等。
本专业已探索出“235”数媒人才培养模式,即:2-双师“校内教师+校外企业导师”联合教学模式,3-三层次训练体系(专业类基础训练、复合类原型作品专项训练及工程实践),5-五作品(学生的课程作品、实训作品、实践作品、竞赛作品、毕业设计作品)教学效果的呈现载体。以作品驱动的教学,帮助学生将心中的创意设计用计算机学科技术呈现为作品,优秀作品有助于学生找到更理想的就业岗位。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与珠三角多家企业有产学研合作,其中东莞玖龙纸业每年接受优秀学生实习和工作,近年来该企业每年资助10万元帮助本专业品学兼优学生完成学业。
本专业培养具有良好的社会和职业道德,具有工科基础理论知识和以电能传输、自动控制为核心的相关专业知识,能解决工程问题和构建工程系统,能运用新一代信息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从事与电气工程及自动化相关的工作,具有技术研发、设备升级、系统管理能力的多学科交叉融合“新工科”应用型专业技术人才。
毕业生可在国家电网、电业局、供电所,数控、自动化、智能制造、软硬件开发等公司和所有需要“电”的生产制造企业,担任电气工程师、自动化工程师、嵌入式工程师、网络工程师等。
智能制造工程专业
智能制造工程专业面向第四次工业革命的高新技术及其应用,是现代机械工程、电子电气、自动化、管理科学等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复合型专业。
本专业课程设置体现新工科发展需求,面向智能制造新兴工程领域,以数字化制造为核心,智能化为方向。以“理论教学+校内/外实践+科研项目+产学研联合培养+国际化培养”为办学特色,重点培养在智能制造工程数字孪生方面具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和技能基础,具有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拥有全球化视野,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和多学科交叉融合能力的创新应用型人才。
毕业生能够在企事业单位,政府部门和现代工业体系中,从事智能制造相关产品及系统的设计制造、技术开发、科学研究、经营管理等工作。
集成电路设计与集成系统专业
集成电路设计与集成系统专业致力于为粤港澳大湾区培养高素质的集成电路产业应用型高技术人才。
本专业以电路、电子技术、通信电路与系统为基础课程,以半导体物理与器件、集成电路原理与设计、集成电路制造工艺、集成电路芯片封装与测试、电子设计自动化为专业核心课程,以工艺实习、课程实验、课程设计、生产实习、综合性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构成实践教学体系,使学生的知识结构和技术与IC、IT企业对专门人才的知识和技术需求相适应。培养具有扎实的自然科学基础和良好的人文素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和创新合作精神,掌握集成电路设计与集成系统领域专业基础知识和实践技能的应用型高技术人才。
毕业生可以攻读“集成电路科学与工程”和“集成电路工程”硕士学位;能够在集成电路芯片设计、集成电路芯片和半导体器件制造、集成电路芯片封装和测试以及微电子和半导体等相关领域从事科学研究、工程设计、系统运维、技术开发、项目管理、产品销售等工作。
学院联合广州粤嵌通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了广州新华学院粤嵌信息技术产业学院
【师资建设】
学院有专任教师107人,其中博士学位教师17人,教授13人,副教授及高级工程师22人,双师型教师56人,校外高级导师7人,具有高级以上职称教师比例33%,多名教师获得南粤优秀教师、东莞市优秀教师、广东省民办教育优秀教师荣誉称号。学院已建成了一支高学历、高素质、结构合理、富有朝气的教师队伍。
学院以“引进来,走出去”的方式全方位提升教师技能与素质,由知名专家学者、中山大学教授、学院专职教师及来自企业的双师型教师共同构成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在专业背景、学历、学缘、年龄、职称等方面结构合理,教师科研能力强,近年来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近500篇,开展产学研项目200余项,师生申请知识产权近400项,已获得授权284项,其中获授权发明专利12项,实用新型专利196项、外观专利8项、软件著作权68项,实现成果转化转让9项。学院连续五年获得学校“科学研究先进集体一等奖”。上述科研和实践工作对教育教学提供了良好的支持。
领导及学科带头人
倪江群,软件工程专业学科带头人,博士,中山大学数据科学与计算机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研究方向为多媒体内容安全、多媒体信号处理和通信、数字电视关键技术、嵌入式系统和应用。主持包括科技部重大国际合作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115基金和教育部博士点基金在内的多项国家和省部级科研项目,主持的“TTCS控制系统研制”,是国内大学参加AMS-02项目中唯一在太空运行的装置。
刘星成,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学科带头人,博士,中山大学教授,中国计算机学会(CCF)高级会员和CCF物联网专委会委员,国际电气与电子工程师学会IEEE高级会员,中国科技部国家科学技术奖评审专家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评审专家。
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5项,主持完成省市级科技项目1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140余篇,获得国家授权发明专利20余项,参编教材4本。
李晓东,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学科带头人,博士,中山大学智能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广东省本科高校自动化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高等院校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教材编委会委员,《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编委会委员,中国系统仿真学会智能物联系统建模与仿真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自动化学会数据驱动控制、学习与优化专业委员会委员。主要研究领域为智能控制与智能计算、智能信息处理、人工神经网络等。已主持完成三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发表论文30余篇。
余向阳,智能制造工程专业学科带头人,中山大学光学博士,现任中山大学物理学院、光电材料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教授、博士生导师。同时兼任广东省光学学会秘书长、广东省智能制造联合会副秘书长/智能制造研究所副所长、广东省电子行业协会区块链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等职务。主要从事超快过程、量子信息和量子光学、激光物理学和非线性光学理论与实验研究。在国内外刊物、会议上发表了学术论文80余篇,其中被SCI收录30余篇、EI收录50余篇。
俞鹤伟,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学科带头人,华南理工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期从事人工智能和无线通信技术的研究,在人工智能领域,研究计算机视觉、机器学习和模式识别技术,在人脸识别、人群密度识别、工业品表面瑕疵识别、手写签名识别、图像修复等方面均取得研究成果;在无线通信领域,提出了移动互联网中的优化切换算法和异构无线网络接入选择算法。曾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教育部产学研合作项目、广东省科技计划项目和广州市重点领域重大专项等纵向项目的研究工作。在应用项目领域,主持了数项计算机应用软件、网络支撑平台、系统集成和嵌入式系统开发等项目,还参与了20多项计算机应用系统的研制与推广工作。曾先后在Ad Hoc network、Journal of Electronic Imaging、Wireless Personal Communications、EURASIP Journal on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and Networking、Computer Communications、通信学报、电子与信息学报等期刊和国际会议上发表论文近80篇,其中被SCI、EI检索31篇,获得授权发明专利6件、计算机软件著作权21项。
衣杨,信息与智能工程学院执行院长,广州新华学院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广东省本科高校自动化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
曾获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奖,南粤优秀教师称号,广州市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广东省科学技术三等奖,广东省教学成果一等奖,教育部-IBM大学合作项目优秀教师奖,中山大学2008年教学成果一等奖,广州新华学院2018年教学成果奖一等奖等。在国内外权威期刊及会议发表学术论文近200篇、专著3部,获授权发明专利近20项(其中成果转化2项)。主持及作为核心人员参与国家省市科技项目20余项。承担本科生《软件工程》《系统分析与设计》以及研究生《数据建模与优化》《最优化理论与计算方法》《系统可视化分析与设计》等课程的教学。
高鹰,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广州市优秀教师、广州大学教学名师,广东省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现为国家科学技术奖励评审专家、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评审专家、广东省科技咨询专家、广州市科技咨询专家、广东省计算机学会副监事长、CCF广州分部委员。广州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负责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第六批高等学校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负责人、广东省计算机类学科竞赛实践省级教学团队负责人、计算机科学与工程省级实验教学中心主任。
主要从事计算机应用技术方面的研发与教学工作,主持完成国家、省市等科研项目10余项、教研项目1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教研论文1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2部、主编教材2本;授权、申请发明专利10余件,获得计算机软件著作权10余件;获教育部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广东省科学技术一等奖2项、广州市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指导学生获学科竞赛各类奖50余项。
【育人成果】
学院构建起“校内双师型教师+校外企业导师”师资团队,建设专业方向课程体系,形成了专业校内基础实训、企业专项训练、企业工程实践实习三梯度实践课程体系,构建了“企业—专业—学生—企业”循环多角度、全方位的协同育人机制,广泛开展实践育人活动,依托各级各类专业技能竞赛打造实践平台,着力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并取得了一系列优异成果。
近年来,学生组成跨专业和跨年级的科研活动小组,参与教师产学研和科技项目,获国家级奖项100余项,省级奖项265项,市级30项;获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立项263项,被推荐成为国家级项目23项、省级项目66项;参与申请并授权知识产权92项,其中发明专利2项,实用新型49项,外观专利7项,软件著作权34项。
就业升学
学院面向国家战略,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按照德才兼备、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的要求,发扬产学研相结合的办学传统,凸显家国情怀、开拓创新、学习能力、团队合作的人才培养特色,培养专业基础坚牢、综合素质优良、实践技能出众、能应对未来挑战的复合型与创新型信息技术人才。
已为社会培养15届毕业生共4353人。近三年学院各专业平均就业率超过95%,毕业生薪酬具有优势。毕业生就业地区集中于粤港澳大湾区,就业情况呈现两个特点:行业相对集中、基本从事技术类工作,70%以上的毕业生从事本专业相关工作,大约20%的毕业生到政府机关、银行、教育等行业工作,约7%左右的学生选择继续到境内外如中山大学、北京航天航空大学、悉尼大学、香港浸会大学等高一级院校深造学习、攻读硕士学位。
【特色课程】
《计算机程序设计》
计算机程序设计(C语言)是学院专业基础核心课程,重在夯实学生编程基础、训练逻辑思维能力。该课程有稳定的教师团队,其中副教授2人,讲师3人,教学经验丰富。教师团队经过多年的实践和积累,建设了丰富的课程学习资源。2018年立项了校级重点课程,同年立项了广东省在线开放课程,经过三年精心打磨建设自有慕课,2021年3月在智慧树和粤港澳大湾区高校在线开放课程联盟同时上线,校内外均取得良好的反响。课程慕课有619分钟,其中知识点视频300分钟,案例视频319分钟,知识点视频和案例视频相辅相成,案例丰富、知识体系关联紧密,适合学生打好基础同时又不失深度,讲解透彻、注重细节,同年11月被推荐为粤港澳大湾区高校在线开放课程联盟优质课程。
课程教学改革以“更符合学生学习规律和认知规律”为着眼点,以夯实学生的编程基础、训练学生逻辑思维为教学根本目标,兼顾培养学生良好的编程规范、职业道德素养。在教学过程中以“鼓励”和“严谨”为教学的宗旨,培养学生对编程的信心和兴趣。利用智慧树慕课平台和超星平台开展“翻转课堂”、“混合式教学”,让课堂“活起来”、学生“忙起来”,为培养“德才兼备”的“强基础、强应用、快适应”的创新型、应用型人才奠定扎实的基础。
《游戏引擎应用与开发》
《游戏引擎应用与开发》课程是信息与智能工程学院的综合性实践课程,校内课程案例实践和企业综合项目实践相结合。该课程根据企业对虚拟现实技术人才能力需求,聘请企业高级工程师引入企业实际项目,从虚拟现实技术开发平台、C#程序设计基础、场景烘焙渲染、人机交互、UI交互等程序的实现,加强学生理论基础与实践动手能力,培养学生项目策划、程序设计、团队协作等项目实践能力,突出项目工程性、应用性、创新性等综合能力的培养,在专业实践课程体系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通过校内课程案例实践,学生掌握项目策划、开发的完整流程;通过企业综合项目实践,强化学生在项目中的策划和设计能力、人机交互的程序设计能力、项目团队沟通和协作能力,小组研发项目和实现项目的能力。
学生作品
《专业创新创业训练》
《专业创新创业训练》是信息与智能工程学院的平台性课程,也是综合性实践性强的一门课程。该门课程主要以课堂实训为主,紧跟社会实际引入企业的实际项目,旨在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和训练,加强学生的设计与动手实践能力,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突出实践性、工程性、应用性和创新能力,在专业实践课程体系中具有重要的地位。课程根据人才培养的方向和就业热点,各专业设置不同的项目,学生根据项目的大小难易或组队或独立完成实训。
计算机和软件工程专业以HTML5/JAVA/Python开发技术为主,主要项目内容包括电商微信小程序、购物商城、影评数据爬取与分析等。数字媒体专业以交互设计课程为基础,对产品前期的需求调研和产品进行交互式原模型设计。电子和电气专业则以嵌入式开发为主,如电子专业的项目为基于无线通信协议智能家居系统设计、利用摄像头与wifi模块实现智能家居互联;电气专业则有光伏寻日控制系统设计、智能公交显示系统设计等。
通过项目训练,使学生掌握项目开发的完整流程,会进行有效的需求沟通;掌握高效的项目框架设计方法,会进行科学的技术模块设计;掌握缜密的项目详细技术设计思想,能根据数据流设计完善的程序接口;掌握项目开发的核心调试方法,能快速定位缺陷并修复。
【特色活动】
创新创业科技活动中心
信息与智能工程学院于2017年成立了创新创业科技活动中心(简称“双创中心”),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充分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热情,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全面发展和提升。该中心是由在校生组成的一个学术性交流组织,以“科技、交流、实践”为理念,在丰富业余文化生活、提高社会实践能力、激发学习创新科技热情、贯彻资源共享精神的同时,为同学们提供更广阔的创新创业平台。
双创中心为学生建设了创新创业平台,并进行管理,协助学院组织学生参加学科竞赛和指导学生申报专利。曾组织学生参加毕昇杯、智能互联、“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建行杯、发现杯、电子设计大赛和众创杯等大小型比赛十余项,所组织参赛团队一共获得国家一等奖4项、二等奖5项、三等奖8项、省级奖项共46项。
在组织竞赛之余,双创中心还组织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可以让学生在具体的活动中积极主动地运用自己已掌握的知识技能重新认识、发现、创造新东西,培养动脑、动手能力和大胆实践创新能力。开展第二课堂活动不仅为学生提供了有效的实践机会,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同时也大大丰富了校园文化生活,活跃了学生的思维,各方面能力也在探索中得到提高。
组织竞赛
【联系方式】
信息与智能工程学院官网:http://xinke.xhsysu.edu.cn/
联系电话:0769-82676811
资料来源:信息与智能工程学院
审校|衣杨、邱泽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