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者讲坛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新华讲坛 >> 学者讲坛 >> 正文

杨兴锋多视角指导校园媒体:新闻素养、媒体技术、理念团队

发布者: [发表时间]:2015-06-10 [来源]: [浏览次数]:

      6月9日下午,广东省政协常委、省政协文教卫体委员会主任、省记协主席、暨大新闻与传播学院博士生导师杨兴锋教授、广东省老记者协会理事黄洪武资深记者做客中山大学新华学院学者讲坛,为校园新闻宣传队伍带来“如何提升记者素养”的主题讲座,王庭槐院长主持讲座。同日,杨兴锋教授对院学生记者站校园学生媒体的定位发展给予指导。
\ 杨兴锋教授讲到:“有新闻素养的人,视角大不一样!”

人文视角:五大新闻素养——校园学生记者值得拥有
      杨兴锋教授表示,记者之所以能从日常中发现新闻,报道事件,引起社会反响,跟他所具备的新闻素养密不可分。作为一名校园学生记者,应从校园开始就逐步提高新闻素养,开阔视野,提升综合知能。
      杨兴锋教授提出学生记者需培养的五大新闻素养:
      一是新闻敏感,善于发现新闻、价值及本质,培养一双“新闻眼”;
      二是报道技巧,用灵活多样的方式报道新闻;
      三是追本溯源,挖掘新闻的细节、潜在价值;
      四是简洁中肯,内容报道符合客观事实;
      五是写作技巧,写出好新闻吸引读者,锻炼一支“新闻笔”。
      高校校媒的每一名学生记者应有意识地加强学习,胸有全局,重视积累,善于联想,以小见大,逆向思维,增长见识,为我所用来提高自身新闻素养,敢拼、敢闯,不断地学习进步,为师生提供更为优质的校媒服务。
教育视角:社会亟需新闻媒体技术复合应用型人才
      杨教授讲到,媒体人才的培养,知识视野很重要,做一名记者须对文、史、政、法等各领域知识均有所涉猎,正如美国新闻学家杰克・海敦所言:“新闻专业的学生应该向哲学家培根一样,把一切知识都当作自己的领域,知识面越广,就越能写好各种各样的新闻题材。”同时,自媒体、新媒体、互联网+、全媒体时代背景下,做媒体必须得有技术支撑,特别是有新闻素养的技术人才。中山大学新华学院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可以开设相关新闻媒体课程培养出一批批新闻媒体技术人才,这种复合应用型人才在社会各行各业都是“宠儿”。从教育角度讲,这是一种很好的交叉融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媒体视:校园媒体发展关键在于定位、理念、团队
      对于校园媒体发展,杨教授指出,关键是找准自己的定位,凝练出自己的媒体理念,培养出人才优秀的媒体团队。例如:南方日报的定位——华南地区最具公信力的主流政经 媒体,权威、智慧型资讯提供者。其理念——高度决定影响力。你们的校园媒体也应该有自己特色的理念来引导未来发展。中山大学新华学院学生记者站定位为:“服务师生、服务新华,共促校园文化繁荣发展”,追求“正直、高效、优质”的卓越品质,有想法!但还缺乏自己的媒体理念。
\ 黄洪武资深记者与老师、同学们互动交流
\ 老师、同学们向杨兴锋教授、黄洪武资深记者提问
      杨教授、黄记者与老师同学们就新闻撰写、知识拓展、新媒体发展等问题进行互动交流。杨教授对学生记者们亲切地说到:期待下一次到贵校可以看到学生记者的进步。
\ 王庭槐院长主持讲座
      王庭槐院长讲到:“杨教授、黄老两位资深媒体前辈对‘老生常谈’的道理赋予了新的内涵,并探索出共同规律,希望老师和同学们加强学习,胸怀大局,善于发现,以小见大,‘只有学好才是大学!’,期待你们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 杨兴锋教授对《中山大学新华学院报》给予指导意见
      此外,杨教授还对《中山大学新华学院报》、《中山大学新华学院招生宣传视频》给予具体指导意见,宣传与新闻中心负责人刘英老师表示,此番指导受益匪浅,可以说脑洞大开,对今后校园媒体的改革发展有了更深的认识和理解。
 
\
广东省记者协会主席杨兴锋教授(中右)、广东省老记者协会理事黄洪武资深记者(中左)、中山大学新华学院院长王庭槐教授(中)与中山大学新华学院学生记者站记者合影留念
 
(宣传与新闻中心供稿:文/刘英 记者:孙骜 图/李波 记者:肖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