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7日及25日,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生物物理学博士潘宝成副教授分别于广州、东莞两校区开展“2015年诺贝尔科学奖简介及启示”主题讲座。
潘宝成副教授与同学们一同探讨诺贝尔获奖者的成功之道
一代伟人,精神永续
“我的理想是为人类过上更幸福的生活而发挥自己的作用。”潘教授以诺贝尔的名言开场,向同学们介绍了诺贝尔这位伟大发明家的生平事迹,并生动形象地介绍了诺贝尔奖的由来,将诺贝尔奖的发展历程向在场的同学们娓娓道来。
潘教授表示,杨振宁、李政道、高锟的名字出现在历届华人获得诺贝尔科学奖名单上,他们用自己的成绩向外界证明了华人也是能够凭借自己的努力获得诺贝尔奖的。提及“屠呦呦”的名字,潘教授骄傲地说:“她是第一个中国本土培养的诺贝尔奖获得者,她是中国的骄傲!”
东莞校区讲座现场
广州校区
讲座现场
水滴石穿,扎实做事
认准目标,持之以恒,潘教授以“发现中微子震荡”、“DNA修复机制的研究”等为例,介绍了2015年在各个领域诺贝尔奖的成果。他表示,做研究应该持之以恒,扎实做事。滴水穿石,不单是水的力量,也是坚持的威力,科学家们30年如一日,观察了两万个中微子,才得出最终的研究成果。潘教授鼓励在场的同学,看准目标就要坚持下去,扎实做事,平凡中见伟大,一般人都能做的事,相信在场的同学坚持下去也能做到。
潘宝成副教授与资讯管理系师生合影
同学们纷纷表示,潘教授学识渊博,融贯中西,生动而丰富的讲座内容不但让大家拓宽了知识面,更让大家深刻感受到了持之以恒、锲而不舍的宝贵品质将对人的一生产生不可估量的积极影响。
(院记者站供稿 文/孙骜 图/孙骜 林宇光 钟乐其 杨凡)
责编 | 沈美辰 谢晶晶
校对 | 林奕璇
主讲嘉宾简介:
潘宝成,生物物理学博士,副教授。1998年毕业于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哥伦布分校,生物物理学专业。曾在耶鲁大学分子生物物理和分子生物化学系进行结构生物学研究,师从诺贝尔奖得主Thomas A. Steitz。研究RNA聚合酶的分子结构、功能以及催化机理。所设计的具有化学反应活性的结晶系统方法准确地揭示了蛋白质和核酸的相互作用机理,为X-光晶体学研究生物复合体相互作用机理提供了一种更可靠的方法,其研究成果发表在《科学》杂志上。现研究方向是理论生物学,试图从理论的角度来探讨生物学的基本问题、基本过程及其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