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萍教授讲学新华:“新常态下学生工作的思考”
学生工作是教育的全部。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就是为社会、为国家培养出一批又一批优秀的人才,这是我们的办学使命。应该把学生看成教育的主体,老师在教的过程中起一个积极的引导作用,要鼓励学生在正确的方向里主导自己的学习。教育不应该成为学生的枷锁和禁锢,应以人为本,尊重生命、尊重个性,给他们自由发展的空间,鼓励他们不断尝试、勇于挑战。学生不是我们的管理对象,而是陪伴我们一起成长的伙伴。
——李萍教授
3月30日下午,中山大学党委副书记、哲学(伦理学)博士李萍教授应学院的热情邀请,为新华师生开坛讲座。李副书记特意邀请王庭槐院长与其共同主讲,呈现一场生动的互动式的座谈式的关于“新常态下学生工作的思考”主题的精神盛宴。学校领导、各系部负责人及师生代表到场聆听。
王庭槐院长主持讲座与李萍教授进行互动式讲座
学生工作是教育的全部
李萍教授:她感慨道,中大新华学院历经十年“创业”,已拥有了一万八千余名在校大学生,学院发展之迅速令自己感到非常欣慰,希望借此机会,与在座师生有更进一步的交流与互动。
谈到学生工作,李萍副书记强调,学生工作是教育的全部。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就是为社会、为国家培养出一批又一批优秀的人才,这是我们的办学使命。
在当前新常态的背景之下,人才培养模式已经从单一的主体模式走向“双主体”。在教学过程中,老师是主体,学生是客体,而在学习过程中,则反之:学生才是永恒的主体。
王庭槐教授:我对李教授的观点表示十分赞同,并指出无论是讲台上、实验室里的老师,还是教辅人员,都应该把学生看成教育的主体,老师在教的过程中起一个积极的引导作用,要鼓励学生在正确的方向里主导自己的学习。
教育即“ 生活”“生长” 和“发展”
为了让在座的老师们对学生工作有更深的理解,李萍教授引用现代教育理论的代表——杜威理论,阐释教育工作者该如何理解现代教育。
李萍教授:现代教育的奠基人杜威在其教育理论中提出一个核心概念就是教育是“生活”。生活本来就是变化的,这就意味着我们的教育方式也应该随着时代发展而变化。教育过程中,孩子、学生才是成长的主体,无论是父母、教师还是其他教育工作者,都只是孩子成长的伴随者,没有人可以代替他们去成长。
杜威讲的另一个核心概念是教育即“生长”。在学生成长的过程中,应当給予他们适度的犯错空间,引导其从不成熟阶段顺利过渡到成熟阶段。过早地给学生灌输成人教育,设置一些条条框框去逼迫其早熟,会使学生很难完成一个完整健康的成长过程。此外,在学生“生长”的过程中,如何做一名不误人子弟的好老师,如何在道德上给学生做一种好的示范,也是我们需要时刻思考的问题。
“教育是发展,什么是发展,生活就是发展。”李萍教授说道,作为老师,我们要明白每一位学生都有着不同的成长背景。当学生在发展的过程中,遇到困难时,老师要教会他们如何认清方向,直面挫折,要让他们坚信只要跨过人生的“坎”,前方便是一片光明。这就要求老师本身就要对生活充满愿景、有所期待,从而把自身这种对于生活的理解、态度和内涵,通过正面教育的方式传递给我们的学生。
教育不应该成为学生的枷锁和禁锢,应以人为本,尊重生命、尊重个性,给他们自由发展的空间,鼓励他们不断尝试、勇于挑战。一个人只有在相对自在的状态下,才有可能发现自己的潜能和个性。
王庭槐教授:我完全赞成李萍书记的观点,他指出,在做学生工作时,老师的“身教”更重于言教。作为老师,应该教会学生如何进行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发展;从以前“管理”的方式转化为激励、引导的方式,从而让学生自我修正,自我发展。
新的形势给我们提出了新的要求,老师也需要不断学习。特别是在信息化时代,如果老师不懂得跟进学习,对学生的兴趣点一点都不了解,就会落伍、就会难以顺利开展教育教学工作。因此,老师首先就要不断的学习和进步,才能给予学生们正确的指引。
“三尺讲台”远不止三尺
教育工作对学生的影响,往往是潜移默化的。在李萍教授看来,站在讲台上授课只是教师工作的常态形式,事实上教师对学生的作用远不止三尺,其影响远及一生。老师的学风、教风,就是对学生的一种示范。
李萍教授:她强调,学生不是我们的管理对象,而是陪伴我们一起成长的伙伴。防范、管理、控制是相对过时的教育理念,作为老师,更应该注重引导学生进行价值判断。这就需要老师尽可能多地引导学生参加社会实践,与社会对话,丰富阅历、积累经验,从而使学生学会独立分析,做好价值选择。
王庭槐教授:李教授的讲座,结合西方现代教育理论和丰富的工作经验,不仅指出学生工作是教育的全部,而且揭示了教育的实质:教育是生活、生长,并升华为教育是发展,更重要的是教会了我们的老师如何做学生工作:学生不是我们的管理对象,而是陪伴我们长期成长的伙伴。
她的真诚、善良、亲切,善于启发诱导,讲座思想内涵丰富,给在座的师生们带来了一场丰盛的精神盛宴,让我们感受到了一位中大名师、一位国家名师的魅力与风采。
讲座现场
现场提问环节中,学工部部长林秋贵还就“如何让学生们更好的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问题向李教授进行了请教。李教授结合自己丰富的教学经验回应道,核心价值观理论体系本身就有彻底性,老师并不能代表理论的彻底性。如果学生提出问题,就证明我们的教育方式还存在探讨和改进的空间。作为老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反馈适当调整自己的授课形式,只有将理论和生活实际有效的结合起来,学生才能真正理解理论中逻辑的起点及追求的目标。
全场几度响起热烈的掌声,对李教授的精彩回答表达了感谢。
王庭槐院长最后勉励大家:教育是高贵的,因为你高贵,所以你才会选择教育。在我们2B院校,“新华的老师更要努力,新华的学生更要争气!”希望每一位老师都能够认真领会、感悟李萍教授的讲话内容,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脚踏实地的把学生工作做的更好。
主讲人介绍:
李萍 教授
中山大学党委副书记,哲学(伦理学)博士,博士生导师。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教育部项目评审专家、广东省社会科学联合会副主席、广东省伦理学会会长。
主要研究领域包括:学校德育与比较思想道德教育、比较伦理、生命伦理等。近年主持多个省部级项目:我国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建设若干重大理论问题研究;两种“利他”主义德育价值观的比较研究;现代社会伦理变迁与道德建设;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与价值教育等。
首批“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奖二等奖获得者,教育部第一届百名优秀“两课”教师,国家有突出贡献专家,广东省高等学校第一、第二批“千百十工程”省级培养对象,广东省高等学校“千百十工程”先进个人优秀奖获得者,广东省优秀中青年科学家,中山大学教学名师,两次获广东省优秀教学成果奖一等奖、广东省南粤优秀教师等。主讲《思想道德修养》被评为首届国家级精品课程,主编《思想道德修养》获教育部社政司“全国高校‘两课’优秀教材”。
(院记者站供稿 文/谭洁 沈美辰 图/杨凡 罗韵倩)
责编|刘 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