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4日,中国山水画界造诣深厚的国家一级美术师许钦松研究员应邀做客新华学者讲坛,于中山大学新华学院东莞校区开展《前行的脚步:中国山水画新变革》主题讲座,为400余名新华师生分析了中国山水画的发展历史及艺术特征,肯定了岭南画派在中国近现代美术中的变革作用,分享了其艺术创作生涯的历程和体悟。
许钦松大师讲学新华《前行的脚步:中国山水画新变革》
历程:困局—立足—创新—超越
许钦松开篇明义,从山水画的历史发展入题,指出中国山水画是中国绘画中最重要的学科,在中国绘画艺术这么多门类中是最为重要的。其本质是中国哲学,是中国人“天人合一”哲学观的体现。他以唐、宋、元、明、清代及岭南画派的山水画发展历史,分析其艺术特征。
许钦松以视频的形式分享了多年来创作历程的四幕:从“人问寒山道,寒山路不通”的困局:当代中国山水画何去何从?到“夏天冰未释,日出雾朦胧”的立足:浩瀚厚实的中国山水画史,再到“似我何由届,与君心不同”的创新:彰显时代精神的“大山水”,最终达到“君心若似我,还得到其中”的超越:重审人与自然的“圣洁山水”宇宙观。一段沉重而唯美的视频,成功地将现场的新华师生带入了他完整的百态艺术人生中。整场讲座如行云流水,娓娓道来。
变革:新山水画精神——“圣洁山水”
一幅幅精美绝伦、圣洁雄壮的山水画展示在师生眼前,现场赞誉声连连。许钦松的作品始终贯穿其“圣洁山水”的新山水画精神。他以“尼泊尔之行、华山之行、汶川之行”的创作经历,讲述了自己从事中国山水画创作事业的坚守和情怀。
“我为什么要画‘圣洁山水’?”许钦松与师生分享了原因所在:从山水画的“道统”上说,是中国山水画的现代性转化需要;从世界现代性语境的关怀上说,是对环境问题的忧虑;从个人悟道的经验上来说,是“尼泊尔面前雪山的震撼之行”的促成。“哪一座山是许钦松的山?”他透露,自己致力于建造一个可望、可及、可玩的山水世界,那里有阳光、水、空气的自然融合。“圣洁山水”精神也是我们艺术界的使命和担当。
许钦松山水画实践中的“四个革新”
(一)拓展新视野——“广远法”/“环视法”
古代山水画有三远:“高远” “平远” “深远”;另有元代黄公望的“阔远”。许钦松分享了各界学者、专家对其创作的评价,薛永年先生曾称其山水画的构图法为“广远”,邵大箴先生称其山水画为“新体貌山水”,范迪安教授认为他画出了“天地之大美”,田黎明先生认为他画出了“圣洁的气象”,易英教授画出了“激情山水”。而这也正是他自己“环视法”创新之所在。
(二) “大笔墨观”思想的提出
国人对传统绘画的批判从进入现代社会就开始了。“五四”运动时期新文化旗手陈独秀先生要“革王画的命”,八九十年代有“国画已死”的说法,后来又有“笔墨等于零”的论述。“笔墨”一词在五代时期荆浩《笔法记》中集中出现。许钦松指出,此前的“笔”是书法的核心观念。“笔墨”观念在荆浩之后就是中国艺术:书法和绘画的共同根基。“我对‘笔墨’的态度是要吸取其精华,无论是传统的‘小笔墨’还是其它绘画体系的元素都拿来,再融合为‘大笔墨’。”许钦松强调。
(三)文人山水画的新推进——纯水墨灰色的极限研究
许钦松介绍道,中国山水画从元代开始就步入了文人画的语境,山水的主要面貌以水墨山水为主。水墨山水是中国山水画的正统。他在纯水墨上的创新就是对灰色的极限丰富的研究,云、雾、烟、雨等几项古人不大去探索的领域,自己给予了高度的注重和细致研究,以实现在画面营造出交响乐似的效果特点。
(四)运用“木刻”刀法——金石和光色入画的力度
“金石入画”古已有之,宋人稍有涉猎,清末海上画派是金石入画的主要艺术思潮。
古人“金石入画”以“篆刻”刀法,而许钦松则是以“木刻”刀法,表达山体的结构和形体,再从西画中引入古人历来欠缺的光色传统。他将两种方法加以结合创作,在自己的画面上表达出来。
“中国画就是一门时间的艺术”——60岁才真正开始!
许钦松以其一生对当代中国山水画的工作和思考告诉新华学子:“艺术是一件‘痛苦而艰辛’的事业。实际上中国画就是一门时间的艺术!成熟的创作,除了专业坚守,更是生命的坚守。”延伸到青年学子的求学生涯,同样需要时间的坚守和人生的坚持,方能领悟真谛,获得成功。
讲座最后,他感慨地说:“期望自己能活到90岁,自己现在64,刚好走过艺术生涯的2/3,对于艺术生涯的追求才刚刚开始!期待着自己在八九十岁时,能有另外一番景象和更高的境界。”
现场提问,新华学子向许钦松大师请教问题
新媒体互动,许钦松大师向学生赠送其山水艺术作品集
艺术的传承与创新需要:精、真、诚、磨
学院副院长许淑锐主持讲座,他总结道,许钦松大师为新华师生带来视听文化盛宴,让我们充分了解到艺术的特色,感受到中国书画强厚的文化氛围,带来了专业与思维上的艺术体验;为大家明确了艺术的传承与创新需要做到精、真、诚、磨四个方面,应做到追求永不停步,创新永不停歇,传承永不停滞,探索永不落后。只有革新永远在路上,才能把美留在人间。
许院长强调,艺术并非一蹴而就,作为一名艺术家特别是画家必少不了困苦与艰辛,没有经过千锤百炼难以成为艺术大家。他号召新华师生以许钦松大师为榜样,要经得住实践的磨难和时间的磨练最后方可学有所成!
讲座嘉宾与师生合影留念
许钦松大师为新华师生签名
新华学子围绕许钦松大师请教问题
主讲人简介:
许钦松,国家一级美术师,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现为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广东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席,广东省美术家协会主席,广东画院院长,广东省中国画学会名誉会长,全国政协书画室副主任,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本次许钦松主席讲座的主要内容是从艺术史与自身实践两方面探讨中国山水画的发展历史以及山水画在当下的意义。其中艺术史梳理方面包括山水画在魏晋的起源到隋唐的发展,再到两宋的崛起,元代的转折,明清的衰落直至近现代山水画的变革,肯定了岭南画派在中国近现代美术中的变革作用。自身创作实践方面,许钦松主席与我们分享他通过实践之后总结出来的对中国山水画新变革的所思所想。对于许主席而言,他所追求的山水是“无人之境、蛮荒之野”的“无人山水”,是只可远观而不可亵玩、可望不可及的人类圣地图景,是将山水与自然推向神圣的殿堂,是他为现代人的心灵所寻找的“最后的精神家园”。
(宣传与新闻中心 文/刘英 图/李波 王银娜)
责编|李清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