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者讲坛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新华讲坛 >> 学者讲坛 >> 正文

陈之昭、吴中柱:我的点滴——老大回 --伉俪教授的平凡传奇人生

发布者: [发表时间]:2016-11-15 [来源]: [浏览次数]:

11月9日,陈之昭、吴中柱伉俪应邀前来我院广州校区带来《我的点滴——老大回》主题讲座。学院院长王庭槐主持讲座,全院师生代表三百余名到场聆听。现场座无虚席,许多慕名前来的同学全程站在教室后面聆听讲座。

陈之昭、吴中柱两位教授

王庭槐院长热烈欢迎陈之昭和吴中柱两位学者的到来,他向大家介绍了陈之昭教授和吴中柱医师的丰硕学术成就,并对吴教授所撰《我的点滴——老大回》一书作了介绍,随后陈之昭教授、吴中柱教授与在场师生分享了他们平凡而又传奇的一生。

陈之昭教授:我的点滴

成长:祖父与父母的典范作用

陈之昭教授是现任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名誉科学家。曾发表文章660篇,编纂书籍(章节)55本(篇)、教科书2本 ,同时担任20多个杂志的编委。她是美国视觉与眼科研究协会金会员,曾获得美国眼科学会高级成就奖、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院长和眼科研究所所长奖、国际葡萄膜炎研究组的金牌、中美眼科学会研究成果奖、中国科协荣誉会员等殊荣。

陈之昭教授告诉我们,她之所以取得如此令人羡慕的成就与她祖父和父母的深刻影响分不开。她的祖父陈联祥,是哈佛大学的首位华人毕业生。毕业回国后到南京和福州教授化学、物理、地理、历史和英文,成为介绍西方文明和理念的先锋。

陈教授的父母对她的成长也起到了非常大的榜样作用。其父亲陈耀真教授是中国眼科泰斗,他在美国获得眼科博士学位后毅然回到中国帮助困境中的民众,终生致力于防盲治盲事业。1983年陈耀真教授和毛文书教授共同建立了中国第一个眼科中心——中山眼科中心。1985年,共有400多名陈教授的三代学生和其他300名来自中国和国外的学者,参加第一届国际眼科会议以纪念他。陈教授的母亲毛文书教授也是国内著名的眼科医生,毛教授精湛的手术技巧、医学 知识和仁心赢得了成千上万病人的爱戴和尊重。

事业:辛勤工作成就卓越贡献

正是在父母的影响下,陈之昭教授在求学道路上一路攀登,从中山医学院毕业后远赴美国深造,最终取得了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医学博士学位。2015年,陈教授成为了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眼科所荣誉退休科学家和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客座教授。同年,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为陈之昭教授召开了“退休纪念文集研讨会”,来自世界各地的眼科专家和学者汇聚一堂表彰和赞美陈教授对世界眼科医学所做出的巨大贡献。

陈之昭教授目前已经发表论文660多篇,论文被引用次数高达16290次。2016年,陈之昭教授获得了国际葡萄膜炎研 究组的金牌,该奖项四年评审一次,从全世界提名优秀科研工作者以表彰他们的功绩。

陈之昭教授目前还担任岭南基金会董事,致力于帮助华南建立高等教育,增进中美之间的了解,支持学术交流、教育 创新和服务社会。她鼓励新华学子积极申请出国交换的机会,以便能够接触国际最前沿的医学知识,提升自己的医术 。

在陈教授看来,努力学习、勤奋工作加上聪明的思维对个人而言十分重要,要有终身学习和培训的意识。在工作中要热情、乐于奉献,热爱自己从事的事业。

陈教授讲述她和中大的不解之缘

陈之昭教授特别讲到了她和中山大学、中山眼科的不解之缘,从孩提时代在校园中玩耍,到被聘为中山医科大学眼科客座教授暨眼科研究所名誉所长,再到参加中大八十周年、九十周年校庆以及陈耀真和毛文书塑像揭幕仪式,陈之昭教授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处处都能和中大、中山眼科不期而遇。

家庭:幸福美满生活的秘密武器

家庭永远是我们心灵的避风港,陈教授的爱人吴中柱医师是退休外科医生,儿子和儿媳都是美国名牌大学的毕业生 ,一家人生活十分幸福,祖孙三代其乐融融。

在Long Ly & Martine J. Jager所著《三代杰出的美籍华人:生活与历史的交织》一书中这样评价陈氏祖孙三代:“陈氏祖孙三代人的经历正是许许多多移民生活的一个缩影,无论环境多么艰难,他们力求把握机会并朝着最好的方向努力。而努力的目标,正如陈之昭医生所说, 是回馈给予他们机会的这个社会。”

讲座最后,陈之昭教授告诉大家:我们都在孙中山先生创立的学府学习,共饮过珠江水,同沐过白云风,我们都以中大为荣,都愿意为中大的发展贡献力量。希望同学们“Do what you like,Like what you do”,热爱自己的工作和学习,树立目标,脚踏实地,勤奋学习,成为有用之才。

听完讲座后,医学系首席教授Susan对陈教授的分享表示感谢,陈教授完美的将事业和生活结合了起来,为中国和世界作出了卓越贡献,是中国的英雄。陈教授认为,每个人都要有为社会做贡献的理想,做好自己的工作,尽己所能的帮助他人。

医学系首席教授Susan感谢陈教授的分享

护理系的陈同学阅读了吴中柱医师的著作后,对两位学者的爱情传奇十分好奇:陈教授在美国留学时,吴医师尚在香港,为什么身边环绕大批优秀青年依然毫不犹豫的选择与吴医师结婚?陈教授微笑着回答道,在国外学习比较繁忙 ,没有时间考虑感情的事,但更重要的是选择了就要专一,就要不忘初心。陈教授对爱情的诠释赢得了王院长和在场师生经久不息的掌声。

同学们向陈教授提问

王庭槐院长为讲座作总结,他表示,陈氏祖孙三代的奋斗事迹十分感人,听完讲座后受益良多。希望同学们不要在意出身,下定决心,像陈教授那样勤奋学习,认真工作,踏实搞科研,平衡好事业和家庭的关系,做出一番成就。

吴中柱:老大回——三代人在美国的传奇

平凡的出身,不平凡的经历

吴中柱医师告诉我们,他出身平凡家庭,他父亲是乡村医生,母亲是助产士。少年时期的自己十分调皮,小学、初中和高中就读过七个学校。进入大学后,做实验时与陈教授分在了一组,阴差阳错之下与她相识相恋。但陈教授显赫的家世让他望而却步:陈教授的祖父是哈佛大学的首位华人毕业生,父亲和母亲都是国内非常著名的眼科医生。“门不当户不对”的情况下,吴医师也有些犹豫。但陈教授十分中意吴医师,一直鼓励帮助他出国、学习和工作,并在自己取得博士学位后执意与尚无工作的吴医师结婚。谈及此处,吴医师眼里充满了对陈教授的爱意和感恩,脸上满是幸福的神情。王院长也感慨道:要相信爱情。

上世纪六十年代,吴医师偷渡到了香港,在那里他做过建筑工人、扎铁工人、织布工、清洁工等工作。一次在为顾客清洁厕所时被顾客的女儿问到:你为什么戴眼镜?吴医师内心当时波涛汹涌,五味杂陈,想到自己读了二十年书却去作清洁工,十分感慨。但是他始终没有放弃自己的梦想,几番曲折几经波折下,离开香港前往加拿大,在多伦多大学卫生学院学习英文和医学,毕业后因为没有行医执照不得不去餐馆洗碗,最终才到达美国与陈教授团聚。

传奇学者的人生感悟

吴医师说道,自己是一个非常怀旧的人,52年前第一次踏入孙逸仙纪念医院的大门,穿着崭新的白大衣,来上内科 基础课,心情十分兴奋和紧张。那时没有CT和MRI,学的是望,闻,问,切,却非常怀念那时大夫的医学技艺;那时候不需要上“道德伦理”课,医生不收红包,也没有医患矛盾,“为人民服务”、“医者父母心”的强烈意识深深地刻在心头,那时医生多么的受人尊重和爱戴!

他感慨道,那时没有因“爱滋”而死,只有“爱你”到死;那时没有奶粉,我们都是喝娘奶、米汤长大;那时是全民义务教育,我不用交“赞助”还有“补助”!那时是“为工农兵服务”而不是向“土豪官富”献殷勤;那时看完病才“买单”,如果无钱,政府来“睇数”! 那时没有化肥和农药,吃喝都是健康食品,Organic! 那时没有老人院, 只有老携幼,壮扶老,代代同堂。

吴医师认为,传统的风俗习惯、论理道德以及文化遗产中,依然有历经时间检验的无价之宝,不能丢掉,中华民族的优良美德,需要传承下去。

追随成功人士的足迹

吴医师认为,人的一生要向成功人士学习,勤奋、自信,学会思维,好奇、好问、好学,敢创新、敢梦想、敢冒险 、敢犯错误,有远见,勇于竞争,坚持信仰,不怕失败,经常反省,善於发掘自已的天赋,并做到永不放弃。

他认为,中国人拥有宝贵的优秀文化遗产,同时也拥有创新意识,因此,是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成就一番事业的,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他还举出尼克·胡哲的例子激励大家要做一个积极向上的人,做一个有正能量的人。

吴医师与现场师生互动

提问环节中,吴医师寄语新华医学学子:不要为钱行医,要像对待自己的父母一样对待每一位病人,手术前要做好充分准备,手术后要认真总结。

被感动的苏老师

吴医师还特别感谢了从齐齐哈尔专程赶到现场的苏英媛老师。苏老师从儿子的案头看到了吴医师的著作,看完后十分感动,花了半年时间主动帮助吴老师修改勘正。苏老师告诉我们,自己修改吴医师的著作时一边看一边流泪,一边改一遍学习,为他的坎坷经历所感动,为两位学者的不朽恋情所折服。

从齐齐哈尔特意赶到现场听讲的苏英媛老师

纽扣的故事

讲座现场,“男神”吴医师还给同学们支招如何拿下“女神”。他告诉大家,自己经常在陈教授需要的时候出现在她身边。读大学时有一次陈教授看到自己衣服上的纽扣掉了,便自己拿出针线和纽扣帮他缝好了衣服,自己心里就更加坚定了两人走下去的决心。他还分享了自己对儿子选择女朋友的看法:能不能接受对方的缺点。

讲座现场

王院长为讲座作总结。他告诉同学们,与其他的高校相比,新华同样有大师,只要同学们的心中有梦想,一切都有可能。吴医师的例子就是很好的借鉴,新华学子要坚定信念,朝着目标勇敢地走下去,不轻易放弃,直至梦想的彼岸 。

讲座当天恰逢吴医师75岁生日,两位学者和现场师生共同度过了这个难忘的生日,吴中柱医师还给现场购买《老大 回——三代人在美国的传奇》一书的读者签名。

王庭槐院长代表学院向吴中柱医师、陈之昭教授赠送礼物并祝吴医师生日快乐
吴医师为同学们签名
陈之昭、吴中柱两位学者与师生代表合影

宣传与新闻中心供稿
文/李清波
图/郑煜光 院记者站 庄志全
梁秋阳(实习)钟潇铭(实习)
责编|李清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