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推动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走深走实、见行见效,强化青年责任担当。我校团委开展以“学习二十大 永远跟党走 奋进新征程”为主题的2023年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我校60支队伍充分发挥专业优势,开展贴合乡村需求的社会实践活动,在基层贡献“新华力量”。
寻迹非遗文化助力陶塑瓦脊创新发展
古建筑陶塑瓦脊制作技艺源于唐代,盛于清代,至今已有千余年的历史,是中山市小榄镇的地方特色技艺,也是广东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岭南民间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反映了岭南地区的历史变迁和民俗风情,也展示了岭南地区特有的建筑装饰风格和审美情趣,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研究价值和美学价值,对其进行保护与传承机制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为了更深入地体验陶塑瓦脊工艺的魅力,世外“陶”源社会实践队员们亲身参与到手工制作陶塑中,从中深切感受到制作出优秀的陶艺品,需要有耐心、细心与敬畏心。只有保持不断学习探索、精益求精的匠人精神,才能创作出独具特色的陶塑作品。

实践队员体验陶塑制作
“资”润幸福生活“助”力美好未来
村香晨韵社会实践队于7月16日至21日在广东省普宁市占陇镇下寨村开展国家资助和助学贷款政策宣传活动。本次活动得到了普宁共青团、普宁市大学生发展促进会、普宁市占陇镇团委及下寨村党委的大力支持,通过线上线下结合的宣传方式,使本次“国家资助和助学贷款政策下乡行”活动宣传效果较佳,覆盖面较广。
村香晨韵社会实践队成员来源充分体现了资助育人的成效,实践队中有成员申请过生源地助学贷款,正是有了国家资助政策的帮助,才有了他们如今的成就。资助育人共成长,助学筑梦显担当。村香晨韵社会实践队通过将国家资助和助学贷款政策的光照亮到家庭经济困难学子的身边,推动国家资助和助学贷款政策在基层落地生根。

村民在摊位进行“国家资助和助学贷款政策”咨询
呵护脊柱健康 助力孩子健康成长
为全面了解当地学生的脊柱健康状况,脊柱护航·新华医疗服务队在郁南县第二人民医院开展脊柱侧弯筛查活动,重点对当地小中高学生进行筛查,并向当地家长们介绍早期预防青少年脊柱侧弯的意义。
在郁南县第二人民医院住院部康复治疗部的筛查现场,队员们运用脊椎测量仪对青少年们的姿势和体态进行人工筛查,耐心地讲解筛查时应注意的事项,指导青少年们按照要求进行细致全面的脊柱健康检查,将筛查结果及时反馈给青少年及其家长,并向其细致讲解脊柱侧弯专业知识,让家长们更加清晰地认识到进行脊柱侧弯筛查和早期预防的必要性。

筛查人员耐心讲解筛查项目的指导动作
领悟非遗魅力助力潮汕乡村振兴
前美村是潮汕远近闻名的“灯笼村”,其灯笼制作技艺,自清初由其先祖陈壁洲时传下来,已经有400多年历史。在前美村体验油纸灯笼非遗的制作时,辰海社会实践队员们不仅感受到了油纸灯笼制作的精妙之处,还了解到很多与油纸灯笼这一非遗技艺相关的知识。在非遗传承人陈周茂老师的帮助下,队员们成功完成了一个灯笼的编织。经过亲身体验,队员们切实体会到油纸灯笼制作过程之不易,也从中感悟到了非遗文化的魅力。这个过程既是对传统文化的深入体验,也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一次积极探索。
辰海社会实践队的队员们深入了解到澄海隆都潮侨文化的根基和丰富内涵,亲身感受到属于传统文化的魅力与生命力。同时,队员们也希望能为更多的人提供了解和认识当地文化的机会,为澄海隆都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为乡村振兴出一份力。

实践队制作油纸灯笼
传承红色基因践悟乡村振兴路
“薪火南雄”社会实践队通过实地走访、个别访谈等形式,深入了解南雄乌迳及周边目前已有的文旅资源以及亟待解决的发展问题,助力南雄发展“乡村旅游+红色研学”新业态。
红色资源的珍贵价值,不仅在于它的历史光辉,更在于它在当下依然能带给我们思考和精神滋养。在南雄革命老区,“沉睡”的红色文化资源被激活、用活,在保护、升级、提质基础上,将红色与教育深度融合、观光与体验结合,打造党性教育基地,大力发展红色研培、红色文创和红色乡村建设,将能走出一条以红色文旅带动乡村振兴新路径。新华学子也将持续以解决基层实际问题为导向,将理论学习与应用实践结合起来,以新华学子所能服务地方所需,在“百千万工程”中贡献青春力量。

实践队成员向革命烈士默哀
我校团委积极响应团中央号召,践行并落实我校“博学、笃行、正心、自强”的校训和“三早”的教育理念,引导更多青年学生投身社会实践,锤炼过硬本领,以实际行动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在今后的道路上,新华学子将带着更多的期待投身实践,秉志前行,在实践活动中获得宝贵的精神财富,得到更深厚的经验积淀。
校团委供稿
文/肖晴、赖琪怡、刘洁
图/各实践团队、社会实践服务中心
审校|李梦华
编辑|何宛桢
责编|刘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