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动态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校园动态 >> 正文

2023三下乡|向阳而生社会实践队:阳江非遗传承的瑰宝——风筝绘梦

发布者: [发表时间]:2023-07-24 [来源]: [浏览次数]:

为推动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走深走实,强化青年责任担当,2023年暑假,广州新华学院开展以“学习二十大 永远跟党走 奋进新征程”为主题的2023年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60支队伍充分发挥专业优势,开展贴合乡村需求的社会实践活动,在基层贡献“新华力量”。

向阳而生社会实践队于7月10日前往位于阳江市的风筝馆参观学习。此次实践活动旨在深入了解阳江风筝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历史和丰富内涵,提升队员的文化素养。通过网络新媒体的宣传,力求扩大对阳江风筝非遗文化的传播,为乡村振兴事业贡献一份力量。

歌阳江风筝,颂时代民俗

馆长为实践队成员讲解风筝起源

在阳江市阳江风筝非遗传承人、风筝馆馆长梁治昂的引领下,队员们了解到,放风筝作为一项传统民俗活动,深受阳江民众的喜爱。

“据《阳江县志》文献记载,阳江风筝的兴盛始于明清时期。相较于网络上对阳江风筝的信息,这些记载更为准确可信。”执着于风筝手艺的梁治昂向队员们讲解道,阳江“放鹞”始于邑民自发的“重阳登高”和“祈福”习俗。阳江人民将对国泰民安、风调雨顺和幸福安康的美好祝愿寄托于飞翔的风筝之上。

参观风筝馆时呈现在眼前的一张引人注目的照片,展示了山腰上人们的热闹场景。梁治昂向队员们解释道:“村民们会带着全家人来观赏风筝,同时携带炉灶和帐篷。”每年重阳节放飞风筝时,无论是城市还是乡村,都弥漫着纸鸢翱翔的景象,形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阳江重阳节放飞风筝已经成为一项群众基础良好的传统活动,在当时家家户户都会参与到其中来,形成了一种人人都能放风筝,人人都会制作风筝的现象。为风筝多样化的种类和形式奠定了基础,这得益于一代又一代风筝手艺人的传承以及群众对这项活动的热爱。

阳江风筝馆作为一座展示传统民俗活动的场所,吸引了众多游客的驻足。风筝的放飞和相关的庆祝活动,体现了阳江人民对幸福生活的追求和美好事物的向往。阳江风筝的独特魅力将持续吸引更多人的参与,展示阳江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

探寻非遗手艺,致敬当代非遗人

参观完一楼后,实践队成员随馆长进入二楼的风筝制作工作室进行学习。在工作室,馆长向实践队介绍了工作室的荣誉:被评为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阳江市振兴传统工艺(风筝)工作站,以及深圳大学艺术学部设计类研究生实践基地。这些称号的背后,是风筝工作室多年来对非遗文化传承的坚守和努力。馆长还向实践队展示了两位非遗传承人的杰出技艺。阮权先生和黄永杨先生拥有多年制作风筝的经验,其中阮权先生自幼跟随父亲学习制作技艺,至今已有超过50年的丰富经验。

梁治昂示范风筝扎架过程

他们的精湛技艺展示了风筝制作的非凡魅力。在馆长的引导下,实践队了解了风筝制作的四个步骤:扎、糊、绘、放。每个步骤都需要巧妙运用各种道具和材料,如长在阳坡上的毛竹、纸、画笔、颜料等。实践队留意到工作室桌上摆满了这些必备材料,馆长解释说,这是因为风筝制作是一项繁琐而精细的过程,需要随时使用不同的道具。为了让实践队更好地理解风筝制作的技艺,馆长亲自为他们演示了“扎”的过程。在馆长熟练的动作下,复杂的制作过程迅速完成,令实践队惊叹不已。这个过程让他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非遗传承人们技艺的精湛和辛勤付出。

馆长接受实践队成员的采访

通过与馆长的采访,成员们了解到了阳江风筝文化传承面临的困境和挑战。据馆长透露,“学习风筝制作并不是一条容易走的路,它需要付出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很难同时维持正常的生活。然而,年轻人对学习风筝制作并不感兴趣,愿意拜师学艺的人更是寥寥无几,这使得阳江风筝文化的传承常常遭遇困顿。”面对这一现状,实践队深思熟虑。他们坚信非遗文化传承是文化根脉的一部分,蕴含着宝贵的智慧和历史记忆。如果让这些传统逐渐消失,社会将失去一笔无可替代的宝藏。

基于这一认识,成员们坚定地认为需要采取积极的行动来推动阳江风筝文化的传承。呼吁社会各界加强对非遗保护的支持和关注。他们深切明白推动阳江风筝文化的传承需要行动而非空洞的宣传。他们认为,只有通过积极参与和实际行动,才能真正起到保护和传承的作用。阳江风筝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的考察学习活动为实践队成员提供了深入了解风筝制作工艺和文化价值的机会。他们明白,保护和传承非遗文化,不仅是为了维护我们的根脉,更是对智慧和历史记忆的尊重与延续。通过此次活动,实践队成员们希望唤起社会对阳江风筝文化传承的重视,共同守护这份宝贵的文化遗产。他们表示,要一起行动起来,为阳江风筝的传承做出积极的贡献。

向阳而生社会实践队

文/骆杰俊 张文杰

图/陈佩莹

审校|赵冉

编辑|何宛桢

责编|刘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