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推动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走深走实,强化青年责任担当,2023年暑假,广州新华学院开展以“学习二十大 永远跟党走 奋进新征程”为主题的2023年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60支队伍充分发挥专业优势,开展贴合乡村需求的社会实践活动,在基层贡献“新华力量”。
隆都,作为一座充满着社会记忆的小镇,是汕头市重要潮侨文化地之一,承载着丰富的潮汕文化和华侨文化。为了能深入了解和弘扬当地潮侨文化,7月上旬,广州新华学院11名师生组成的辰海社会实践队赴汕头市澄海区隆都镇,在镇团委和前美村党委的支持下开展了一系列社会实践活动。

辰海社会实践队集体照
参观陈慈黉故居,感受侨乡文化底蕴
澄海隆都的前美村是众多潮籍华侨的故乡,有过辉煌的科举成就,并曾涌现出包括泰国总理陈家乐在内的数十位国家政要和包括清末华人首富陈慈黉在内的多位巨商,拥有丰富的潮侨文化历史。
7月6日,队员们前往了前美村参观“岭南第一侨宅”——陈慈黉故居。陈慈黉故居由传统潮汕建筑风格构成,殿堂宏伟、庭院幽静,展示了浓厚的潮汕传统文化。通过陈列的实物、图片和展板,队员们详细了解到陈慈黉先生的生平事迹以及在教育事业、社会公益等方面的伟大贡献,深入了解华侨在社会发展发挥的重要作用,并深刻感受到陈慈黉先生“拓荒海外,反哺家乡”的潮人好家风。他的故居不仅展示了他对社会的贡献,也展现了潮汕侨乡特有的文化底蕴和精神。
开展实地调研,追寻潮侨记忆
7月7日,辰海社会实践队在前美村进行了详细全面的调研工作。队员们对村委副书记陈旭进行了有关前美村产业发展现状和未来规划的专题访谈。
陈旭表示自己曾外出工作,机缘巧合下回到村里,后成为村中干部,为村子的发展尽力贡献力量。但仅有他们的投入远远不够,希望能有更多有能力、有想法、对乡村有眷恋的年轻人回到村子,为乡村振兴注入新活力。
通过这次访谈,队员们对前美村当前的经济产业结构、发展现状以及未来发展方向有了更深入的了解,看到了村领导班子干事创业、深入推动乡村振兴的决心,也看到了当地居民对村庄变化的期待与希望。

实践队采访村干部
为进一步了解乡村发展和社会记忆的保存情况,辰海社会实践队成员还与当地居民进行了交流互动,倾听老一辈人的口述和回忆。这些珍贵的社会记忆不仅让队员们对乡村历史和文化传承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体验油纸灯笼和钩花“非遗”魅力
前美村还是潮汕远近闻名的“灯笼村”,其灯笼制作技艺,自清初由其先祖陈壁洲时传下来,已经有400多年历史。7月8日,辰海社会实践队队员们亲身体验这项非遗文化。在前美村体验油纸灯笼非遗的制作时,队员们同非遗传承人陈周茂老师进行交谈和学习,不仅感受到了油纸灯笼制作的精妙之处,还了解到很多与油纸灯笼这一非遗技艺相关的知识。最后,在陈周茂老师的帮助下,队员们成功完成了一个灯笼的编织。经过简单的体验,队员们切实体会到油纸灯笼制作过程之不易,也从中感悟到了非遗文化的魅力。这个过程既是对传统文化的深入体验,也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一次积极探索。

实践队制作油纸灯笼
队员们还有幸与潮州钩花非遗传承人杨丽红和陈佩芹面对面交流学习。两位老师向队员们介绍完钩花的历史后,便开始耐心地给队员们讲解钩花的制作流程。由简入繁,从如何摆放手势到制作出钩花花朵,手把手进行教学。在两位钩花老师指导下,队员们经过多次练习,逐渐掌握技巧,能用钩针和棉线编织出朵朵漂亮的花儿。通过这次与非遗传承人的亲密接触,队员们不仅更加深入地了解了钩花的历史渊源和技艺特点,也领悟到这项技艺的独特魅力与传承意义。

实践队在学习钩花
通过三天的活动,广州新华学院辰海社会实践队的队员们深入了解到澄海隆都潮侨文化的根基和丰富内涵,亲身感受到属于传统文化的魅力与生命力。同时,辰海社会实践队的队员们也希望能为更多的人提供了解和认识当地文化的机会,为澄海隆都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为乡村振兴出一份力。
辰海社会实践队供稿
文/邓诗平、邓智荣
图/陈东廷、陈文锋、邓智荣
审校|孙华玲
编辑|何宛桢
责编|刘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