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0日,中国大陆各省及香港地区的语言文字学界、各大高校知名学者专家齐聚中山大学新华学院以“周有光与中国语文现代化”为主题,在办公楼A208多功能会议厅开展专题学术研讨会。研讨会分为上午、下午两场。
上午场由中山大学新华学院院长王庭槐教授主持,报告的专家学者为:中国语文现代化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袁钟瑞,南京大学文学院资深荣誉教授董健,暨南大学文学院教授、汉语方言研究中心名誉主任詹伯慧,中山大学中文系主任李炜,中山大学新华学院副院长、周有光学术研究中心主任李中生等。
下午场由中国语文现代化学会副秘书长谭汝为教授主持,报告的专家学者为:江苏理工学院中文系主任、副教授赵贤德,中山大学国际汉语学院院长周小兵,中国传媒大学南广学院新闻传播系教授、作家、评论家沈敏特,著名网络作家胡鹏池,华中师范大学、湖北语言文字规范问题专家刘兴策等。
此外,常州市社会科学院历史文化研究所研究员范炎培,香港中国语文学会原会长姚德怀,香港拼音优化教学促进会会长熊怀苑,苏州科技大学文理学院教授王玲玲,常州大学周有光语言文化学院院长薛荣,中国语文现代化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国家语委普通话推广处原处长袁钟瑞,广东中国语文现代化学会会长、广东语言学会会长詹伯慧,绍兴文理学院副校长、中国鲁迅研究会会长寿永明等专家学者围绕研讨主题进行自由发言。
会上,王庭槐院长代表中山大学新华学院对诸位专家学者们的到来表示由衷感谢,并对周有光先生对其学术成果资料的慷慨捐赠表达感激之情。他提出此次研讨旨在传承与发扬周有光先生的治学态度、学术精神以及其系列研究成果,探讨研究中国语文现代化的历程,推动其深入发展、尤其是在岭南地区的发扬光大,培育出一批批高素质语言文字人才,助推中国语文现代化事业繁荣发展。“智者健,仁者寿”,周老拥有“有光一生,一生有光”跨越四个时期的传奇人生,是他用其跨越世纪的生命常青树和站在时代前沿的活力生机,将有限的生命衍承出无限的完整的学术造诣、“从世界看国家”的方法论、中国语文现代化的发展历程等。这种治学之道、学术精神、研究成果值得我们每个人去敬仰和传承。
中山大学新华学院院长王庭槐教授主持上午场学术报告会并讲话
中国语文现代化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袁钟瑞教授作《略谈周有光先生》报告,深入剖析周有光先生文集导读内容,对周老学术上的研究进行“揭秘”,认为周老为中国走向现代文明做出巨大贡献。袁教授肯定了周老对“汉语拼音方案、语文现代化、文字发展规律、中文信息处理”等方面的研究成果。
中国语文现代化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袁钟瑞教授作报告
南京大学原副校长董健教授作《略论周有光的文化观》报告,阐述周老的文化观,认为现阶段的社会形势下,周老文化观仍具有强烈现实意义,颠覆性强,建构力大,具有历史和文化的深度,是中国文化现代化追求的重大成果,也是国家和民族一笔弥足珍贵的财富。董教授认为其文化观解开了在中西对立、古今对立下,文化不知所从的一个文化死结。同时,还讲述了周老文化观的核心在于“科学一元性”,还原了其先进文化观的全貌。
南京大学原副校长、文学院资深荣誉教授董健作报告
中国语文现代化学会原副会长、广东语言学会会长詹伯慧教授从周有光先生与时俱进的学术精神以及要紧紧把握住语言研究,强调语言的应用服务、社会应用作《向周有光先生学什么》报告。周老在中国语文现代化领域中,是文学界的一位老前辈、大师级的老专家,而他最令人敬佩、最值得我们学习的是与时俱进。到了百岁高龄,仍始终关心国家大事以及民族的辛酸,注重对电脑的使用,通过网络了解新事物、新信息,所以其很多观点是符合时代新使命的。年龄不可更改,但精神可以重生。詹教授还强调语言研究的社会效应及其应用,搞语言研究的人就要做好对语言知识的普及工作。
中国语文现代化学会原副会长、广东语言学会会长詹伯慧教授作报告
中山大学中文系主任李炜教授在会上就汉语拼音在汉语现代化、语言规范化以及汉语国际推广等方面的应用作报告,并指出我们应该向周有光老先生这个语言文字学界的楷模无限接近。
中山大学中文系主任李炜教授作报告
中山大学新华学院副院长李中生教授作《周有光学术研究中心的发展愿景》报告。他以中山大学新华学院为例,讲述学院从事促进中国语文现代化的研究实践以及逐步推进中国语文现代化的发展工作情况。他谈到,一是学院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为准则,组织学生进行广东省语言生活调查。二是在广东语言生活调查的基础上,建立广东省汉语规范化语料库(包括用字库、用语库、案例库),以及编辑出版《请用规范字》、《请用规范语》等书目,在推动中国语文现代化事业繁荣发展方面做了充足的准备。
中山大学新华学院副院长李中生教授作报告
中国语文现代化学会副秘书长谭汝为教授点出此次研讨会的两个关键词“周有光”和“中国语文现代化”。在解释“周有光”时,谭教授用“四个时期仨跨越,三个领域两头真”高度概括其一生。所谓“四个时期”,是说周老一生先后经历了四个历史时期,即晚清、北洋、民国和新中国;所谓“三个跨越”,是指他的一生实现跨越世纪、跨越学科和跨越代沟;所谓“三个领域”是经济、语言和文化;而在解释“中国语文现代化”时,提出中国语文应朝“规范化、信息化、国际化”方向发展。
中国语文现代化学会副秘书长谭汝为教授主持下午场研讨会
江苏理工学院中文系主任赵贤德副教授作题为《周有光先生对语文现代化的理论与实践》的报告。他以自撰论文为基础,与现场专家进行交流。赵副教授认为周老对语文现代化的理论与实践的探索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汉语拼音方案的理论与实践。二是现代汉字改革的理论与实践。指出周老界定了文字改革的含义、解释文字改革的动力、推动汉字改革进课堂、挂钩文字学和语言学、首创现代汉字学学科。三是中文信息处理的理论与实践。讲述周老界定中文信息处理的含义、分析汉字输入的三个阶段、探索汉语汉字输入法的内在规律、提出科技术语和译名的现实问题、提出全球化时代的双语言思想、展望“语文现代化”的国际大趋势等内容。
江苏理工学院中文系主任赵贤德副教授作报告
中山大学国际汉语学院院长周小兵教授作题为《西方早期汉语教材汉语注音方案与现行< 汉语拼音方案>》的报告。周教授详细介绍了西方早期汉语教材中的汉语拼音方案、中国近代的汉语拼音方案和现行《汉语拼音方案》,他认为西方早期的汉语注音方案是中国《汉语拼音方案》的历史前奏,它们与《汉语拼音方案》的制定有着深刻的历史渊源。同时,他还指出现行《汉语拼音方案》的创新、作用与不足。
中山大学国际汉语学院院长周小兵教授作报告
中国传媒大学南广学院新闻传播系沈敏特教授作《周有光的当代启蒙意义》报告。周老“语言使人类别于禽兽,文字使文明别于野蛮,教育使先进别于落后”这三个“别于”就是思想启蒙的纲领,也是其终身奋斗的目标。他强调,我们不仅要认识到周老在汉字简化、汉字拼音中的杰出贡献,更要认识到语言文字改革是他走向伟大启蒙思想家的一个阶梯。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沈教授指出,要用启蒙词语界定周老语言文字的核心价值,要用清醒的眼光审视中国的历史,用敏锐的眼光和卓越的视角发现中国语言文字的启蒙意义。
中国传媒大学南广学院新闻传播系沈敏特教授作报告
中国著名作家胡鹏池作《周有光老人的话是用来想的》报告。胡鹏池认为自己作为一名作家,通过阅读周老的文章,提炼出其中的“浅”与“深”两大特点,“浅”即浅显易懂,“深”即准确深刻,要学习周老不服老、追求真理的精神,认为其文化学术浑厚。周老提出的“过去从国家看世界,现在从世界看国家”、“文化双重论”、“一元化”等观点,让自己醍醐灌顶,明白真正的道理。同时,他还提出“常识的回归就是民族的回归”,认为“常识”的三大社会作用是构建人类社会的基础;人类常识是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基础;常识能让误入歧途的人找回道路。
中国著名作家胡鹏池先生作报告
华中师范大学刘兴策教授作《与时俱进、老而弥坚的周有光先生——为庆祝周老110华诞而作》报告。刘教授专程从武汉来东莞参加“周有光先生与中国语文现代化”学术研讨会,他结合自身所在的华中师范大学的语言文字教学、科研与语文规范化工作实际情况来谈周老对语文现代化事业的贡献和影响,并表达其对长寿长者周老崇高的敬意。此次研讨会将更好地推进我国语文现代化建设,实现全球化下的中国语言推广战略,促进汉语和中国优秀文化在世界多元化文化格局中所占据的重要地位,使我国在21世纪进一步增强国家软实力,进一步加强综合实力和提升国际地位,使我国早日建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华中师范大学刘兴策教授作报告
随后,姚德怀会长、熊怀苑会长、王玲玲教授、薛荣院长、潘雅琴总编辑、范炎培研究员、寿永明副校长等学者专家们作了自由发言,畅谈自己的学术观点。
谭汝为教授认为此次学术会议质量高、吸引人心,更是借着周有光110华诞的契机,分享自创的280字的《周有光礼赞五首》:“学界尊崇周有光,霁月情怀澄海江。初由经济入语苑,遍及社科气礴磅。当年制定拼音化,鼎故革新功四方。百岁千篇文思涌,椽笔丹心撰华章。”(节选)
7位专家学者自由发言,依次为姚德怀、熊怀苑、王玲玲、薛荣、潘雅琴、范炎培、寿永明
研讨会尾声,王庭槐教授表示,借此会议与在场的专家学者就其学术论文汇集整编为《“周有光与中国语言现代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一事达成共识,并以此作为对周有光先生110华诞的献礼,推动中国语文现代化事业发展,将中国文字推向世界,让国际语言学界更加了解中国,为祖国的语言事业发展作应有的贡献。
“周有光先生与中国语文现代化”系列学术研讨会现场
(院记者站供稿 文/赖玉娜、黄宏烽 图/肖鸣谦、崔亮玥、肖志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