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0日是中山大学新华学院十周年校庆日,由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会主办的中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高峰论坛(以下简称论坛)同日在该校东莞校区正式启动。中山大学新华学院(以下简称学院)作为首个“中国大学生产学研创新创业实训基地”学校承办了首届论坛。中国工程院院士、暨南大学原校长刘人怀教授应邀作《组建“政产学研金”合作平台——推动创新,迈向新台阶》的主题报告。学院党委书记刘美南主持论坛。学院400余名师生聆听报告。
中国工程院院士、暨南大学原校长刘人怀教授应邀作报告
发挥高校科研优势,融合社会力量协同创新
刘院士指出,面对当今社会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的发展趋势,创新已经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驱动力。中国高等教育迫切需要转变创新理念和创新模式,融合社会各类创新力量协同发展,以提高国家整体创新能力和竞争力。刘院士说,高校具有天然的科研创新优势、丰富的人才资源等特性,作为第一生产力科技和人才的重要结合点, 在国家创新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独特的作用。所以高校的优势学科群应抓住机遇与科研院所、行业、企业、地方政府和国际社会等建立深度合作关系,强化创新教育的办学理念和思路,发挥高等院校的科研创新优势,利用社会各种创新力量和资源共建集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一体的创新平台,形成创新有机整体,解决国家重大科学问题。
建议将“产学研”增加为“政产学研金”
刘院士建议将原来的“产学研”增加为“政产学研金”。政即政府、金即金融机构,并从政、产、学、研、金这五个方面形成合作创新的平台,同时要做到:一是政府要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政府要起到政策强化引导作用,为企业、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营造有利的创新政策环境,在科技投入、成果奖励和创新平台建设等环节加大扶持力度,提升企业自主研发和技术创新能力,使其成为创新研发投入的主体。二是高等院校要注重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科研院所应和高等院校合作,为企业提供科研成果。金融机构应为创新提供风险管理服务。高等院校应深入推行合作创新,让科研成果更贴近企业需求,让科研成果走出高校实验室。三是高校还须加强成果推广应用。高校实验室应在直接应用于生产的实验成果方面多下苦功夫。
完善“政产学研金”合作创新平台组织模式
刘院士提出,“政产学研金”合作创新平台的建立,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完善组织模式,让中间实验顺利进行。刘院士强调:一是政府相关部门制定创新方面相应的法规、政策,成为科研成果向企业转化的中间接入点,通过体制创新合作,为平台保障长远的合作。二是明确利益方面的责任,明确规定“政产学研金”的环节利益原则,兼顾内部所有参与人员的贡献大小,按照一定的分配来享用一定的利益,强调合作,调动参与的主观能动性。逐步完善和加快科研成果转换及产业化为主导的趋势,促进高校与企业有效合作,更好地与国家和地方经济建设配合。三是企业应更广泛、更深入地与高校合作,将科研成果尽快投入到生产过程中,既提高生产效率,又促进企业转型升级。
刘人怀院士以自身60年来从事科研教学工作经验告诉我们,国家必须要有自己的科技创新成果来武装产业,不能只“讲产学研”,而要“做产学研”!让企业自愿提供科研经费,让政府正确引导管理。我国的合作创新亟需一个有效的平台——“政产学研金”创新合作平台,合作方须紧密联系,有序衔接,每个环节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让企业成为技术研发创新及技术应用的主体,争取更高层次的发展。
首届中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高峰论坛专场报告现场
(宣传与新闻中心供稿 文/林奕璇 刘英 图/曾旭海 温纬韬)
记录整理:莫丽娜 陈宝环
责编 | 李 波
校对 | 谢晶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