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动态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校园动态 >> 正文

[论坛]杨卫华副院长:深化教改探索创新创业教育发展

发布者: [发表时间]:2015-11-21 [来源]: [浏览次数]:

    11月20日是中山大学新华学院十周年校庆日,由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会主办的中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高峰论坛(以下简称论坛)同日在该校东莞校区正式启动。中山大学新华学院(以下简称学院)作为首个“中国大学生产学研创新创业实训基地”学校承办了首届论坛。中山大学新华学院副院长、广东省人大常委会财经咨询专家杨卫华教授以“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题作专场报告,介绍我们学院创新创业的成效。学院党委书记刘美南主持论坛。学院400余名师生聆听报告。
 

\中山大学新华学院副院长、广东省人大常委会财经咨询专家杨卫华教授以“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题作专场报告
 

饱含深情的这十年教育发展
 

    杨教授介绍了中山大学新华学院教育事业发展历程、办学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及系列深化教改举措所取得的成效,重点对学院在创新创业教育方面开展的“开天窗,接地气”做法和体会进行分享。“学院的办学定位是立足广东,面向全国;培养目标是实基础,宽口径,重应用,强技能,显个性;发展目标是要争取建设成为特色鲜明,居全国同类高校前列的独立学院。”作为一名见证学院十年发展,服务新华教育十年发展的“老”员工,杨教授都至始至终饱含热情和感情向与会嘉宾们介绍。
 

深化教改探索创新创业教育发展
 

    对于学院创新培养人才模式走过的路程和所做的尝试,他自豪地告诉大家,学院以王庭槐院长提出来的“开天窗,接地气”的理念作为指导思想,致力于激发学生的潜能,培养具有美好人格素养和开拓创新精神,既能与国际接轨又能切合本土实际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按照“控规模,保质量,练内功,树品牌,促发展”的思路去实现创新。通过系列深化教改举措,一步步探索创新创业教育:一是修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根据对独立学院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结合社会需求实际、学院教育发展实际以及国家对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要求,我们对人才培养的方案作了修订,调整了课程的结构,讨论了教学方案,使得方案具备自身的特点和创新的内容。二是建立跨学科的培养模式。为了更好地培养应用型复合型人才,为了更好地培养“实基础、宽口径”的学生,学院尝试打破专业壁垒,加强跨学科的教育,促进多学科专业的融合。杨教授提到,学院现在已经尝试将生物医学工程系、信息科学系、管理学系和药学系等联合起来,建立一个医药化工类电子生物实践平台。三是建立人才联合培养机制。一方面是校企之间的交流合作,探索订单式的培养方案。如我院与赛意科技有限公司联合培养学生和科技攻关;另一方面是校际之间的交流合作。如积极拓展与国外院校的合作,正在探索多元化,国际化的协同办学模式。目前,学院已经和美、英、澳大利亚等国高校签订了多项教育合作协议,联合培养学生和教师。四是建立实验实训平台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杨教授特别感谢中国产学研合作协会给予学院的支持,在学院建立了国内首个中国大学生产学研创新创业实训基地,大大地促进了学院的实验教学。为了更好地满足培养应用型人才需要,学院加大资金投入,建立了100多间实验室和工类,医药类,经管类,文法类和艺术设计类五大实验平台。学院还与校外的许多企业,中介组织,包括政府的一些职能部门建立了实训的基地。在校内建立的创客实验室目前已通过麻省理工学院(MIT)的审核,成为国际FABLAB成员,成功建立了国内首家校园服装创客中心。此外,学院还引进企业在校内建立线上线下体验中心,例如南铺北店,这也为我们学院学生的教学科研和教学实验提供了很好的平台。五是学院打造了特色的新华讲坛。包括了新华学者讲坛、家长讲坛、学子讲坛、青年教师讲坛、企业家讲坛,丰富学生的第二课堂,拓宽学生的视野,得到学生们的好评。六是尝试创办了逸仙新华班。创新教育教学模式,探索新的人才培养机制。七是以赛促学,激励创新创业。举办或参与“挑战杯”、“东宝杯”,在校内外、省内外、国家级的科技文化大赛获得可喜的成绩,以赛促学,培养了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
 

以质量数据解读谈创新教育体会
 

    分享了学院在创新创业教育方面的探索之后,杨教授向在场嘉宾展现了一组数据。第一,学院的教学质量和毕业生质量不断提升,根据武书连2013中国296所独立学院本科毕业生质量排行榜,我院排前第10位,2014年为前第18位、广东省第3位,2015年占前第14位、广东省第3位。得到学生、家长和社会的广泛认可。第二,应届毕业生的就业率不断提高,得到了家长和社会的认可。毕业生就业率连续4年稳居94%以上,2015届毕业生3467人,同比增加70%,学院初次就业率97%,高于全省平均就业率2.2个百分点。特别是学院的护理学专业,就业率达100%。
    谈及对我院创新教育的体会,杨教授认为,理念创新是前提,制度创新是根本,管理创新是核心,手段创新是条件,领导重视是保证。学院大多数学生在东莞校区,接下来将进一步推动与东莞的产学研尝试,寻求在东莞本地的产学研合作方式,例如:与东莞麻涌当地的校地共建等。

 

\首届中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高峰论坛专场报告现场
 

(宣传与新闻中心供稿  文/刘英 林奕璇 图/李波)
记录整理|陶小怡 王苗

校对|谢晶晶
编辑|李波
责编|刘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