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5日,由中山大学新华学院、中山大学政治与公共事务管理学院、中山大学中国公共管理研究中心联合主办的“地方政府与区域公共管理”研讨会在中山大学召开。中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许源源教授作《国外新区域主义理论的三重理解》主题报告。
中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许源源教授作主题报告
国外新区域理论的三个方面
许源源教授从新区域主义理论的兴起谈起,从背景、方式、产生三个方面综述了发展过程。他对国外新区域理论的不同著述进行综合评估,并从“区域空间”、“区域身份”和“区域整合”三个方面对其进行阐述。
就区域空间而言,许教授认为既是地理空间也是主体间的联系。强调各种不同主体在“区域空间”范围内的关系构建,这又分为两种不同的表述:一种观点强调地域的概念,主张在一个特定的地域空间内进行关系重塑;另一种观点则淡化地域概念,更多地考虑各个地方主体之间的互动性和外部性。许教授各用三个强调对既定地域内的关系重塑和区域空间内主体间的互动及其外部性进行了概述,并结合实际进行详细的阐述。
对于区域身份,许教授指出,就是共同构建起来的文化价值体系。他进一步指出新区域主义定义为“在全球化和环境相互依赖的情况下,以自下而上的治理理论为基础,构建区域合作的共同身份,这种共同的身份并非选择,而是必须的”。区域身份角度的新区域主义理论将区域治理与社会建构理论相结合,强调区域在形成过程中的主观性和文化价值取向。许教授具体从基于建构主义的区域身份、区域身份的产生与加强、区域身份的文化价值倾向等三个层次逐一地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和说明。
谈到区域整合,许教授指出新区域主义定义为“包括经济、政治、社会和文化等各个方面的区域整合的多元化过程”。强调的是区域整合方式的弹性化,一般而言,区域整合的方式有区域统治与区域治理两种,传统的区域统治强调以权力和责任为中心的官僚层级来整合人、财、物等资源,建立以正式机构和选举为特征的区域政府,形成统一的决策过程和行动框架,以纵向的权威命令来实现控制。相反,区域治理强调在现存制度基础上,运用新的多种联合形式----如协议、会议等弹性形式-----来进行整合,引导地方政府和公民主体在区域内流动并促进各主体在自愿基础上开展自发的合作。接下来对职能联合、复杂网络、区域联盟、区域议会做了论述和比较,加深对区域整合的理解。
新区域主义是一个复杂的范式
许教授认为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新区域主义是一个复杂的范式,不是一个整合的概念”,在理论上无法进行整合,也没有特定的概念,因此没有新区域主义范式的专有范围。但无论作何理解,新区域主义都涉及到以下几个关键要素:一是以解决区域性或跨域性公共问题为出发点;二是以治理理论为基础"强调地方政府,非政府组织、市场组织等多元主体的参与;三是主体间的合作方式主要是协商谈判;四是形成共同的区域身份,提升区域整体实力是共同目标。
但不可否认的是,新区域主义为我们构建了一个良好的整合框架和互动关系网,但是在实际的实施过程中也存在着多方面的问题。比如,多元主体的代表性与合法性该如何保证,它们能够切实表达公民的利益诉求,真正代表公共利益吗?区域性协议的效力如何保证,可采取什么样的方法来保证协议的切实履行,对违背协议的行为该如何处置?这些现实问题有可能会导致新区域主义理论的进一步发展,或者使新区域主义理论的生命力减弱。
在本次研讨会上中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许源源教授,他从区域空间、区域身份和区域整合的角度阐述了对新区域主义理论的三重理解,引导地方政府和公民主体在区域内流动并促进各主体在自愿基础上开展自发的合作。
(文/公共管理学系 唐冬燕 图/院记者站 冯展豪)
校审 | 赖俊伟
责编 | 李波 林奕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