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6日,中山大学新华学院艺术团(广州校区)话剧队《十八年华》在广州十三号剧院非职业戏剧演出季隆重亮相。作为六部公演剧目中唯一一个独立学院创作的剧作,该剧在第十一届广州大学生戏剧节暨第四届青年非职业戏剧节中荣获大学生戏剧单元“优秀综合表现力演出奖”,导演何啟杰获得“优秀非职业戏剧人”荣誉称号。
《十八年华》海报
三易剧名,推敲锤炼,独立学院中唯一一部获奖剧作
广州大学生戏剧节暨青年非职业戏剧节是由广州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广州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办,广州市戏剧家协会、广州话剧艺术中心承办的一年一度的戏剧盛会。该戏剧节共分为“大学生戏剧单元”和“青年非职业戏剧单元”两个部分,从2007年在十三号剧院举办首届至今已有十届。本次第十一届广州大学生戏剧节暨第四届青年非职业戏剧节共有来自全国各大高校剧社的43个剧目,其中大学生戏剧单元剧目34个,青年非职业戏剧单元剧目9个。
中山大学新华学院艺术团(广州校区)话剧队参赛剧目《十八年华》是入围决赛的12个剧目中唯一一个独立学院代表作,该剧主题鲜明,视角独特,立意新颖,情节跌宕起伏,人物形象鲜活,凭借演员们出色的表演,一举获得大学生戏剧单元“优秀综合表现力演出奖”,导演何啟杰获得“优秀非职业戏剧人”荣誉称号。
《十八年华》剧照
导演何啟杰表示,该剧剧名从《那夜凌晨我坐上了通往云端的列车》到《惊哗春梦》再到现在的《十八年华》,经历了三次变化,他认为《十八年华》更能传达剧作的创作意图。据了解,该剧从创作到搬上舞台参演经过了大半年的时间,由于演员来自医护等不同专业,平时课程比较多,课后还有实验和作业需要完成,排练时间很难调和,所以演员们只能在吃饭时间抽空进行排练,团队克服了很多困难才最终为观众呈现出了一部优秀的剧作。
聚焦校园热点,体现大学生尖锐思考,获得一致好评
《十八年华》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有这么一个地方,在那里我们可以找到我们人生所求,我们的快乐、愿望、诉求都可以在那里一一找到,那个地方就是我们的梦境,梦境是如此奇妙,你有想过当有一天有一部机器让你获得你期盼的梦境,你想要的又是什么。四位莘莘学子被捉来试行人类睡眠舒适度调节装置时,是什么让他们沉迷其中不愿醒来,又是什么让他们甘愿放弃自己的人生……
《十八年华》剧照
剧作以说戏的手法,将演员置于科幻色彩的梦中,通过四位主演在梦中的表现探讨了学校教育过多关注成绩而不注重其他方面的培养、父母对孩子的过分掌控、校园暴力等问题。导演表示,我们从小就一直在接受答案,父母告诉我们答案,老师告诉我们答案,社会告诉我们答案,他们都告诉我们对错,可我们又有多少次去思考过问题对于自己的答案呢。为什么我会出去,为什么有我这个人,为什么我还要活着,一个又一个的问题的答案其实一直都在你我心中,只是你自己不愿意去寻找面对,希望在这部剧之后你能找到你的答案。剧作结尾没有给出答案,导演表示“留白”是因为每个人心中有自己的答案,他希望给观众留下自己思考的空间。
2月26日,《十八年华》在广州十三号剧院进行了两场公演,得到了评委和观众的一致认可。演出中,剧情每到高潮处,都会引发观众的感情共鸣,观众或拭泪或大笑。
戏剧节评委,青年剧评人杨小乱认为,“中山大学新华学院艺术团(广州校区)话剧队《十八年华》,在我心中是学生戏剧的最佳之作,纯原创的故事,所探讨的是当下学生所遭遇的真实困境,所有演员的表演也都非常到位和认真。我觉得很适合年轻人看,尤其是当下的大学生,在看这部作品所讨论的东西的时候,可能也会心有戚戚焉,里面的那些问题及困境相信很多人都有类似的遭遇。”
广东省艺术研究所艺术研究中心主任张晋琼老师称赞道,“写的是他们经历过的学生时代的泪与痛;既有现世情怀,又有理性思考。让在座的观众和评委们既感慨又泪奔,非常难得。”
《十八年华》创作团队
演出后访谈时,观众对导演以及演员进行提问,当问及演出感受时,他们纷纷表示十分享受演出过程,在舞台上“玩”的很嗨。“我很享受这个舞台,这是我们梦寐以求的!”他们还说道,“能有这样的机会,我们很荣幸,我们会继续努力,希望能够走上更大的舞台!”
中山大学新华学院艺术团(广州校区)话剧队简介:
中山大学新华学院艺术团(广州校区)话剧队,成立于2006年,隶属于艺术团,由学校将校内热衷文化艺术且对话剧表演热爱的同学组成表演类队伍。话剧队本着“快乐话剧”为原则,在校内展开各项话剧活动,让校友在活动中感受话剧的魅力、乐趣,同时积极参与省、市、区等校外话剧表演类比赛,让校外人士了解我们的话剧理念话剧队在新华学院艺术团以及指导老师罗卓老师的指导下,全心全力地投身于校园艺术文化的建设工作中,话剧队积极致力于校园艺术文化的建设工作,参与各类校级文艺晚会活动,策划并举办小剧场比赛、话剧专场等精品艺术活动。
中大新华记者站供稿
文/记者站 陈思伊 图/中大新华艺术团(广州校区)话剧队
审校|何啟杰
责编|李清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