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教书育人,教书者必先学为人师,育人者必先行为世范。为表彰长期从事教育教学工作,在教学领域有着突出贡献的优秀教师,同时进一步鼓励广大教师不忘初心,立德修身,潜心治学,开拓创新,真正把为学、为事、为人统一起来,当好学生成长的引路人,积极投身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我院特推出“传道授业守初心”系列专题,旨在通过专题的宣传充分发挥优秀教师的榜样力量,让全院师生共同领略中山医优秀教师的风采,同时营造良好的师德师风氛围,不断提升育人能力和业务水平,为学院“名医摇篮”高质量的人才培养作出贡献。
王庭槐,中山大学中山医学院生理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万人计划”教学名师,现任广州新华学院校长,中山医学院医学教育发展中心主任,教育部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专家委员会成员、教育部高等学校基础医学类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全国高等医学教育学会教学管理研究理事会副理事长、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专家、中国生理学会教育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生理学会循环生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国家“十一五”“十二五”“十三五”规划教材《生理学》(人民卫生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主编、《中国大百科全书》第3版现代医学卷医学生理学分支主编。曾获广东省“南粤优秀教师奖”(1993)、教育部第三届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2007)、中组部首批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教学名师(2014)、宝钢优秀教师特等奖提名奖(2015),中华医学会医学教育奖“杰出贡献奖”(2018)、中山大学“卓越名师”特等奖(2018)。”荣获国家教学成果奖二等奖六项、省级优秀教学成果奖一等奖九项。
常修从医之德,常怀律己之心。杏林春暖,从医业者谋善举泽众生。耕耘教坛,漓漓春雨丹心热血沃新花。自1982年留校任教至今,王庭槐教授以传道授业、教书育人为己任,已在医学教育领域辛勤耕耘近四十载,桃李满天下,春晖遍四方。
● 以“大医精诚”为本心
健康所系,性命相托。选择成为医学生,便意味着要用一生在舍己救人的从医道路上燃烧自己照亮他人。而何谓大医?何以为大医?
王庭槐教授以孙思邈的“大医精诚”理念为核心讲述了他心中的好医者,大医精诚,精在于精湛医术妙手回春,诚在于大爱无疆悲天悯人。他认为行医者应当以仁爱为本,德技并重。医者仁心,除敦促自己习得精益求精的医术本领,也切记应时刻秉持大爱精神。医之为道,非精不能明其理,非博不能致其得,若无仁爱之心便难以病病者所病,痛病者所痛。他直言大医要以“见彼苦恼,若己有之”感同身受的心,策发“大慈恻隐之心”,进而发愿立誓“普救含灵之苦”,且不得“自逞俊快,邀射名誉”、“恃己所长,经略财物”。
高尚的医德是古今中外赋予名医最重要的标签。“当好医生已经不易,要做大医那就更难了”。“大医、精诚“四个字缺一不可。王庭槐教授认为:“一个好的医生,不仅要有精益求精的医术本领,还要有诚挚为人的态度和精神,这样才能称得上“大医”;一个好的学者、一个好的老师必须内外兼修,德才兼备,要对自己有道德要求、学术要求、医术要求、教学要求”。从中山医学院走出来的学生,更应该秉承弘扬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的医学精神,以人民健康和安全为己任,用实际行动尽显“救人救国救世,医病医身医心”的铮铮风骨,最终成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名医。
● 以“教学创新”为导向
从教39年来,王庭槐教授一直在“啃”教学改革这块“硬骨头”。“我希望学生能有自己的思考,而不仅是按图索骥对着教科书上的实验操作。”王庭槐教授将“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引入生理学理论与实验教学中,在一次次探索与实践中,颠覆了传统的“老师讲、学生听”教学模式,把实验教学从验证性变成探索性,建立起全新、现代化且规范化的新型生理学实验教学模式,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思维和探索精神。“我希望能继续推动生理学研究和实验生理教学往前走,培养学生拥有向现象求知、探索未知的研究思维和创新能力。”对王庭槐教授而言,教师不仅是传道授业解惑,更为重要的是要永葆好奇心,激发想象力,敢于追求真理。
新医科背景下,王庭槐教授主张推进医学教育改革,他始终认为:“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对接未来高新科技高新发展,没有扎实的科学基础,没有丰富的人文基础,是不能胜任后面的知识叠加和发展的”,致力于将新型的理念与模式引进中山医学院的课堂,力求医学教育不断创新发展。在长期从事医学基础课程《生理学》的理论与实验教学工作中,王庭槐教授引进“以团队学习为基础的(Team-Based Learning,TBL)教学模式”并取得了显著的教学效果,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王庭槐教授在此基础上结合我国医学教育特点和实际创新提了以“自主学习和团队协作”为特点的“激越四段式教学法”教学法,并应用于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跨四校多专业的线上教学,真正意义上突破了地域局限,实现了学生跨校际跨专业交流学习,提升了在线教学的质量。
王庭槐教授为学生讲授生理学课程
除此之外,王庭槐教授更独创了“三早教育”的教育理念并已坚持了二十余年,为全国众多医科院校借鉴于教学规划中。2005年,由王庭槐牵头主持的“构建‘三早’医学教育模式的探索与实践”获教育部国家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他提出“三早教育”具体而言即为“早接触临床,了解临床工作的要求;早接触科研,溯清书本知识源自何处;早接触社会,认识世界、认识好医生的价值,理解人的追求。”
教学内容的改革关键在于教材的改革,王庭槐教授十分重视教材的建设并为此呕心沥血。在前期教学和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王庭槐连续三届担任国家“十一五”“十二五”“十三五”全国高等学校医学规划教材《生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人民卫生出版社)主编。该教材出版后广受好评,发行量已近100万册。其中,《生理学》(人民卫生出版社第9版)获首届全国教材建设奖一等奖,《生理学》(人民卫生出版社第8版)曾被评为“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国家级规划教材。近年来,在我国数字化课程建设的过程中,王庭槐教授撰写了我国第一部介绍医学慕课的著作《MOOC-席卷全球教育的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领衔出版国内第一部《生理学》慕课网络课程;领衔主编由教育部、卫计委、科技部重点扶持的国家首部医学电子书包之《生理学》,并任2013年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生理学》《实验生理科学》课程负责人。
● 以“潜心科研”为追求
王庭槐教授主要致力于甾体性激素的心血管效应及其信号转导机制和生物反馈生理机制的研究。经过多年的努力探索,他从基因和非基因两条途径,心肌和血管内膜、中膜、外膜多个层次系统揭示了雌激素对维持血管结构和功能稳态的作用及分子机制,获2009年教育部自然科学二等奖(排名第一)。在对雌激素-雌激素受体轴在乳腺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机制研究中,他揭示了雌激素-雌激素受体信号轴在不同乳腺癌分子亚型中发挥作用的机制,以及不同雌激素受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对乳腺癌发生发展和转移的作用,为临床上乳腺癌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考方向和防治策略,并进一步加深了对雌激素发挥生物学作用复杂性的认识。
王庭槐(中)指导学生做实验
除此之外,王庭槐教授结合现代治疗学前沿研究,建立了目前国内首个研究生物反馈生理机制的实验室,并率先将混沌动力学理论及近似熵分析方法引入生物反馈的信号分析中,解决了生物反馈机制研究中的部分瓶颈难题,并率先应用生物反馈对高血压前期进行干预,为非药物治疗高血压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首次发表了生物反馈疗法生理机制研究的SCI论文,积极推动了我国生物反馈机制的研究,为临床生物反馈技术的应用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和实验依据。近年来,结合虚拟现实的生物反馈技术,为生物反馈提供逼真的反馈场景和反馈信号,进一步创新及推进了新技术的发展。他相继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及其他省部基金22项,发表论文200余篇,获重要科研奖励7项。与此同时,王庭槐教授大力提倡增加科研课题在教学中的融入度,加强科研对教学的推动力。他的“雌激素心血管保护作用”、“生物反馈及其机制”等科研成果已经成为本科生和研究生《高级生理学》、《临床生理学》、《生理学进展》的学习内容。
医者,所以救死扶伤济世也;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医者兼师者,尽一身之力以传授未来医者医术与医德,从医业者应当怀着赤诚之心以生命守护生命。王庭槐教授便是在这样时时自省师德与医德的过程中坚守本心,传道授业,无远弗届。
初审 | 张晓红
审核 | 王斌
审核发布 | 张琪
来源:中山大学中山医学院
https://mp.weixin.qq.com/s/-eq8C_1poZcohnO02bBZS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