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谈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教育谈 >> 正文

周云书记在“生命接力先锋队”走进中山大学新华学院党日活动上的讲话

发布者: [发表时间]:2020-10-13 [来源]: [浏览次数]:

中山大学新华学院党委书记周云致欢迎辞

尊敬的黄理事长,各位专家,老师,同学们:

大家好!今天,我们在这里与中国器官移植发展基金会、中国医学影像技术研究会联合党支部举行“生命接力先锋队”联学联建、共同发展主题党日活动,我谨代表学校全体师生对中国器官移植发展基金会黄洁夫理事长一行的到来和指导表示热烈欢迎和衷心感谢!

在今天的活动上,黄洁夫理事长将为我们讲授一堂主题党课。黄理事长是中国器官移植界的学科学术带头人,不仅领导了中国器官移植事业的改革,更带头与世界分享了器官捐献与移植管理的“中国方案”。器官移植是目前挽救终末期器官衰竭患者的重要医疗手段,但没有捐献又何来移植?或许今天我们已经能够常常听到“器官捐献”这样的字眼,其实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中国是没有完善的逝者器官志愿捐赠系统与捐献渠道的,器官移植事业曾陷入社会、伦理、法律等人文困境,从1977年底到2009年底,30年的时间内,中国内地仅有130位公民去世后捐献器官。黄理事长正是在这一方面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从2006年 “广州宣言”到2007年国务院颁布的《人体器官移植条例》,再到2013年卫计委出台的《人体捐献器官获取与分配管理规定(试行)》,相关法规和伦理的建设正一步一步跟上器官移植医学技术发展的脚步。2013年,中办、国办印发《关于党员干部带头推动殡葬改革的意见》“鼓励党员、干部去世后捐献器官或遗体”;同年,凝聚了广大移植医生改革共识通过的“杭州决议”更向世界移植社会阐明我国移植改革的决心。今年5月颁布的《民法典》规定,“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有权依法自主决定无偿捐献其人体细胞、人体组织、人体器官、遗体”,在恪守保护公民器官捐献意思表示自由的同时,也是希望人们能正视器官捐献。中国做法不仅符合全世界公共的伦理学准则,而且在短短数年成果显著,在2016年就成为器官移植的世界第二大国,这是十分值得骄傲的。

目前我国每年因终末期器官衰竭而苦苦等待器官移植的患者约有30万人,每年器官移植数量仅约2万例,移植的缺口依然很大。自2015年1月1日起,自愿器官捐献成为我国器官移植唯一器官合法来源,当生命不可挽救时,自愿无偿捐献器官让生命以另外一种方式延续,正在成为越来越多人的选择。这种选择正是基于人民对公正、公开、透明的国家器官移植分配政策与系统的信任。这个国家器官移植分配科学政策的草案也是黄理事长当时担任卫生部副部长时主持修订的,中国艰难建立起来的器官分配移植体系,在黄理事长的推动下逐渐向着良性循环的方向迈进。

“生命接力先锋队”作为中国器官移植发展基金会与中国医学影像技术研究会联合党支部打造的党建品牌,旨在倡导党员践行宗旨、奉献爱心、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把主题党日活动打造为党员干部学习和宣传器官捐献的“大环境”,积极引导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带头成为器官捐献生命接力“先锋队”,进而高质量推进器官捐献与移植工作;同时激发党员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自豪感,为推进我国器官捐献与移植事业提供坚强思想保证和强大精神动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应有的贡献。

高校承担着培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新人的责任。中山大学新华学院已经发展成拥有广州、东莞两个校区,在校生20000余人,涵盖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理学、工学、医学、管理学、艺术学九个学科门类的综合性全日制普通高等院校。办学15年来一直秉承母体学校中山大学的优良办学传统和理念,坚持“质量立校、学术强校、特色兴校、开放办校”,培养“德才兼备,知行合一”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已为社会输送毕业生共计34000余名。今年疫情暴发时,护理学院26位校友逆行出征,勇敢援鄂的实际行动正是我校人才培养成果的生动体现。在座的党员同志、党员发展对象与入党积极分子应正确认识、积极思考此次活动的意义,进一步了解国家目前在器官捐献上所做的努力和成果,了解器官捐献的意义和流程,为推动这项意义深远的伟大工程出一份力,传承弘扬中华民族大爱精神!

谢谢大家。

2020年10月1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