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庭槐校长和旅美学者侯建平老师、杨卓方医生进行座谈
(左起:侯建平、王庭槐、杨卓方、傅安发)

中山大学新华学院王庭槐校长

旅美学者、基础教育学专家侯建平老师

旅美学者、医学影像学专家杨卓方医生

中山大学新华学院健康学院专职教师傅安发教授
12月17日,旅美学者、基础教育学专家侯建平老师,旅美学者、医学影像学专家杨卓方医生来访中山大学新华学院(下文简称“我校”),我校校长王庭槐教授与侯建平老师、杨卓方医生进行了亲切座谈,围绕培养什么样的应用型人才以及如何培养等方面进行深入探讨。
心怀家国乃教育之胸怀
王庭槐校长:感谢两位旅美学者、教育专家来到中山大学新华学院,我代表学校对两位专家的到访表示热烈的欢迎与衷心的感谢。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强则国家强,教育乃国之大计。近年来我国深入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加快教育现代化,综合国力得到不断提升,在国际上的影响力日渐增强。高校要顺应时代发展潮流,培养契合社会与时代发展需求的人才,当前,民办高校迎来了政策利好局面,面临着发展的新阶段与新机遇。我校的办学思路是坚持“质量立校、学术强校、特色兴校、开放办校”,争取建成位居全国同类学校前列的应用型、开放性、多科性的现代化高等学校。近年来,我校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结合社会发展趋势与我校教育教学实际,深刻思考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问题。世界正演变成为“地球村”,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已成为越来越多国家人们的共识,我们的教育越来越需要一种胸怀家国、心怀天下的抱负。两位专家长期旅居美国且长期从事教育行业,对“培养什么样的应用型人才及如何培养”的问题有着自己的理解与领悟,也请二位谈谈自己的见解。
侯建平老师:感谢王校长的盛情邀请,弹指一挥间,旅居海外这么多年,也时常想念祖国,有机会能够为教育事业献上绵薄之力亦求之不得。这些年,我一直在美国学校从事中英双语教学,在教学过程当中,确实发现中西教育理念的一些不同,社会体制、发展阶段、文化的一些差异。总的来说,我个人的感受是,我们中国提倡“一切为了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且认为“教育是最好的投资”,教育也确实提升了个人家庭的经济社会地位。我比较提倡教育既需要教授学生系统掌握社会的各类基础理论与技能等这些对人生发展起着支撑与全局重要作用的知识体系。“教师是人类的灵魂工程师”,教育同时还要对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进行塑造,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我们中国的教育也越来越关注国家的发展、民族的前途、人类的命运,越来越具有国际视野。通过对比,可以看到,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国情、不同的社会发展历史进程,教育也要根据国情与社会发展阶段与发展程度来规划设计,高校要顺应国家及社会发展趋势,优化人才培养顶层设计,不断优化学科与结构设置,以适应经济社会改革与发展的需要。
王庭槐校长:我很赞同这样的看法。2020年,是我国“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的重要交汇期,如何打赢脱贫攻坚战,如何确保小康路上不掉一个人,就需要教育先行,就需要培养大量兼具家国情怀的时代新人。现阶段的学校就是要服务区域经济与国家发展大局,要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立足本土的同时还要放眼国际,时刻关注国际动态,具有国际视野方能培养出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办学以来,学校在充分认清国内、国际发展现状及趋势的基础上,运用社会各界优质资源办学,在教育教学当中采用双语教学,并积极展开对外教育合作,引进国(境)外优质教育资源,已与美国的索尔兹伯里大学、拿撒勒大学、旧金山大学等众多大学建立合作,并根据不同高校特色采用不同合作模式,提高办学育人水平。每年,我们都会支持一些老师学生出国进修或游学,开阔视野、增广见识、培养能力。
杨卓方医生:您二位提到的“家国情怀”、“国际视野”,对于教育来说确实非常必要。教育应立足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个大局,这些年,对中西教育的对比,我越来越认为各国之间的教育可以相互借鉴与学习。中国已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在国际上彰显着大国担当,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与国际视野,这样的教育理念无疑是契合我们国家社会与人类社会的发展潮流与趋势。正因此,中国日渐成为影响世界格局的重要国家之一。
德才兼备、知行合一为教育之根本
王庭槐校长:我校自办学以来就以服务国家、服务社会、服务区域经济为己任,学校积极响应“粤港澳大湾区”、“一带一路”倡议,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中大新华力所能及的力量。学校坚持以经济发展和社会需求为导向,在“质量立校、学术强校、特色兴校、开放办校”的理念指引下,加强规范办学和内涵建设,提质量、上水平、树品牌,结合学校专业特色,充分利用行业资源,加强校企合作,促进产学研用一体化发展,坚持“三基三严三早”的教学传统和“早、正、严、实”的教学原则,因材施教、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及健康人格的养成,在教育教学、实践育人全过程中,引导学生做到“德才兼备、知行合一”;从学生跨入大学校门的那一刻开始,我们就将“三早教育”贯穿始终,鼓励他们早立志规划人生、早理论联系实际、早参加社会实践,在学以致用中打牢专业根基,指导他们将毕业论文(设计)的选题与岗位实习、行业实践、社会调研有机结合,尽量将学校的专业学习与生产实际无缝对接,早日寻找到适切新业态发展的专业方向,储备可持续发展所需的知识与能力。如此,才能为党和国家培养出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与可靠接班人。对于独立学院如何顺应新形势培养出适应社会需求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二位专家有怎样的看法呢?
侯建平老师:王校长一语中的,对教书育人全过程有着很强的渗透力与把控力。的确,21世纪,社会发展太迅速,社会不断涌现新鲜事物,信息时代,知识更迭速度也更快了,学生想要掌握所有知识太难了,但是还是有技巧,无论从事什么样的职业,首先必须拥有好奇心与好学的态度,聚焦行业前沿,广学以拓展视野,但又要有所专注,学有所长,在自己擅长的领域深耕摸索,博学但又专长,才能不断获得突破,学有所成。并且在这个学习探索的过程,要学会善于发现与总结的本领,培养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获取专业技能与经验,同时也不要忘了“两耳要闻窗外事”,保持与外界的感知力,对社会发展保持觉醒力,与时俱进,成为一流的应用型人才。众所周知,美国拥有许多世界一流的大学、企业,又有大量的各具特色的应用型高等院校,在校企联合培养的应用型人才方面颇有成效。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分层分类分流,采用多元化培养模式,培养方式不尽相同,比如应用型人才主要由文理学院、社区学院等院校培养,基础理论研究人才由各类大学培养。
杨卓方医生:万丈高楼平地起,地基打牢了,楼才能建得高。我建议,同学们首先要按照规范操作,所谓量变引起质变,国际上很多高校都是按照基础通识教育进行人才培养课程设计,先要认真学习专业理论知识,积累深厚的基础理论,这是基本功,主动了解行业发展情况和国际前沿科技,提高自主学习与临床实践能力,在培养的过程,一定要注意培养学生的知识与技能的“迁移”能力与随机应变能力。正如王校长所强调的“早理论联系实际”,也正是我多年做影像医学、放射治疗工作所提倡的。我们在做影像研判、放射治疗时,需要借助一种甚至多种先进的仪器,操作者应熟悉了解仪器的工作基本原理,实际操作再将这些原理与实操相结合,这一过程就催生了知识与技能的“融合”与“迁移”。“尽信书不如无书”,实践的意义甚至有时候比单纯地学习理论知识更大,在实践中总结获得的知识可让学生理解得更为深刻。医学类专业的同学更要积极投身实践,在实践当中获得知识与技能,成长为一名社会需要并能推动行业进步的合格医务工作者。
全面发展乃教育之要义
王庭槐校长:华夏文明绵延五千年,是世界上唯一从未断裂的文明。当前,我国教育越来越重视对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培养,着力提升对学生全面发展的培育水平与成果。全面发展,对学生的体育、美育、劳育显得尤为重要。体育:通过体育锻炼,强健体魄,锤炼心智,只有拥有健康的身体和健全的心智是实现人全面发展的基础。美育:美育自己,更要美育及人;美好人生,更要美好世界。劳育:要崇尚劳动,热爱劳动,劳动中态度端正,增强劳动技能,循序渐进,在劳动中成长成才。
大学时期所积淀的艺术底蕴和所受到的艺术熏陶,将成为学生一生“创造美”的基础。从“新生第一课”到社会实践,美育要通过全员参与、全过程、全方位的方式融入到“三全育人”的大格局中。我提出学生要认识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学生不仅要加强体育锻炼、提高体育技能,在艰苦奋斗、顽强拼搏中磨炼意志,获得受益终生的宝贵精神财富,而且还要在生活中善于发现美、弘扬美,修身养性,提高道德修养;还要在课堂教学、自主学习、实验实践等教育环节上付出劳动,通过实实在在的劳动,用汗水浇灌出成功的果实。
我一直鼓励同学们成长为一个能够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的人,用“美”来陶冶心灵,在美好自我人生的同时,也要让整个世界变得更美好,这也是教育的真正意义所在:开发人的心智,挖掘和推动人的潜能发展,培养“人”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和健全的人格,包括兴趣爱好、审美情趣和追求真理、热爱生命、崇尚科学的良知和习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研究性学习的能力,激发学生的智慧和潜能,让他们对未来的学习、生活、工作充满梦想,并具有实现梦想所必备的知识和能力储备。
侯建平老师:学校近几年在王校长的带领下,发展迅速,校园面貌日新月异,教学成果有目共睹,着实令人惊喜。如王校长所说,学生的德智体美劳要全面发展,尤其是“美育”很重要,学校培养人才不仅仅是教授学生安身立命的学识与才能,更重要的是要教会学生明辨是非、甄别美丑,这是对学生的灵魂塑造。简单来说,一个人就是他受教育的总和,小到穿衣打扮,再到谈吐举止,大到思想行为和大是大非上的立场。因此,引导高校学生形成正确的“美丑”观、“善恶”观至关重要。国情与文化的差异导致教育有所不同,但怎样培养全面发展的应用型人才,先要认清现实,认清自身,最好的教育就是激发人性共同的美好一面。在成为什么样的人之前,要先明白自己是谁,如何表达自己,怎样让别人了解自己,教育就是最大的影响因素,我认为这是一个人全面发展的基础。另外,教育具有纠正作用,可以潜移默化地作用人的言行举止,例如我们中国古代优秀的宫廷教育,对历代皇子的个人礼仪、文化修养都产生深远的影响,这就要求学生在平常都要注意行为举止,及时纠错。
王庭槐校长:的确如此,美育越来越被社会各界所重视。学校近年来注重培养人才的专业技能的同时,也非常注重学生美学素养的提高,旨在让学生认识到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在追根溯源中明白“自己是谁、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的基本问题。学校在已开设的体育课、美育课的基础上,还开辟“第二课堂”,加大音乐艺术、传统文化等课程的导入,不断创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育人模式,比如创办“开学第一课”等品牌思政课堂、举办美育晚会、开展高雅艺术进校园系列活动、建立现代化的综合体育馆、积极推动形式多样的体育教育活动和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营造丰富的体育、美育文化氛围,全员、全过程、全方位浸润式美化学生心灵,提升思想道德修养,助力学生全面发展。
杨卓方医生:是的,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很重要。当前各个学校都有开设体育课、音乐课、书法课等,但是囿于课业压力,这类课程远远没有达到应有的被重视程度。义务教育阶段,很多家长喜欢给学生报很多的特长兴趣班,太多人中途放弃了,教育功利化与陶冶情操的内涵意义相去甚远,本末倒置。因此,学校首先需要重视这类课程,同时也加大投入与考核比重,当代年轻人越来越追求个性化,通过美育艺术类的课程与活动,潜移默化地提升学生的人文修养,提高综合素质。
教育报国、立德树人为教育者之使命
王庭槐校长:作为一所独立学院的校长,我认为社会发展始终向前,教育改革始终是个长盛不衰的话题,教学改革的灵魂在于更新教育理念,并不断探索、不断改进、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师资队伍建设始终是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重中之重。学校在独立学院中首创的“私人订制”育人模式——逸仙新华班,选拔不拘一格、不唯分数,以学生的个性、特质、特长等综合素质来多元化评定,早已成为中大新华招生的“金字招牌”。
新形势下,国家也对新时期的教师提出了殷切希望,提出具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好老师标准。持续开展已成为学校教学传统的“中青年教师授课大赛”、“说课大赛”、“辅导员大赛”,都是在帮助老师们成长为新时代“四有”好老师。对于培养应用型人才来说,教师必须是实操高手,才能教出高水平的学生。为此,我校对师资队伍建设、教育教学质量常抓不懈,推陈出新实施“六大人才计划”,大力引进“双师型”优质教师等强师举措。在师资队伍建设这方面,我也想听听二位专家的看法。
侯建平老师:王校长提出的“六大人才计划”很有特色,高校的确需要注重教师队伍的培养,根据办学特色,引进高层次人才,搭建自己的专属特色教师队伍。但也应该注意到,在学校里面,老师传授的知识很有限,相比“教什么”,增强教师“怎么教”的能力似乎更为有效。大学生处于“三观”形成的重要时期,还要注重信息的筛选、重组与鉴别能力的培养、对环境适应能力的培养,在求职过程中,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要求很高,我们培养的应用型人才不仅需要很强的应试技能,还要有很高的专业技能和社会适应能力。相应地,对教师的要求“水涨船高”,这对每一位教师来说都是时代赋予的新挑战。
杨卓方医生:虽然说“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但“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环境和教育对人的影响是不可估量的,学校可根据自身的办学特色与专长,培养或筛选相匹配的师资,营造与教学相适应的育人环境。教师们还应该积极投身于教学与社会一线,了解学生、了解教学成效、改善教学方法,才能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另外,现实当中依然存在教育资源不平衡、不平均的情况,尤其是高校,强大的师资队伍就意味着高质量的教学成果,因此要积极布局,引用资源,以求教育价值最大化。
傅安发教授: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非常感谢二位专家的到来,也正如二位专家所谈到是,近年来就应用型人才培养而言,中大新华取得很大的成果:今年5月,“2019中国应用大学排行榜——独立学院TOP100”揭晓,中大新华位居全国第9位、广东省第4位。此外,学校护理专业已跻身国内六星级一流品牌专业,会计专业、药学专业已成为省内一流专业,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电子商务、国际经济与贸易、会计学、生物医学工程等特色专业越办越好,培养的毕业生越来越得到社会的欢迎和认可,在王庭槐校长的带领下,学校正向着“成为走在国内前列的独立学院”的目标砥砺前行!
王庭槐校长:与不同年龄阅历的人交谈并获益等于自己生命的延长。感谢专家们的建言献策。教育的初心是让文明之火代代相传,教师是火种的传播者,学生就是火把的接力人,有人比喻说,教师就像燃烧的蜡烛,燃烧自己照亮别人,但我觉得,教师在照亮别人的同时,别人的光辉也映照着教师自己,希望我们热爱教育事业的广大教师们始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凝心聚力、奋勇前行,为培养社会所需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而不懈努力!
人物简介:
侯建平,旅美学者、基础教育学专家。50年代出生,初中毕业辍学上山下乡,然后返回广州任高中教师。20世纪70年代末,适逢改革开放,重入大学校园,毕业于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毕业后曾任大学教师、政府部门办事员,后出国留学,获硕士学位,考取纽约市公立学校教师执照,任高中历史教师多年。退休后,参与纽约圣文森山大学与深圳市教育局合办的中国教师海外培训班的工作数年。曾发表教育专著《我在美国教高中》,广东教育出版社出版。
杨卓方,旅美学者、医学影像学专家。一九七七年,参加高考进入中山大学中山医学院医疗系学习,毕业后曾在广州中医学院附属医院任医生多年。赴美后,考取美国放射医学技师执照,在纽约担任放射技术技师多年。
傅安发,教授,外科副主任医师,连州卫生学校校长、清远市医鉴办主任、广东省医调委高级调解员、广东邦达律师事务所医学专家顾问。毕业于中山医学院医疗系,获学士学位,取得执业医师资格证。现为中山大学新华学院健康学院专职教师。
来源:新闻中心
文/尹琪琪、黄要武
图/黄要武
审校|刘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