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3日,中山大学新华学院(以下简称“我校”)成功举办了“葡语教学与葡语国家研究”高峰论坛。在会上,我校敦聘了王锁瑛博士为葡萄牙语专业首席教授,鲁晏宾先生为葡萄牙语专业特聘教授、学科带头人。在国家“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王庭槐校长与王锁瑛教授、鲁晏宾教授畅谈了我校葡语教育发展与葡语人才培养。

王庭槐校长(右一)为王锁瑛博士(左二)、鲁晏宾先生(左一)颁发聘书

王庭槐校长(左一)与鲁晏宾、王锁瑛夫妇漫步校园,亲切交流

王庭槐校长向鲁晏宾教授、王锁瑛教授夫妇赠送学校纪念品

王庭槐校长(中右)与王锁瑛教授(中左)、鲁晏宾教授(左二)合影
王庭槐:2019年1月,我与学校老师一同出访了葡萄牙里斯本大学、葡萄牙里斯本新大学、葡萄牙阿威罗大学。期间,得到了王锁瑛、鲁晏宾两位老师的帮助,感谢你们。今年9月3日,我校外国语学院主办“葡语教学及葡语国家研究”高峰论坛,来自多个高校的优秀专家学者集聚一堂。借此良机,我校也很荣幸聘请到王锁瑛老师为葡萄牙语专业首席教授,鲁晏宾老师为葡萄牙语专业特聘教授、学科带头人。在此,我代表学校对两位中国葡语教育界的泰斗为我国葡萄牙语学科的建设和发展所做出的贡献表示衷心感谢,也对两位老师加盟中大新华这个大家庭表示热烈欢迎!相信有两位“泰斗”的加入,会为我校葡语教育、人才培养、学科建设、专业发展带来更为宽广的前景。
王锁瑛:感谢王校长的盛情邀请,让我们有机会为中国的葡语教育事业再尽一份绵薄之力。我们二人都曾在上海外国语大学担任葡萄牙语教师,也曾编写了一系列葡萄牙语教材,都十分热爱葡语教学工作。后来由于工作调动,先后到澳门和葡萄牙教授葡萄牙人中文,直至今日。这些年,我们虽然身在海外,但一直心系祖国葡语教育发展。感谢中山大学新华学院给了我们这个机会,让我们回归到祖国葡语人才培养和葡语教学研究领域,希望能够与学校葡萄牙语专业的老师们勠力同心,为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对外开放培养出更多、更优秀的葡语人才。
王庭槐:在全球化、改革开放向纵深推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倡议备受推崇的多元背景下,我校积极响应国家“一带一路”倡议、“教育强国”战略、建设“文化强国”、加强国际文化交流与文明互鉴提升我国国际影响力等系列重大战略举措,于2018年申报通过了葡萄牙语专业,并于同年完成首届招生工作。我校葡萄牙语专业实施小班化教学,在校生共70余人。我们也与葡萄牙阿罗威大学、西班牙萨拉戈萨大学等国外高校洽谈合作,并与葡萄牙阿威罗大学签署了合作办学与互派国际交流生协议。值得一提的是,我校开办葡萄牙语、西班牙语等小语种专业,因生源质量好、学科建设扎实、师资雄厚,已走在广东省独立院校队伍前列。在全球化浪潮日益汹涌的今天,我们也是顺应时代趋势,服务国家战略。我们这类民办高校,应如何培养出葡语专业扎实、具有国际视野的“德才兼备,知行合一”的高素质人才呢?今天,也想听听二位老师的意见。
鲁晏宾:中山大学新华学院的办学理念面向社会发展方向、面向民族未来、面向世界格局,这一点我十分钦佩。作为外语教育工作者,我希望葡语专业学生能够把扎实、准确的语言作为工具、纽带,进一步加强中国与葡语国家在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的交流与合作。我们要明白,语言学得好不是目的,交流才是学习语言目的。我们培养外语人才的时候,不仅仅要把专业基础打牢,还要注重让学生在工作、生活实践中应用语言。在葡萄牙教授中文期间,我们感受到语言沟通之上的中西文化差异,深刻理解了文化交流的重要性。因此,我们需要更多能主动承担起对外文化交流的时代使命和能力的新时代青年,向世界传播中国声音,打造互融共通、文化繁荣发展的美好世界。
王庭槐:我非常赞同您的观点。国家“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也对我国非通用语种专业人才培养方略提出了新的要求。中山大学新华学院葡萄牙语专业力争改革创新,办出特色。我校积极响应国家“一带一路”倡议,适应粤港澳“大湾区”经济发展需求,以葡英复合培养和商务葡语教育为特色,重视学生的“双外语”语言技能、商务实践能力和沟通能力,要求学生掌握葡语地区文学、历史、政治、经济、宗教、社会等社会相关知识,能为将来从事相关行业工作打下基础,培养出具有扎实的葡语交际能力,兼具人文情怀和国际视野,有较强葡英双语、跨文化商务交际能力的应用型、复合型葡萄牙语人才。这些国际化非通用语种专业人才的培养,旨在让他们在中大新华学习期间就立志高远、扎根中国、心怀家国、放眼国际,为服务“一带一路”倡议,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加强国际文化交流与文明互鉴,提升我国在国际上的影响力、传播力,讲好中国好故事、传播中国好声音方面作出时代新人应有的贡献。
王锁瑛:这样的育人理念是高瞻远瞩的。语言是促进文化与文明交流的工具,扎实的专业基础是人才培养的手段。我们在教授葡萄牙人中文的时候,也曾面临文化差异的难题。一些传统葡萄牙人受到西方媒体的误导,对中国仍存有偏见。因此,在教授他们汉语的同时,我们也承担起了传播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和义务,让世界看到真实的中国,为增进两国人民的相互了解而努力。我们在培育葡语人才的时候,也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和传播中华文化的使命,让学生在将来的工作中,不仅有扎实的外语专业知识,更有包容、理解世界文化的胸怀和视野。
王庭槐:您二位就是言传身教的好老师,为广大外语学子树立了文化传播的好榜样。在习近平总书记出访葡萄牙时,就曾发表署名文章《跨越时空的友谊面向未来的伙伴》,提到您二位“克服疾病困难,数十年如一日在葡萄牙教授中文、传播中华文化”。我们对这种精神十分钦佩、敬重,并希望中大新华青年师生争相以您二位为“外语人”的榜样,主动承担起时代赋予的历史使命和责任,为推进国家战略乃至创造人类福祉服务。我校坚持以科学的人才培养方案为中心,希望今后与两位葡语专家、文化传播使者一道,培养更多兼具国际视野、能够担当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和“中国需要清华,中国也需要新华”的“新华梦”的高素质葡语专业人才。
鲁晏宾:在人才培养的过程,我们不仅要重视理论教学,也要重视实践的作用。在我们学习葡萄牙语时,是从“说”和“写”开始的。老师第一堂课就教我们怎样自我介绍,用语言输出“倒逼”葡萄牙语学习的进步,我认为这样的教学模式值得被现代教育借鉴。如今,随着我国葡语学科体系日渐完备,教学体系也日益细化,许多同学一直停留在背单词、学语法的阶段,效果差强人意。在葡语翻译界,我见到有些葡萄牙语专业的毕业生学的是“哑巴葡语”,理论知识扎实,但并不能够在工作、生活中自如地使用。我认为我们的葡语教育要加快改革步伐,培养出在中葡两国、在各行业都游刃有余的人才,这样才能更加准确、更加有效地推动两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交流。
王庭槐:您总结得很好。实践对于语言学习非常重要。我们学校在葡萄牙语专业教学的同时,要求学生修读部分英语专业课程,并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全面提高专业技能,提高求职竞争力。学校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也始终践行“早、正、严、实”的教学原和“三基三严三早”教学传统,将“三早教育”理念贯穿育人始终,鼓励学生通过“走出去”发现问题,发挥专业优势,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在此过程中亲身体验所学专业知识的专业性和应用性,在交流实践中扎实才干、承担起国际文化交流与文明互鉴使命、传播中华文化,努力成长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来源:新闻中心
文/尹琪琪 刘赟
审校/刘英 责编/安娜 编辑/黄要武
【简介】
王锁瑛,语言学博士,硕士及博士生导师,先后在上海、澳门、里斯本及阿威罗工作,从事中葡双语教学、翻译及研究工作。曾获澳门政府授予专业功绩勋章;2014年获中华之光——传播中华文化年度人物。
鲁晏宾,原上海外国语大学外教师,在中国和葡萄牙从事中葡双语教学工作40多年。2014年获中华之光——传播中华文化年度人物。葡萄牙茉莉花合唱团发起人之一,并担任副团长兼语言指导。葡萄牙中华文化之友协会发起人之一(成立于2018年),并任大会主席团主席。
鲁晏宾、王锁瑛同为上海外国语大学葡语专业创始人。共同或单独发表的主要作品有:《简明汉葡词典》(获第三届国家辞书奖二等奖、上海市优秀图书评选二等奖)、《葡萄牙语语音》、《葡萄牙语语法》、《交谈有助于理解语法》(中葡双语版)、《两个爱情悲剧的比较》(中葡双语版)、《中国人学葡语——兼谈葡语教学方法》(葡语版)、翻译著作有《一个天使的堕落》《毁灭之恋》《葡萄牙人在华见闻录》等。曾参与编写《葡中字典》、《文学形象词典》、《外国歇后语》等书。在中国大陆、澳门及葡萄牙的报刊杂志上发表众多文章。王锁瑛老师和朋友Ana Cristina Alves用葡语撰写的《龙乡故事》及《龙乡神话及传说》被列入葡萄牙全国阅读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