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谈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教育谈 >> 正文

我院王庭槐院长与物理学家世家郑庆璋教授、罗蔚茵教授、郑亦斌教授谈教育

发布者: [发表时间]:2014-11-10 [来源]: [浏览次数]:

    11月10日下午,我院院长王庭槐教授与中山大学物理学家世家一家三口:郑庆璋教授(著名物理学家、中山大学物理科学与工程技术学院教授),罗蔚茵教授(中山大学物理学系教授、我院教学督导,郑亦斌教授(著名物理学家、GE医疗集团服务部首席科学家、美国纽约州立大学物理学和美国普渡大学电机电脑工程双博士、我院客座教授)进行了亲切会谈。生物医学工程系主任陈仲本教授参与会谈。
我院王庭槐教授(右二)、陈仲本教授(左四)与物理学世家郑庆璋教授(左二)、罗蔚茵教授(左三)、郑亦斌教授(左一)亲切会谈
 
    王庭槐院长由衷感谢郑亦斌教授加盟中山大学新华学院担任客座教授,这是镌刻在我院校史的一件大喜事,是中大新华师生共同的荣耀,也是令自己非常感动的一件事。三位物理学家均有着浓厚的中大情结,毕业成长在中大,自己也是中大的一份子,中大新华学院是中大的孩子。正是因为这份缘份让大家今日相聚在新华,为新华的教育事业发展出一份力。
    罗蔚茵教授在新华任教并担任教学督导有几年了,她见证着新华近些年的发展跃变。2012年1月“一校两区”的崭新局面开启了新华发展跃变之良好势头。新华虽然只有九岁,但因为独立学院办学自身的政府支持、政策扶持、社会“挑剔度”等局限,使得我们的发展之路走得异常坎坷不易,正是有了母体学校中山大学领导、教授、教师、管理团队等人力、物力、心力的大力支持与帮助,中大新华才有今天的良好局面。
    今天也正是因为这份中大情结,才使得郑亦斌教授这位造诣深厚的物理科学家、青年才俊加盟新华生物医学工程系教研团队。接下来,生物医学工程系将充分借助郑教授的学术造诣和丰富的临床经验、研究技术、学术眼界,同生物医学工程系主任、学科带头人陈仲本教授一起推动生物医学工程系学科发展。我相信郑亦斌教授的加盟必将为新华带来新理论、新知识、新观点、新技术、新课题,提升学院学术研究、人才培养、教育教学整体水平,帮助我院早日实现“中国需要清华,中国也需要新华”的愿景。
    陈仲本教授亦表达了其对恩师郑庆璋教授(郑亦斌教授之父)一家的感恩。“很多院校邀请不到郑亦斌教授,但是我们中大新华学院做到了,这是生物医学工程系的一大喜事,我很高兴,也很激动!生物医学工程系将充分借助郑教授丰富的临床第一手资料、学术水平,推动生物医学工程系学科发展。同时,作为医学图像领域的佼佼者,希望郑教授将自己的学术研究与我院生物医学工程系学科研究紧密结合,带动我院医学学科的发展,把生物医学工程系发展为国内具有影响力的学系,培养一批批对社会具有影响力的生物医学工程专业人才。"
    此外,王庭槐院长还与郑亦斌教授一家概述了学院近两年“开天窗,接地气”的发展战略,相继推出的一系列深化教改新举措,初步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成效。例如:创办“新华讲坛”浓厚学研氛围,创办“逸仙新华班”试验人才培养新模式,与美、澳大利亚等国内外高校拓展国际人才培养项目,推广PBL、TBL教学模式提倡课堂改革,引进信息技术筹建MOOCs、精品课程网络教育平台,启动“双百计划”引进和培养骨干师资队伍,聘请国内外社会各领域客座教授和双师型导师,毕业生质量调研优化教学计划和课程体系,加重实践课程学分比重,毕业生满意度调查居同行前列探索订单式培养,瞄准社会需求和行业产业发展趋势培育新兴学科专业,“精细化管理”优化教学服务管理队伍等等。
    郑庆璋教授听完王庭槐院长介绍学院一系列发展新举措之后,对我院人才培养和教育教学的建设方面取得的成效表示赞赏。
    郑亦斌教授表示,对我院未来教育事业发展充满信心和期待,此次中大新华之行收获颇丰,今后将常来常往。希望尽自己的全力帮助新华生物医学工程系的学科发展,提升学院学研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
    罗蔚茵教授笑谈:王庭槐院长提出的“中国也需要新华”愿景是中大新华全体师生的共同愿望,相信在现有的办学模式下很快就会实现,也希望犬子的加盟能够为中大新华学院以及生物医学工程系的未来发展助一臂之力。
郑亦斌博士受聘为我院客座教授,王庭槐院长亲自颁发聘书

(宣传与新闻中心供稿  文字整理:刘英  赖玉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