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庭槐教授接受记者采访谈“逸仙新华班”人才培养理念
上月,中山大学新华学院首创“逸仙新华班”开班引发学生家长和社会各界广泛关注,《人民网》、《新华网》、《新快报》、《广州日报》、《东莞日报》、《凤凰咨讯》、《搜狐教育》等国内各大主流媒体争相报道。为让大家更好地了解逸仙新华班的人才培养理念,我们专访了“逸仙新华班”培养工作小组组长、国家教学名师、院长王庭槐教授。
记者:王教授您好。请问逸仙新华班的人才培养定位是什么?
王教授:逸仙新华班的定位非常明确,即以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为目标,培养品德优良、人格健全、身体健康、特长发展、有知识、有智慧、有能力和有修养的复合应用型人才。
记者:逸仙新华班的学生是如何选拔进来的?
王教授:选拔学生不能只看成绩,更重要的是发掘出学生的特长和潜能。在这个班里,人人都可以是其他人的老师,先进者可以当后进者的老师,后进者在某些特长领域也可以当先进者的老师。这些特长可以体现在技术技能方面,还可以体现在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方面。针对学生的特长,采取适合学生的培养模式,在班里形成一种“亦师亦友、互学互帮、你追我赶”的良性竞争机制。
记者:进入逸仙新华班的学生如何培养?
王教授:采取“三导师制”联合培养。三导师是指全程导师、专业导师和特长导师。其中,特长导师团队由学校—家庭—社会协同组建。学校从校外邀请有特长的学生家长和社会专业人士担任特长导师,校长定期与他们开展Lunch Meeting(or Joint-Supervision Meeting),建立及时有效的沟通渠道,形成学校与家庭、学校与社会联合的培养人才模式。
记者:逸仙新华班设置哪些课程?
王教授:逸仙新华班采取“2+2”培养模式,即第一、二学年单独组班宽口径培养,第三、四学年实行个性化专业培养。因此,前两年主要集中进行基础课程学习,以大文大理原则进行课程设置,强化学科基础,提高自主学习能力、沟通能力和团队精神。后两年为学生自主选择原录取专业或转专业继续学习,在导师的指导下进行个性化专业课程的学习。
记者:逸仙新华班的教学与传统教学有什么不同?
王教授:采用关联主义学习理论的教学方法。首先在教材选用方面,导师根据培养目标和学生特点,参考统编教材,将关联学科知识进行整合,形成一套自编的讲义甚至系统的教材。在教学方法选用方面,采用四段式教学法,即第一阶段:教师精讲概要,通过对压缩的关联知识点的讲解,引导学生关联学习;第二阶段:个体自习,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索性学习,以及利用MOOCs、SPOC开展碎片学习;第三阶段:小组实验(践)与练习,开展小组内部讨论和分享;第四阶段:成果展示和考核,以小组为单位,各小组展示分享学习成果。将个体成绩捆绑到小组,对小组整体进行考核。采用“捆绑理论”,可以调动每个个体和每个小组的主观能动性,达到以先优生带动后优生,后优生树立自信心的目的。
除采用上述教学方法外,逸仙新华班也“开天窗、接地气”。“开天窗”即鼓励和组织学生参加国际游学项目,由导师或导师联合家长带队,让学生接触到国际先进教育,触类旁通,感知学习,开拓国际视野;“接地气”即依托地区优势,为学生在联合培养单位提供更多实习实践的机会,提早训练面向实际应用的技术技能,提早学习参与甚至主持行业科研的能力,提早培养沟通协调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通过“三早”教育,培养适应社会需要、具有创新精神和创业才能的应用复合型优秀人才。
记者:如何评价逸仙新华班的教学效果?
王教授:采用综合评价方式评价教学效果,包括每阶段培养期内平时和期末成绩综合评价、形成性和终结性综合评价、成绩和专长综合评价、能力与人性发展综合评价等。其中,评价体系中提出将“人性发展”作为一项重要的指标,考核经过培养的对象是否有效抑制了人性贪婪、自私等劣质,养成分享、廉洁、奉献的秉性,是否实现人性培养的预期目标,以扫除学生在未来发展道路上的人格障碍。
(文/李伟林、张华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