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1日上午, 80岁高龄的中科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周有光(中国著名的语言学家、文字学家、经济学家、“汉语拼音之父”)之子周晓平(以下简称周老)应邀来我院开展“谈学新华——与大学生谈学习”精彩讲座。
下午,我院院长王庭槐(以下简称王院)亲切会见周老,并与周老就现代教育理念、大学生学习、语言文字人才培养、传统文化发扬与传承等方面进行了深入探讨。两位从教多年的教育学者相谈甚欢,尤其在文化传承和人才培养方面引起了强烈共鸣。
王庭槐院长(右)与
周晓平研究员(左)会谈
王院:感谢您关心青年学子的成长成才,为新华学子带来精彩的学术讲座,启迪他们的智慧和人生。同时我们全院师生向您父亲周有光先生问好。
周老:感谢王院长,感谢新华对父亲和我的关心。这次来新华,感觉校园学习氛围浓厚,学生思想活跃敢于问学。这是好事,我也很期待下一次的中大新华之行。希望通过今天与他们(新华青年学子)的谈心谈学,今后能更注重拓宽阅读面,有意向涉猎中外人文地理、历史哲学文学等领域经典。这也是传承中华文化基因和血脉,融通中外多样文明,互鉴中西价值文明的基本要求。当代大学生是民族未来发展的希望,学校教育应贯穿求同存异、和而不同、和谐相处的为人处世之道,也就是让教育潜移默化。今天讲座上不少同学提出了非常有见地有思想的问题,我很欣慰中大新华学子的胆量和智慧,不乏可造之才。
王院:谢谢周老对我院学子的肯定。我院也一直以来倡导培养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处世”,我们的教育更重要的是培养“人性高雅、身心健康、人格健全、知行融通”的复合应用型人才。近期,我院正在创办“逸仙新华班”,也就是试验一系列新的教学方法来探索人性发展、潜能开发、特长培育的人才培养模式,将人性教育融入到日常教育教学中,有效抑制人性贪婪、自私等劣质,养成分享、廉洁、奉献的秉性,实现人性培养的预期目标,以扫除学生在未来发展道路上的人格障碍,进而培养一批批人性高雅博学之才。
这也是我从教30多年来执着追求的一种育人理念,过去不断在医学教育领域探索,尝试了“三早教育”、八年制教学等教学改革。我也一直在思考适合中山大学新华学院的教改举措。时代变化日新月异,教育领域也是风云变化,就如同习近平总书记所言:“安不忘危、存不忘亡、治不忘乱、居安思危”,如果我们这类根基不深厚的独立院校不创新、不改革就会被学生、被家长、被社会所淘汰。强内功、树品牌、质量强校不止是我们学院的一句口号,已经成为一种长期诉求和事业追求。
周老:您这种拥有执着教育事业的情结、对教育改革研究的挚诚很是让我感动。我父亲是一名教育救国论倡导者,他一生都关怀着我国教育事业发展。这也是他学术研究生涯中途从经济学领域转到语言文字学领域的原因之一,并坚持从事研究长达60年,并且至今109岁高龄仍笔耕不辍,为我国文教事业发展贡献力量。贵校有中国语言文学系,有中文专业,建议学校在此基础上开设《世界文字发展史》这门课程,让语言文字学研究后继有人,避免在网络信息时代出现中国语言文字研究式微之势,在传承优秀文化的同时也可以为文教事业做贡献。
王院:您的这项意见很好!我国南方地区,尤其是岭南地区的地方方言和少数民族语言丰富,复杂,同时,推广普通话和使用规范字也是当地政府和语言文字工作者不遗余力的工作。作为学术研究、青年人才培育的摇篮,当地高校更应为“中国语文现代化”传承发展、“中国文字史”人才培育尽心竭力。
在教育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中山大学新华学院作为岭南一所涵盖文、理、医、工、经、管、法、艺等学科的综合性独立院校,强内功、树品牌,质量强校、创新强校是我们一贯的事业追求。为此,我们衷心希望能为周有光教授在粤筹办“周有光先生从事语言文字研究90周年学术研讨会”,并在我院筹建“周有光教授学术研究馆”,完善周有光先生著作的馆藏工作。尽快建立起“中国语文现代化研究中心”,开设相关课程,物色和培养相关人才,尤其引进中文信息处理方面的研究人才。与国内外,特别是中国南方地区的高等院校专家和研究队伍进行项目合作,进行汉语拼音、民族共同语和地方方言、汉语和少数民族语言、中文信息处理、汉字改革、文字发展与比较等方面的专题研究。努力将这个研究中心建设成为中国语文现代化的学术研究基地之一,致力于中国语文现代化的社会实践工作。不辜负您和您父亲的期望,将“中国语文现代化”的事业在中国南方传承并发扬开来。
我院有中国语言文学系现有的教学研究队伍,亦有母体学校中山大学雄厚的人才智库资源作支撑,相信很快能取得成效。在我院培养出一批批语言文字学青年人才,这也是国家长远发展和文教事业发展亟需的专业人才。
周老:现在的年轻人比我和我父亲那个年代幸福,因为他们求学环境好、学习资源丰富,尤其是在网络信息时代,他们拥有触手可及的维基百科、Google、百度百科等等丰富的网络信息资源,学习变得便捷,网络就是他们最好的自学老师。不像我们当年拿着厚厚的百科全书查找资料,我和我父亲都有查阅百科全书的习惯,家里到现在都还保留着整套完整的百科全书以便随时查阅。我从小受父亲的影响,他是一名教育救国论者,因此教育也是我的终生信仰。我在中科院工作近60年,也是一名从教多年的教师,也带研究生,最喜欢和年轻人待在一起,因为他们充满青春的活力和希望。我希望尽自己的绵薄之力为祖国教育事业多做出一些有意义、有价值的事情。
我从小受父亲的影响,他是一名教育救国论者,因此教育也是我的终生信仰。我在中科院工作近60年,也是一名从教多年的教师,也带研究生,最喜欢和年轻人待在一起,因为他们充满青春的活力和希望。我希望尽自己的绵薄之力为祖国教育事业多做出一些有意义、有价值的事情。
王院:我们这一代人深知求学的艰辛和机会的珍贵。现在青年学子有幸处于MOOCs、TED网络教育时代。同学们如果将网络教育资源利用得好,自学成才则容易得多。
我院近期也在积极完善教学资源信息化建设和MOOCs荟萃平台建设,近两年将新华讲坛(含学者、家长、学子、青年教师、企业家五个系列讲坛)的精彩讲座视频更新在校园内网上,新华师生均可以运用校园网下载观看,方便那些因为时间冲突错过现场精彩讲座的师生,因此广受师生好评,同时活跃了我院的学术氛围,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在此,诚邀周老以后常来新华做客,为新华学子开坛讲座。我们一校两区的学子都很期待像您一样学养深厚的学者的到来,带给他们不一样的人生体验和智慧收获。
周老:我最近看到几篇有关传统文化延续与传承的文章觉得很好,想与您分享一下。(随即从随身携带的背包中拿出一份报纸递给王院长) 希望我们学校在通识教育中,也能开设一些儒学等传统文化课程供学生选修,培养学生科学对待传统文化的意识,将中国传统文化在传承中创新,发扬光大。如同习近平总书记所言:“科学对待文化传统。要坚持古为今用、以古鉴今,善于把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和发展现实文化有机统一起来、紧密结合起来,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继承,坚持有鉴别的对待、有扬弃的继承,努力实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王院:这几篇文章写得很透彻,也感谢周老的宝贵建议。中国传统的国学、儒学等等一系列优秀传统文化不能丢在90后、00后这一代,教育就应该担负起传统和发扬传统文化的责任,创新教育教学模式,让青年学子在学习中创新,在传承中发扬。让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互融互通,互学互鉴。这也是接下来我院通识教育改革创新的重要议题之一。
(宣传与新闻中心供稿
文字整理:刘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