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在今天这个隆重而又值得你们终身记忆的开学典礼上,我谨代表中山大学新华学院全体师生员工,欢迎5956名新学子的到来,祝贺你们迈入大学的殿堂,开启人生当中一段最富有激情和创造力的追寻梦想的新旅程。
此刻,我想问你们一个问题?
你为什么读大学?请哪位同学大声告诉我?······
作为院长,我希望你们能够在中大新华学到可以实现自己人生梦想所必备的知识和能力,我更希望通过新华的四年培养,你们能成长为一个阳光正直的人,一个敢于担当有作为的人,一个有生活情趣的人,一个有知识、有能力、有智慧、有修养的人,一个令母校和家长引以为骄傲的人。
那么,怎样才能实现这个目标?我想和大家分享最近的一个思考:
今年暑假的时候,我有机会到湖南的岳麓书院参观。这已不是我第一次参观岳麓书院,但这次我注意到“朱张会讲”的记载,当年,朱熹在岳麓书院第一讲的题目是“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由此引发了我的一些思考。
儒家用“义”和“利”来评判君子、小人,核心的问题在于辨志,即辨明志向。志向于“义”的,就会选择“道义”作为自己的行为准则,进而引导你择善而从之,成长为一个正直有担当的人。志向于“利”的人,凭个人利益来指导自身的行动,必定会被“利欲”所驱使,成为利欲的奴隶。所以,为学之首在于“立志,立大志,立正志”!
今天,在你们开始大学学习之始,我希望你们要立大志、立正志,以“义利之辨”来决定做人做事、问学求知的标准,要以正确的核心价值观来构建自己人生的奋斗志向。去名利之念,不徇流俗,以道义为志,以国家民族振兴为志,将个人的发展,家庭的发展与国家民族发展联系起来,去追寻并实现生命的意义,这样方得“正道”;以这样的态度问学,方得“正学”。
而对于学院教育而言,晓之以理以义,培养出来的是君子,晓之以功以利,培养出来的则是小人。因此,学校、老师们,都要明白这个道理。
如何做一个有志向有毅力又能实现自己人生目标的人?在新华学子中,就有非常典型的学习榜样。在这里,我想讲两位新华学生的事例。一位学生叫赖柏儒,是11级经济学的学生,今年刚毕业。在他很小的时候,因为生病时用了链霉素,产生听神经药物性损害的副作用,导致双耳失聪。但是,他并没有放弃自己。他的母亲是位可敬的小学老师,在他很小的时候就非常耐心地教他使用手语,教他如何通过观察别人说话的口型来辨别讲话的内容,同时学会发音。大家可想而知,在这样的身体状况下,他要想和你们一样考上大学,得需要付出多大的努力。但他始终没有放弃,凭借不屈服于命运的人生态度,从跨进小学,到越过初中,再冲刺高中,最终叩开了新华学院的大门。在新华求学的日子里,他以惊人的毅力、不屈不挠的精神克服了学习上一个个的困难。别人学一个小时,他得花上几个小时,就这样,他咬着牙关坚持到今年毕业。他的毕业论文被评为优秀,并凭此进入大亚湾核电站工作,为自己的未来发展找到了方向。
另一位学生叫钟海澄,是14届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去年毕业。常言道人贫志短。这位学生却是“人贫志不贫”。海澄从小就是个孤儿,父母双亡,被寄养在亲戚家中。但他并没有因为失去双亲的呵护和关爱就放弃自己。在校期间,他励志学习,勤工俭学。最后,他以全班第一名的骄人成绩,获得了学校一等奖学金及国家励志奖学金。可令谁也没想到的是,他竟然将自己获得的励志奖学金返还学校,希望可以帮助到那些比他更加需要帮助的人。毕业后,海澄以优异的成绩、坚韧的品格、感恩和善良的心打动了多家用人单位。最后,顺利进入了北明软件有限公司工作。
这两位同学都用实际行动证明了“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道理。他们虽然还没有惊天动地的成功,却是实实在在地写就了一种值得大家好好学习的新华学子的励志精神。
如何才能在大学里完成自己的学业,我想校训是你们实现这个目标最好的指引。中山大学新华学院秉承孙中山先生题写的中山大学校训,“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这是孙先生于1924年11月11日在广东大学举行成立典礼时亲笔题写的。十字训词原文出自儒家经书《礼记·中庸》。《中庸》第十九章说:“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按《中庸》原意是指人具有“诚”之本性,只要按“至诚”之本性从事修身,透过学、问、思、辨、行五个环节,便可以把自己修养成“君子”。
希望新华学子谨记中山先生的训词,修身至诚,踏实为学,脚踏实地做好“学问思辨行”。在我看来,“学问思辨行”重要的是落实到“行”字,特别是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知行合一,知而后行。“学问思辩”的目的,最终是为了“行”,“方向正确”地行,“笃实坚持”地行,行得正确,正确地行,行成正果。
愿诸位努力,学问思辨而后行,行成正果!
谢谢大家!
王庭槐
中山大学新华学院·2015年9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