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谈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教育谈 >> 正文

为人师表,更要回归教育初心

发布者: [发表时间]:2017-03-30 [来源]: [浏览次数]:


教育的初心是让文明之火代代相传,教师是火种的传播者,学生就是火把的接力人。我们的老师把火把传给我们时,分文不取,无怨无悔。今天我们把火把又传给后代时,同样会不忘初心,不存杂念,这样人类文明才能代代相传、生生不息!

——王庭槐

王庭槐校长(左)对话旅美学者侯建平老师(右) [刘英摄]
 

旅美学者、《我在美国教高中》作者候建平老师(以下简称侯)与王庭槐校长(以下简称王)同为从教半生的教育同仁,在老友间的寒暄后,很自然就谈到了教育话题上。

侯:这次回国,看到当年那位爱钻研、爱写诗的少年,已成长为国家教学名师、一所高校的校长,深感时间飞逝。我现已退休,旅居美国,而你还在教育事业战线上奋斗着,三十余年在为师、为医、研学、做教育的道路上执着耕耘,硕果累累。

王:我们都是平凡的教育工作者,你作为美国公立高中的教师,而我作为中国大学教师、高校校长,都干着教书育人的事业。你将美国高中教学经历和教育感悟在《我在美国教高中》一书中进行总结和分享,尤其是对美国教学模式创新、实践互动教育、人文融贯教育、为人师表感悟的分享,很是令人感佩。

侯:与中国同期相比,上个世纪美国高中教育体制和教师资格制度发展得更为成熟,教师社会地位也更高,对于高中教师的职业素质和从业要求也更高。为此,当年我这个所谓的北大高材生,初来乍到也吃尽了“苦头”。通过再攻硕学习和文化浸润,从中体验中美教育、文化的优势和妙趣。后来临退休时,将自己的感悟编写出来,也希望将这段难忘经历与教育同仁分享。

教育国际化:美国拿撒勒大学Daan-Braveman校长(左)、中山大学新华学院王庭槐校长(右)为学生做早餐,这是拿大传统:校领导在期末考前夜为学生做好早餐 [蔡舒钏 摄]

■ 教育无边界,育人理念相通相融

王:你的分享十分有意义,国土虽有疆,教育却是融通的。去年,我在美国访问拿撒勒大学期间,与Daan Braveman校长交流过中美教育理念,还一同参加了他们的传统活动,学校领导在期末考前夜亲手为学生准备早餐。深切地感受到,“以学生为中心,用心关爱学生”的教育理念是相通相融的。

侯:我也这么认为,在美国从教这些年,让我的思想更为自由,视野更为开阔,心胸也更为豁达了。我也想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与大家分享:在经济全球化、教育现代化时代背景下,好老师更要有品、有格,即要有关爱学生的品德,又要有心怀世界的格局。

王:在中国,习近平总书记对好老师明确提出了“四有”: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这是我们教书育人的准绳。而当好一名高校教师,对高尚的师德修养和博大的人文情怀,深博的学科知识和宽厚的文化底蕴,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扎实的教育能力等要求则更为全面、严格。心智相对成熟的大学生喜欢“度德而师之”。崇高的教育源于博大的人文情怀,对于我们教师而言,最大的失德,莫过于对学生没有爱;最大的悲哀,莫过于失去学生的爱戴。为什么有些老师是学生一生的“过客”,而有些老师却成为了学生人生中的“丰碑”。值得我们去反思。我曾经讲“做酒要醇,做醋就要酸,做医生要会看病,做老师要会教人。”我们的老师只有不断充电,不断更新,不断提高,才能成长为桃李芬芳的“好老师”。

中山大学新华学院的拼音缩写ZDXH在北京水立方点亮 [校团委 供图]
 
■学会发现并尊重孩子的个性、志趣

侯:我很认同你一句话:“中国需要清华,中国也需要新华”。这种应势而为的人才定位,对于一所年轻的民办高校,再适合不过。这种准确的人才定位,也体现了国家教育的理性选择,更是社会的合理分工。

王:我讲过“中国需要清华,中国也需要新华”是指:新华目前旨在培养面向社会行业需求的“德才兼备、知行合一”的复合、应用型高素质人才,与清华等国内一流大学所培养的研究型行业精英,正好相辅相成、相得益彰。这样以来,清华学子和新华学子立足不同层次的人才培养目标,共同成长为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不同层次的生力军。对于新华,要长远发展须建立自身的特色。在中国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的新形势下,一所民办高校,在尊重学生发展规律和教育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国家、社会需要什么样的适用人才?学生需要什么样的专业特色教育?学校需要培育和打造什么样的品牌专业?这是我们办学以来始终思考的发展问题。

侯:听闻学校开办了“逸仙新华班”,采用量身定制的“一人一课表”,配备了特长导师。我女儿从小喜欢美术,立志要做糕点师。即使在紧张的学习压力下,我们也没有限制她的志趣,而是创造条件让她去体验、去自由发展,帮助她在实践中认识自我,寻找人生价值和意义。作为教师,我们更要学会发现并尊重孩子的志趣。在当代,你们能关注并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还配备特长导师,很难得。

王:自2014年10月首届“逸仙新华班”开班以来,已招收三届学生,尝试了“2+2”培养模式、三导师制(全程导师、专业导师、特长导师)、一人一课表、四段式教学法、过程淘汰制、多元评价机制(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终结性评价)等教学模式改革,我们从大一新生中“双向选择”出基础知识扎实、综合素质强、有个性特长(包括计算机、体育、英语、书法等各方面有所专长)的学生来组班培养。在现行的高等教育考试招生制度下,主要以高考成绩来选拔学生进入不同类型、层次的高校,在成绩方面,我们这类学校的学生与重点高校的学生是有差距的,但并不代表普通高校的学生中就没有优秀人才,我相信每个人都有着个性差异的特质和潜能。我们创办“逸仙新华班”,就是想创造一个发现、尊重并充分发挥学生特质专长、个性潜能的环境,去帮助孩子们在个性发展中实现人格完整、全面发展,看到孩子们在新华“千姿百态”地而不是“千篇一律”地绽放。加入该班的师生也在教与学的实践探索中,从不断适应、调整到认同、创新。我也在今年春季工作会议上提倡,希望能以“逸仙新华班”引领全校师生积极探索教学模式改革与创新,并及时总结推广“逸仙新华班”的教育教学经验



■ 读大学,不可取代的人生基石

侯:在中国,有一种“订单式培养”教育,在大学就定向职业培训,大学生一毕业就能上岗。而在美国,每个企业都有自己的一套职业培训,他们招人更看重学生的综合素质,而不是职业技能,职业技能由企业定制培训,综合素质由大学负责培养。我们的大学教育,应不应该过早进行职业训练?虽然我不赞成“中国大学教育质量差——学生不好好做学问,老师不好好搞学术”的偏见,但我赞成学生在大学阶段应该好好享受博览群书、做学问的乐趣。每一个人生阶段都是不可取代的,每一阶段的教育都是有规律可循的。因此,我不认同以放弃大学人文、科学教育为代价,过早开展就业教育,来急功近利地抢占“就业先机”。

王:我们的“新华讲坛”创办至今,邀请过诸多行业精英、企业家来讲学,其中有位企业家的话让我印象深刻,前3年,普通大学和重点大学的毕业生差距并不大,但3年后,重点大学的学生多数进步更快、发展更好。不可否认,重点大学的学生综合素质和专业基础更为扎实、潜力更大。在我看来,学生的智力差异本不大,但不同的大学教育对学生的人生影响、基础奠定、格局形成差异还是很大的,好的大学的教育资源、学术氛围、精神文化等都是一种隐性教育。

侯:大学所给予的成长影响,是社会、职场均给不了的。我在北大上学时,感受最深的就是那种独特的眼界熏陶和人文底蕴。我周围国宝级的大师,身边卓越的同学,他们的精彩故事、品学涵养、人格魅力都是一种特殊的教育。我最钦佩的厉以宁老师,他在几百人的《美国经济地理》大课堂上,那天马行空、另辟蹊径、风趣幽默式的讲解,把美国的山川河流都变得立体了,让人回味无穷,我们都舍不得下课。初到美国留学时,我就迫不及待地想去看看他讲到的那些山水。还有同级的郝平同学,当时就觉得他气质不凡,尽管比我小10岁,但他富有涵养、非常温和。后来,成为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首个中国代表的大会主席,现任北京大学党委书记,他的造诣跟他踏踏实实坚持做学问的学者态度是分不开的。郝平曾将办大学与做学问类比,都来不得半点虚假和浮躁。

王:在学言学,在教言教。18年前,我在秉承“三基三严”医学教育传统精神的基础上提出了“三早教育,即:早期接触临床、早期接触科研、早期接触社会实践”,并在之后的教育教学实践中渗透、摸索,结合新形势、新时期对复合、应用型人才的新要求,将其发展为“早立志规划人生,早理论联系实际,早参加社会实践”。也是想用教书育人的亲身经历与新华师生共勉:作为学生要将眼光放长远,学会珍惜“读大学”的美好时光,用心打磨这块不可取代的人生基石。在大学,学生做学问、老师搞学术是核心职责。为人师表的我们,更要远离浮躁、功利,回归教育的初心——让文明之火代代相传,教师是火种的传播者,学生就是火把的接力人。我们的老师把火把传给我们时,分文不取,无怨无悔。今天我们把火把又传给后代时,同样会不忘初心,不存杂念,这样人类文明才能代代相传、生生不息!

( 文字整理  新闻中心记者:刘英 )